首页 >> 中評觀察

中評專論:美動員對華筑反對之墻 必然失敗

2024-05-27 00:38:27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稱要對中國主導的產業政策竪起反對之墻。
  中評社北京5月27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當地時間2024年5月23日,美國財政部長在7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召開之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聲稱,希望“以市場為導向的國家”對中國主導的產業政策竪起反對之墻(a wall of opposition)。

  這標誌著美國民主黨政府決心聯合其他工業化國家,遏制中國的發展。此前美國民主黨政府已經決定對中國出口美國產品增加徵收懲罰性關稅。不過,美國政府很快意識到,對中國出口美國的鋼鐵和電動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並不能改變中國經濟走向。究其原因就在於,中國向美出口鋼鐵和電動汽車數量微不足道。增加懲罰性關稅,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

  這位財政部長提出“中國產能過剩”,在中國碰壁之後,回到美國,變本加厲,希望“友岸國家”減少對中國產品的進口。墨西哥迫於美國的壓力,已經削減了與中國的合資項目。此次美國財政部長奔赴意大利,希望西方7個工業國家對中國採取一致行動,實際上就是要在經濟領域發動“冷戰”,破壞中國的發展權。

  對於美國的進攻,中國早有防備。中國一方面中國加快對外貿易多元化布局,強化與中亞國家、西亞國家、中東國家、非洲國家、拉丁美洲國家的經貿聯繫,為中國企業開辟廣闊的市場。另一方面,中國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爭取做到人無我有,以強大的競爭力,突破美國精心建立的所謂戰略同盟。

  東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歐洲聯盟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主要工業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國家。在歐洲國家中,法國、德國與中國經貿聯繫日益緊密。德國在華投資不斷增加。德國企業反對歐洲聯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增加徵收懲罰性關稅。法國雖然主張對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增加徵收懲罰性關稅,但是,中國領導人訪問法國之後,法國社會各界對中國態度似乎有所改變。不少法國企業經營者認為,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對於法國經濟的復甦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歐洲除了英國死心塌地跟隨美國之外,德國和法國作為主要工業國家的重要成員,能否積極響應美國提出的“統一戰線”值得懷疑。

  美國已經意識到,單靠自己的力量,阻礙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已經不可能。美國試圖聯合其他工業國家特別是歐洲工業國家,對中國實施制裁措施,遏制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與歐洲經貿關係正發生結構性的變化,東歐國家與中國經貿關係日益密切。匈牙利作為歐洲的樞紐,工業基礎雄厚。近年來,匈牙利政府高度重視與中國的合作。中國許多企業在這個國家設立產品分銷中心,中國大型製造企業紛紛在匈牙利開設工廠,產品直接銷往歐洲聯盟國家。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美國試圖借助於七國集團,建立反對中國的“高墻”,最終很可能會以失敗而告終。
  
  把中國視為戰略對手,通過各種方式遏制中國的發展,這既是美國對待所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一貫做法,同時也是美國為了維護自己霸權地位而進行的最後掙扎。對於美國政府來說,解決美國國內經濟問題束手無策。不斷增加的財政赤字以及始終無法解決的通貨膨脹問題,導致美國積重難返。美國民主黨政府將責任推卸給中國,不會解決美國自身的問題,反而有可能會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

  美國財政部長參加在意大利舉行的7國集團領導人會議,希望建立統一戰線,共同對付中國。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這一方面是因為7國集團的成員中,絕大多數成員與中國經濟關係密切,切斷與中國的聯繫,必然會導致他們自身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另一方面,美國經濟實力不足以支撐西方陣營對抗中國。過去美國依靠“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通過向同盟國提供商業機會或者現實利益,要求同盟國唯美國馬首是瞻。可是如今,美國非但不能向同盟國輸送商業利益,反而製造混亂,從同盟國獲取商業利益。德國、法國充分意識到,美國之所以精心策劃烏克蘭顔色革命,挑起衝突,目的就是要對歐洲分而治之。“成為美國的敵人非常危險,成為美國的朋友非常致命”。除非德國、法國領導人的把柄控制在美國的手中,美國隨時可以對法國、德國領導人實施政治勒索,否則,德國、法國很可能會對美國虛與委蛇,美國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強化與歐洲聯盟的戰略合作,是中國的既定方針政策。美國財政部長千里迢迢,到歐洲地區販賣自己“產能過剩”陳詞濫調,最終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中國願意加強與美國的合作。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美國錯誤的思維定式以及在地緣政治關係發展方面所採取的錯誤做法,阻礙中美兩國經貿關係發展。中國希望美國政府意識到,遏制中國的發展,並不能解決美國自身的問題。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彈性,美國壓力越大,中國未來經濟增長速度就會越快。事實證明,美國對中國芯片產業實施制裁措施,使中國芯片產業繁榮發展。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實施遏制政策,必然會使中國電動汽車製造企業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依靠創新增強產品的競爭力。中國電動汽車製造企業正在採用新技術,回收利用電動汽車的零部件,進一步節約成本。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方興未艾。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