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中國國民黨面臨的時代危機與再造途徑

2024-04-20 00:45:07
  中評社╱題:中國國民黨面臨的時代危機與再造途徑 作者:李建榮(台灣),資深媒體人、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桃園市政府市政顧問、原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主任委員兼發言人

  【摘要】國民黨應痛定思痛找出失敗原因,並以破釜沉舟、打掉重煉的決心,儘速成立改革委員會,針對黨現階段的論述、組織發展、新媒體文宣及青年工作、“立法院”監督等面向,提出耳目一新的改革作為。唯有面對現實,務實檢討,有節奏有目標地推動改革,國民黨才能結束繼續在野的命運。

  中國國民黨於2024年的“總統”選舉中再次吞下敗仗,一連三次長達十二年由民進黨執政。從公元兩千年始,國民黨與民進黨輪流執政八年的規律被打破了。賴清德不僅首次以“副元首”之姿扶正,甚至還正式提出過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這對未來的兩岸關係將是莫大挑戰,台灣的安危充滿變數,而民進黨長期執政下,對於資源缺乏的國民黨而言,何時可以東山再起,更是挑戰重重。

  國民黨三連敗 面臨重大危機

  面對這樣的政治新局,即使國民黨在“立法委員”的選舉有所斬獲,獲得五十二席,成為“立法院”最大黨,但是席次未過半,僅領先民進黨一席,是脆弱的多數,“立法院”成為三黨不過半情勢,居於極少數的八席民衆黨成為立法機關的關鍵力量,她可以藍白合也可以綠白合。整體而言,國民黨雖然拿下“立法院長”及副院長的職務,但輸掉“總統”大選就是敗選,未能重新走上執政之路,就代表無法主導台灣的政策、實踐黨的政綱路線,國民黨若不能再起,她的生存發展無疑是時代危機,是台灣的危機,更是兩岸的危機,更深遠看也是民族危機。

  蔡英文執政的近八年時間,由於意識形態作祟,既要享受概括承受馬前政府與對岸簽訂的23項協議,卻不肯承認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急速倒退,包括軍事緊張,斷交十國;在內政作為上,能源緊張,物資奇缺,官商勾結,民怨四起,種種的民調都顯示近六成的民意支持政黨要輪替。這個大氣候,對再一次在野八年的國民黨無疑是最好的機會,重返執政之路雖非探囊取物,但至少機會濃厚。尤其2022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國民黨再一次大獲全勝,在地方多數執政的實力下,卻未能再接再厲,贏回執政權,重蹈2018年地方選舉獲勝、“總統”選舉失利的覆轍。

  國民黨若不能痛定思痛,找出失敗的原因,重返執政之路恐將會越來越遙遠,並將給民進黨一黨長期執政之機會,這恐將是台灣民主的災難。國民黨不能喚起民心,凝聚多數在野選民力量,“總統”選票的支持度落到三成四九,不少上次支持韓國瑜的選票未回流,甚至流到柯文哲那裏,國民黨基本盤的萎縮,顯示其政治吸引力已經下降。

  中國國民黨的領導階層必須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不能過於沉醉於“立法院”選舉成為最大黨的現象,而耽誤改革的腳步。國民黨領導階層必須破釜沉舟,以打掉重煉的決心,儘速成立改革委員會,針對黨現階段的論述、組織發展、加強新媒體文宣及爭取年輕人認同、“國會”主導立法、強化監督等面向,提出耳目一新的改革作為。唯有面對現實,務實檢討,有節奏有目標地推動改革方案,國民黨才能結束繼續在野的命運。

  國民黨自孫中山創黨以來,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打倒軍閥,完成國家統一,領導抗日,抵禦外侮,廢止不平等條約,抗戰勝利,收復台澎金馬及大片失土,中國以勝利國姿態成為聯合國創會常任理事國,這是歷代國民黨領導人與同志,對國家民族做出的巨大貢獻。雖然二戰後四年的國共內戰,國民黨撤守台灣,但是兩蔣時期在台灣推動地方自治,延長九年義務教育,推動十大建設,締造台灣經濟奇蹟,甚至今天成為台灣經濟支柱的台積電,也是奠基於蔣經國時代的新竹科學園區建設。因此從歷史發展的軌跡觀察,中國國民黨的黨史與中國的興衰、台灣的貧富與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中國國民黨過去半世紀在台灣的領導成就有目共睹。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政治氛圍的轉變,年輕世代受到“台獨”史觀教育影響,國民黨的基本盤日益萎縮,年輕人多不喜歡也不認同國民黨,而今民衆黨的柯文哲提出結束藍綠惡鬥,竟然一面倒獲得多數年輕人及一些中產階級認同。面對群眾基礎不再雄厚的這種挑戰與危機,中國國民黨人必須挺直腰桿,絕不能妄自菲薄,要振衰起敝,從失敗中找出對策,拿出改革之鑰,重新贏回台灣人民的信任與支持,這是國民黨必須要追求的改革之路。唯有多元包容,走中道路線,堅定民族認同路線的中國國民黨藍天再現,才是台灣之福,兩岸之幸。

  國民黨提名辦法應制度化

  國民黨連續三次的“總統”大選,推出的“總統”候選人並非最佳的萬中之選,“總統”候選人的產生與辦法也是一變再變。大選候選人的條件是選舉勝負最重要的關鍵。以2008年為例,國民黨能夠重返執政,固然陳水扁政府的貪腐已經病入膏肓,但馬英九個人的從政條件優異,歷練深厚,因此輔選起來就順風順水。

  但反觀朱立倫、韓國瑜與侯友宜參選時,黨內有其他優異條件者卻未能勝出,因此黨的“總統”候選人並非第一品牌出戰,輔選自然是事倍功半。尤其2020及2024選舉,提名過程都因郭台銘的強勢加入,導致整合時機拖延太久,影響團結氣勢,以致“總統”候選人的民調始終無法超越對手,無法營造勝選聲勢,整個選戰過程都在拼命追趕。因此痛定思痛,國民黨對於未來“總統”候選人的產生,不能再採取被動因應。作為黨的領導人首先要確認自己是想選“總統”,還是僅以造王者為目標。

  以過去三次的“總統”大選為例,2016年大選,國民黨歷經馬王政爭、太陽花學運及2014“九合一”地方選舉大敗,黨政資歷完整的“副總統”兼代理主席吳敦義怯戰,不願接任黨主席,更不願接馬之棒參選“總統”,朱立倫臨危受命,以新北市長身分在倉促中挑起黨的領導重擔,起初他也不肯參選“總統”,導致洪秀柱拋磚引玉動作弄假成真,一個弱勢的“總統”候選人,加上提出“一中同表”取代“一中各表”主張,未能形成黨內共識,導致“立委”候選人擔心選情被拖累,集體施壓黨中央,破天荒召開黨的臨時代表大會,完成換柱朱上的政治戲碼。朱立倫最後一刻勉強上陣,即使歷史性的馬習會召開,也無助國民黨選情。這樣的荒腔走板,可以說是後馬執政時期的不佳政治氣候,導致國民黨接班失利。

  緊接著2020的“總統”大選,當時的黨主席吳敦義,頂著絕佳的政治歷練,歷任台北市議員、南投縣長、高雄市長、“立法委員”、國民黨祕書長、副主席、“行政院長”、“副總統”,再加上口若懸河,可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時的他,雖有角逐大位之心與準備,偏偏他的參選民調始終沒有起色,因而對於“總統”候選人的提名制度,始終猶豫不決,風向未決,全黨上下憂慮,最後剛當選高雄市長的韓國瑜仗著韓流熱風,市長尚未坐熱,就以全民調領先朱立倫、郭台銘獲得提名。韓國瑜的選情受到郭台銘不認輸的拖累,加上香港“反送中”事件,蔡英文大炒“芒果乾”(“亡國感”)有成,年輕選票一舉投給民進黨,導致蔡英文獲得817萬張的歷史新高選票。

  再看2024這次大選,地方大選輔選有功的黨主席在農曆春節前後仍不願清楚表態是否參選,黨內外猜不透。直到最後一刻表態不選,但卻不選擇全民調初選的提名方式,改以重要從政同志的意見徵詢及參考比較全民調,就侯友宜及郭台銘二者中,徵召一位。偏偏落敗的郭台銘再次扮演不服輸的攪局者角色,甚至還拉民衆黨柯文哲一起做戲。這樣的戲碼導致最後藍白合拆夥,侯友宜獨立作戰時間所剩無幾。

  由這三場大選的提名過程,可以清楚發現,“總統”候選人的提名辦法未能制度化,加上黨主席本人對於參選與否,遲遲不決,拖延了黨正式候選人的參選布局時間。以這次民進黨賴清德及國民黨侯友宜相較,民進黨的提名大勢早已定於一尊,全黨一致對外。反觀國民黨則是慢驚風,失去開戰先機。侯友宜從一獲提名始,民調陷入老三時間太長,整合郭台銘時間太久,與民衆黨合作也是功敗垂成,這就陷入古人曹劌論戰的結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有鑒於此,下任的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參選人,有必要在參選時即先表態是否有意參選“總統”,有了清楚的表態,黨的布局作為就大為不同,黨機器也才有目標及早啟動輔選。同樣的,有企圖有作為的個別從政同志也應該及早作為,作戰團隊有所佈署。不能再像侯友宜選前一再宣稱的“侯侯做代誌”(意即先做好新北市長工作,不做其他打算),喪失各界早早期待之心。所以國民黨的改造途徑,第一步就該充分討論,“總統”候選人的產生辦法,應及早博採眾議,廣為徵詢各界意見,形成共識,建立制度,這樣才不會重蹈參選及輔選失去寶貴時間的覆轍。


  國民黨的兩岸論述要區隔民進黨

  其次,中國國民黨的論述必須與時俱進及詳備,與民進黨做好市場區隔,國民黨的主張若與民進黨趨同,就很難取代民進黨。民進黨以“台灣獨立”的訴求起家,認為自己才是台灣本土政黨,強調中國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不認同台灣、不夠本土化、是“親中”政黨。蔡英文與賴清德的三次勝選,幾乎都把國民黨視為中共代理人,尤以賴清德這次參選定調為“民主與專制”的選擇,藐視對手,將對手定位為對岸支持的人選,國民黨衹能重複強調馬英九時代“親美和陸友日”的立場。

  長久以來國民黨陷入民進黨設定的本土化議題,要與民進黨競爭誰才夠本土,競選語言要熟諳閩南語,對於二二八事件一再低姿態道歉補償還不夠。至於黨產,已經被民進黨政府抄家沒收殆盡。在民進黨長期政治追殺下,國民黨在台統治期間的建設功績說得越來越少,功大於過的事實,逐漸被扭曲成為過大於功。尤其“中華民國”與台灣之間的關聯論述,蔡英文時代已經把“國名”連成“中華民國台灣”,這表示民進黨的“台獨”論述,已經跨越從追求台灣主權獨立,到現在名字叫“中華民國”,甚至不丟棄“中華民國”,跟台灣連結在一塊兒,以求政治光譜的擴大。

  對中國國民黨而言,這一跨越百年的政黨,有悠久的歷史,當然她是建黨於海外,發展在中國大地,尤其可歌可泣的是創黨先進同志犧牲奮鬥的血淚,植根、奠基、擁抱於堅定的主義信仰與崇高政治抱負。今天中國國民黨的論述,應從先烈先進的革命奮鬥史蹟中,找回信仰、熱誠與傳承,講清楚說明白,堅定為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大愛及民族的認同接棒奮鬥,並說好“中華民國”與台灣之間的好關係、好故事,“國家”稱號與地理名詞雖有差別,但兩者之愛重疊。

  “中華民國政府”立足在台灣已經七十五年,對台灣人民而言,“中華民國”形同父親,台灣就是母親,大家都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感情,對台灣人才的培育與重視,是無庸置疑的,因此不僅不應再糾結於對手所設定的本土化以及愛台賣台的議題,甚至要跳脫這些議題,改以前瞻寬廣視野,就振興經濟、穩定能源及和平兩岸等政策目標,給予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國國民黨與其他政黨最大的區隔是,對於解決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發展,走向共融,是有優勢的。中國國民黨的領導人及菁英,千萬要清楚認知自己的競爭優勢條件,不要放著好牌而不覺,若反要走向偏近民進黨的論述,這將是自掘墳墓的作為。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擱置一時難解的政治符號爭議,優先推動可以合作發展的議題,這在連戰、吳伯雄、馬英九三任主席時代就有可觀的成績。降低兩岸敵意,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為兩岸人民子孫找出避戰途徑,擘劃未來乃至下一個世代的和平願景,這是中國國民黨重新再起很重要的論述。什麼可變,什麼不可變,什麼優先做,優先爭取,中國國民黨絕對有必要系統地、徹底地、穩健地提出一個現階段的發展論述,找出有格局的戰略,跳脫對手設定的話語權,才能優先爭取社會上有才能、有識之士的認同。

  國民黨要重整組織架構 走內造化之路

  其三,國民黨的組織也到了要重整架構、重新換血的階段了。國民黨目前黨代表超過兩千名,中常委超過三十名以上,這就是“虛胖”,必須“減量減重”。而在馬英九與王金平競爭黨主席時,為了討好黨代表,將中常委四年任期改為一年一選,中常委由中央委員選舉產生改由黨代表投票。這也導致中常委選舉變質,有心者及早綁樁黨代表,選風出現異質化,導致政府官員與有政治實力者逐漸不願投入中常委選舉。

  由於中常委一年一選,選舉壓力大,加上年繳五十萬責任金,後來再把任期改為兩年選一次,責任金一次繳交一百萬元,但是黨內許多有代表性的同志還是不願投入中常委選舉,中常委結構的質與代表性就嚴重弱化了。就以今年三月九日要舉行的中常委選舉為例,要選舉產生29名中常委衹有27人登記,這是從未發生過的情況。不僅未足額登記,一票就可保證當選。尤其參選者無任何一位縣市首長,“立法委員”衹有一位參選,多位參選人社會知名度低,這樣的窘況,足以說明中國國民黨的上層組織結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這也難怪學界中與國民黨有感情有淵源者,建議國民黨要走內造化之路。非執政時期的國民黨,從政同志主要集中在中央的立法部門及地方的行政、議會部門,黨的決策中心就應以他們為主。其實國民黨中央原就已通過要將中常委縮減至十五席,同時還有分區投票的提案,將送請下次的黨代表大會討論。這個改革,主要就是要糾正中常委選風的問題,並以中常委的稀少性,增加有志之士參選意願。

  中常委任期要否恢復與主席任期一致為四年,是否恢復黨員選舉黨代表,黨代表選舉中央委員,中央委員選舉中常委,對不分區“立委”名單行使同意權,這樣優先恢復中央委員職權,才有可能強化中常委的代表性。但是這樣的改革勢必縮減目前黨代表的職權與“利益”。組織改革能否大破大立,就看國民黨中央有無決心因勢利導,說服黨代表以黨的長遠發展為考量。

  國民黨中央也應勸說有實力及代表性的同志投入中常委選舉。如果大家都不想選,衹期待主席指定擔任副主席或指定中常委,這樣的中常會將衹會成為主席的橡皮圖章,而非集體決策的會議。或許乾脆黨章一併取消副主席及指定中常委的設置,包括黨秘書長、資深“立委”及縣市首長與代表性社會團體代表皆一起投入十五席中常委的選舉,這樣或許才能夠把弱勢的中常會“起死回生”,中常委的地位、尊嚴、責任才能被喚醒。

  再者,國民黨的地方基層組織,由於黨中央的黨產遭沒收,財源吃緊,因此地方黨部的開銷必須由黨部主委負責,目前多由地方議長、卸任“立委”等或想規劃由不分區“立委”兼任。

  從務實面看,以民進黨的地方黨務發展為例,有心從政者自然想要進入黨務系統,發展組織,爭取提名。誰擔任主委,就有黨務的主導權。過去國民黨長期執政與擁有豐沛黨產時,地方黨務主管皆由中央派任,中央與地方黨務事權統一,沒有考慮過地方黨部主委票選產生,這是為避免黨務被地方派系把持影響。而今黨中央已無力多負擔地方黨部的支出,因此目前地方公職人員擔任黨部主委,多是被央求出山,需要出錢出力,出面募款,幹部多吸收公職助理參與,活動多以號召志工義工為主,這與一些地方廟宇活動經營有雷同處可供參考。

  至於目前國民黨中央想要以不分區“立委”兼任中南部縣市黨部主委工作,以“立法委員”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量,要分身做好黨部主委的工作,應該是比登天還難。除非這些不分區“立委”肩負兩年後要被徵召參選艱困區域的縣市長,日常黨務工作衹能多委以義務職副主委或專職執行長為主。不過這樣的考量,也衹能是過渡,而非常態。否則這樣的人事布局,主事者被綁在“立法院”,地方組織發展成果,將有其極限,甚至脆弱下去。

  黨的組織發展格外需與各地方社團、民間團體緊密結合,有需要時就第一時間站出來為他們發聲。就以當前民進黨對兩岸觀光旅行業者的態度為例,國民黨就應旗幟鮮明站在業者生存利益這邊,不管是議會鬥爭或是走上街頭抗議,國民黨的從政同志與組織動員都應大力支援,唯有平日多關心、多經營,選舉才有奧援。開春後,國民黨的社會工作能否有戰力,此役有指標性。

  加強新媒體的運用及青年工作

  同時,要加強新媒體的運用。由於社群媒體的興起發達,現在自媒體也很興盛,新媒體也成為政黨競爭的重要場域。新媒體特色就是新速實簡,透過手機、電腦,無時無刻可以即時傳出文字、聲音、影片。因此透過精緻短超薄快影片的製作、互動式的網絡活動等方式,是吸引傳播訊息的最有效行動。目前國民黨中央文傳會已有此編制,但是上自主席及一般公職從政同志,都要有新媒體傳播的認識,文宣是另一支部隊,要加大投入力度,這樣的傳播途徑當可擴大政治影響力。尤其是對抗對手的假訊息,即時有力的反擊,縮短決策時間,平時就如戰時,這是政黨文宣要有的思想準備。

  最後,國民黨當前最大的危機,就是失去年輕人的認同與支持。國民黨自始就是年輕人組成的骨幹,但是經過時代變遷,中老年人盤據政治舞台與政治資源的時間過長,導致年輕人從政機會較少。但是歷經國民黨多次在野,從政舞台的洗牌也逐漸加劇,即使現任黨主席朱立倫最近常自豪國民黨提名十五位優秀青年參選“立委”,當選十席“立委”,地方上也提名百名青年投入地方公職參選,他也保證未來給予年輕人的機會衹會增加不會減少。這固然給了年輕人從政的機會,但是國民黨在“總統”大選整體爭取到年輕人的選票,還是三個政黨中最少的。這就表示年輕人對國民黨的認同度還是偏低。國民黨的青年工作成效遠不如新興的民衆黨,也不如民進黨,這個政治現實必須要正視。因此持續給予年輕人競選公職的比例保障,方向是正確的。

  但持續性的青年工作仍需在校園中、社會中,發展組織,透過有組織的訓練,才能發掘培育有悟性、有潛力的政治工作者。而各級公職同志,就必須有共識,共同釋出人力資源,讓青年參與投入各種組織與文宣的工作。因此國民黨可以建立專屬年輕人的網站或是社群媒體帳號,成為年輕人意見溝通的平台。同時多舉辦年輕人的活動,聽取年輕人的聲音,並鼓勵年輕人投入社區服務,以點線成面來幫助黨拓展組織,改變社會對國民黨的老舊保守印象。

  青年的工作是黨務發展最有希望的投資,衹有持續不斷地給予機會,讓黨的各種活動都有年輕人參與,透過活動增強對年輕人的理解與支持,點燃國民黨年輕同志的戰鬥意志,這樣他們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得到歷練,必然也將成為黨未來的中堅幹部。畢竟青年的栽培歷練是很重要,但也不能揠苗助長。現階段國民黨要多爭取年輕選票,因此一些剛初次選上市議員的青年從政者,馬上轉換跑道選“立委”,並非常態的人才培育做法,衹能當做是“矯枉過正”的非常態。

  中國國民黨的改革不應該是老生常談的題目,改革成敗與否,攸關台灣民主政治的品質與清明。唯有國民黨擺脫羸弱,在野先發揮扮演好強力監督的制衡者角色,才能讓社會耳目一新。因此“新國會”加上無黨籍兩席共五十四席的“立委”必須發揮戰鬥力,運用政黨合作,讓不稱職的官員不寒而慄,錯誤的政策,勞民傷財引起民怨的措施,必須立即停止或轉向,不盡責的官員該下台就趕下台。甚至國民黨也要結合智庫力量,韓國瑜的“立法院長”更應責成“立法院”的法制局幕僚,站在“國會”高度,專業協助“立委”一起主動提出福國利民的立法,以提高代表民意的“立法院”影響力。

  “立法院”是當前台灣政局政治的重心,“立法委員”的表現沒有一天可以放鬆。緊接著兩年後,縣市長、縣議員等九合一選舉又要開戰了。第三黨的民衆黨已經表明要在基層選舉發展組織,因此國民黨與民衆黨在縣市長提名若不能有協調共識,民進黨顯然又會嚐到“總統”大選少數勝利的甜蜜滋味。因此今天的國民黨領導階層,必須頭腦清醒認識到黨的改革沒有遲疑的多餘時間。唯有馬上拿出魄力、勇氣、決心及執行力,與時間競賽,多與黨內各界、媒體及社會團體溝通,爭取支持,邁出有改革誠意的步伐,露出生機,這樣中國國民黨才不會被時代淘汰,才有機會終結在野命運,得到人民支持,重返執政。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3月號,總第315期,P17-22)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