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琉球地位-釣魚島主權問題與東亞國際體系的和平改造

2024-05-08 14:26:31
琉球地位-釣魚島主權問題,已不僅僅是領土主權依據之爭,而演變為東亞國際體系和平改造問題。
  中評社╱題:琉球地位-釣魚島主權問題與東亞國際體系的和平改造 作者:田少穎(福州),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福州外語外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摘要】近年,隨著中日東海領土和領海爭議發展,琉球地位問題和沖繩民衆反美軍基地運動日益得到關注。中日領土、領海爭端的解決和戰後美國構建的東亞國際體系能否得到和平改造有關,該體系的核心是美國使琉球軍事殖民地化。2012年以來,中國學者提出“東穩西進”戰略,中國開始向西擴展地緣空間。2013年,中國學者提出“琉球地位”問題。此後,中國戰略家對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效力和後果有了新判斷,建議在適當時機提出亞太安全架構倡議,衝淡美日亞太安全同盟體系并最終使其轉型。因此,在“東穩”框架下,東亞各國應在尊重當地民意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沖繩民衆反美軍基地運動的研究和聲援,以便形成構建東亞共同體合力,防止美日安保體制藉俄烏衝突後形勢在東亞擴張,并促使其逐漸失能。

  2010年以來,隨著中日東海領土爭議的發展,中國學術界對釣魚島主權歸屬歷史證據的研究日益深化。由於在歷史依據上無法和中方優勢相比,日本政學兩界及支持其立場的部分西方學者仍堅持引用19世紀國際法,以“無主地”占有原則為日本對所謂“尖閣列島”擁有主權的法理依據,以此壓制中方歷史依據優勢。在此情況下,中國學界為厘清釣魚島主權歸屬,以二戰時期盟國對日政策代表性國際文件“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為據,開始重提琉球〔1〕問題,正式提出其“地位未定論”。〔2〕中方這一前所未有的行動,引發日本和西方震動。〔3〕“琉球地位未定論”的提出,對美國戰後構建的東亞國際體系——舊金山和約體系,造成衝擊,提出挑戰。琉球地位-釣魚島主權問題,已不僅僅是領土主權依據之爭,而演變為東亞國際體系和平改造問題。

  美國在1951年通過締結對日和約構建的舊金山國際體系的核心,是其對琉球的長期事實軍事占領及使其軍事殖民地化。戰後,美國先“托管”琉球,日後又將其“歸還”日本;日本當局為換取美國儘早結束對日占領,并使兩國建立同盟,犧牲了琉球人民利益。琉球的軍事殖民地化是美日軍事同盟的基礎。幾十年來,琉球/沖繩人民一直在進行反美國軍事占領、反美軍基地抗爭,當地部分人士還發起過“琉球復國”運動,其發展不絕如縷。

  近年,隨著中國國力崛起及中日領土爭端的發展,美國藉機對日本表示支持,由此重返亞太。2012年,美國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國政府和學界一時極為緊張,認為美國要恢復對中國“遏制”戰略。鑒於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給中國帶來的壓力,及2012年秋國內爆發的反日游行反映的狹隘民族主義對內外政治氣氛的破壞及對外交的干擾,中國戰略家王緝思在2012年10月提出,中國應執行“東穩西進”地緣戰略,在東方規避美日壓力,向西擴展地緣空間。〔4〕2013年,中國領導人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正是該戰略的發展。近年,王緝思又提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雷聲大、雨點小,美國深為中東亂局和歐洲政治、經濟危機所困,難以把更多精力和資源投入東亞。中國應藉此機會,及早謀劃,提出自己的亞太地區安全架構倡議,以便“衝淡美國的亞太安全同盟體系并最終使其轉型”,他認為儘管目前提出相關倡議為時尚早,但應“首先明確自己的戰略目標,厘清戰略思路”。〔5〕

  美國所深陷的中東亂局、歐洲危機,和俄羅斯都有莫大關係。2013-2014年,因為克里米亞半島危機,俄和西方關係惡化。北約執意東擴壓縮俄羅斯的安全空間,普京政府最後合并半島,并通過支持烏克蘭東部分裂勢力,意圖裂解烏克蘭,徹底阻斷北約和歐盟進一步東擴。普京的外交智囊,著名戰略家謝爾蓋·卡拉加諾夫(Sergey Karaganov)等人,為本國設計出大國自由行事,進行政治、安全競爭的地緣政治、經濟大戰略,以便挑戰冷戰後西方在歐洲確立并推廣的北約、歐盟等架構。自2022年2月以來,俄烏衝突爆發并遷延至今,陷入消耗戰,俄以核武器後盾增大威懾力,並以此反制西方聯手。俄反北約的手段較為激烈,其得失可為鏡鑒。〔6〕

  東亞國際體系和歐洲國際關係體系的相似性在於,前者存在美、日安保體制,後者存在北約,兩個聯盟體系都有擴張性。中國身處東亞國際體系,且自身有統一問題待解決。統一問題的解決內蘊如何應對美日安保體系、如何推動東亞國際體系轉型問題。

  不難看出,美、中、俄等都有了地緣大戰略,世界秩序在重構之中。俄國人對地緣戰略的謀劃和運用,可為中國處理釣魚島主權和琉球地位問題提供案例:鬥而不破,十分必要。在筆者看來,世界秩序的演變,特別是中日領土爭端趨嚴重以來新浮現的東亞現狀,可為沖繩民衆反美軍基地運動提供新動力和契機。沖繩,如同歐洲冷戰格局中東西方對峙的核心點——柏林一樣,理應得到國際社會更多關注。有志於構建東亞共同體的各方力量,都可以加強對沖繩人民反基地運動的研究、聲援。各方要以構建東亞共同體為引領,遏制美日藉釣魚島主權問題、台灣問題擴充其安保體制,使東亞出現北約東擴式的地區安全秩序演變,成為長期鬥爭的淵藪。

  一、東亞體系中的琉球-釣魚島問題及二戰文告法律地位

  從明朝洪武年間開始,中國中央政府和琉球王國間的封貢關係維持了500餘年,中國對琉球王國提供了衆多援助,王國極為感激,在中央王朝的衆多周邊屬國中,琉球王國和中國中央最親近。然而,日本薩摩藩垂涎琉球在對中國封貢貿易和自身海外貿易中所獲利潤,於1609年出兵攻襲琉球,不僅勒索財物,還迫使琉球王國對其稱臣納貢。自此,琉球開始了對中日的“兩屬”時期。〔7〕

  1868年4月,明治維新剛剛開始,日本政府發布《安撫億兆·宣布國威宸翰》,確定了“開拓萬里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的戰略。日本在極力鼓噪“征韓”論的同時,把目光投向琉球王國。1871年7月,薩摩藩對日本中央提出的有關對琉球關係《調查報告》就建議:“采取措施,擴張皇國規模。”1872年,日本就藉琉球使節訪日之際,提出已將該國納入日本治下。此後,日本對中國附屬國琉球、中國在東海的領土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侵略野心不斷膨脹。1874年,日本以“琉球漂民事件”為藉口,出兵侵台,以斷絕“琉球兩屬之淵源”。〔8〕

  日本在軍事、政治改造上比晚清政府更為成功,開始加力衝擊中國主導的東亞國際體系,從東亞大陸外圍的半島、海島入手,割裂該體系,擴張勢力範圍,吞并、割占更多中國附屬國和領土。1879年,日本完全吞并琉球群島。晚清政府雖曾和日本交涉,試圖以“三分琉球”提議使琉球王國在較小版圖內恢復,然而,隨著中日鬥爭加劇及中國日處下風,此番努力不了了之。〔9〕

  日本還有很強的海權鬥爭戰略目的,這得益於充當日本“御雇顧問”的前美國軍人、駐廈門領事李仙得提出的“東亞明月彎”戰略。他向日本獻計,拿下朝鮮半島、琉球和台灣,使之和日本本島連成一個半月形區域,封鎖中國從東海進出西太平洋之通道。〔10〕日本藉助海權增強,可以長期壓制中國。

  中日在東亞的鬥爭,終於導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1月,日本政府秘密通過內閣決議,將中國台灣島附屬島嶼釣魚島群島納入“沖繩縣”(即琉球)治下。時至今日,日方仍堅稱當時內閣決議有合法性,但是從其出台方式、所依據的沖繩縣地方報告中信息的可靠性、通過程序等看,這一點明顯存疑。〔11〕1895年4月,中日達成《馬關條約》,并未提及釣魚島。此後,日本當局對釣魚島之開發極為有限,將其委於私商。〔12〕

  甲午戰後半個世紀,東亞長期處於日強華弱狀態,日本對中國不斷蠶食,終至於1937年全面侵華。日本當局於1941年底製造珍珠港事件,和美國開戰,自此走上滅亡之路。

  1943年秋,中美英在埃及開羅舉行戰時領袖會議,達成《開羅宣言》,宣言明確指出: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美蘇英在德國波茨坦舉行最高領導人會議,發布的《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13〕兩大歷史文件明確了戰後日本之主權範圍要由包括中國在內的戰勝國所共同決定。

  日本今日對其所謂“尖閣列島”的主權依據,既有其所注重的19世紀國際法“無主地”占有原則,也建立在所謂舊金山國際體系有合法性基礎之上。然而,美國在戰後藉對日和約構建的舊金山國際體系是在違背二戰盟國兩大文告基礎上構建的,是為美國在東亞進行冷戰服務的。因為二戰的爆發及戰後東亞冷戰格局的形成,琉球地位再次發生重大變化,因美國強力介入,相關方權利格局被扭曲。

  二、舊金山體系的建立與中國戰勝國權利的喪失

  二戰期間,自對日作戰開始後,美國軍方就認為從一戰之後到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對西太平洋疏於控制,犯了歷史性錯誤。1942年底,羅斯福總統就下令軍方研究戰後太平洋“警察軍力”駐地問題。對日作戰血腥經歷讓美國軍方決心絕對控制太平洋,把保衛美國本土的防綫盡力向西推,讓太平洋變為“美國內湖”。在占領琉球群島問題上,美國政府內部立場極為一致。因此,儘管美國不想違背《開羅宣言》精神、擴張領土,但從安全設想出發,力求在太平洋上建立軍事基地群。雖然琉球群島較後出現在美國軍方基地群計劃當中,但很快成為該計劃的“太平洋基石”。美國政府內部占優勢的勢力確定了僅以中日甲午戰爭為時限,既往不咎,好力保琉球歸屬日本,方便美軍占領,不提把琉球歸還中國。〔14〕琉球的未來由此完全取決於美國軍事安全需要。

  據稱,在開羅會議期間,羅斯福曾幾次詢問蔣介石,中國是否有收回琉球之願望,蔣介石回答說,願同美國一起,共同托管琉球。中國由此失去了收回琉球的歷史性機會。〔15〕美國學者埃爾德里奇對美國內部在占領琉球問題上的反復論證和爭論,進行了細密研究。從其研究可見,美國軍方對占領琉球立場堅決,美國國務院內部親日力量占主導地位,希望保持日本對琉球主權,因此,可推斷所謂中國收回琉球的歷史機會并不存在。

  在對美作戰和戰後對美關係中,日本執行的都是犧牲琉球和當地人民的方針。在二戰末期,日本當局犧牲“沖繩”,試圖藉在島上頑抗,阻止美軍在其本土登陸。到戰爭結束時,日本本土死於美軍轟炸者共51萬人(包括原子彈轟炸死難者),而小小的琉球群島在殘酷的“沖繩戰役”期間,死於轟炸者達到12.2萬人。琉球全島15萬人死於戰火,占總人口三分之一。〔16〕戰後,日本當局為儘早結束美軍占領,又通過犧牲琉球為美軍基地,實現“日美結盟”。為此,裕仁天皇親自對麥克阿瑟說項。〔17〕


  二戰後不久,中國內戰爆發,國民黨政權日漸敗北,對美國而言,中國即將“失去”并“赤化”。在此情況下,美國改變了對日占領和改造方案,轉向扶植其成為反共基地。美國對日本方針的轉變和對琉球的處置是一體兩面。1948年初,美國國務院智囊喬治·凱南訪問琉球,提出琉球對美國安全至關重要。麥克阿瑟此時也在構想其“U形島鏈”戰略:琉球處於其核心環節。他力主美國完全控制琉球群島。兩人事實上確定了美國對琉球“長期占領,絕對控制,琉球國際地位不急於解決”的綱領。〔18〕

  1949年秋,新中國建立。次年2月,中蘇訂立盟約。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亞洲冷戰格局成型。期間,為遏制新生的“共產黨中國”和蘇聯,美國大力扶植日本,將其納入冷戰體系,作為遏制中蘇的基地。而且,美國對日本的軍事作用日益看重,1950年1月1日,麥克阿瑟發表對日本國民聲明,明確表示日本憲法不否定自衛權。朝鮮戰爭爆發後,在美國要求下,日本開始重整軍備。〔19〕

  同期,美國加快了對日和約締結工作,以使其完全被控制,成為東亞反共橋頭堡。如何締結對日和約是國際重大問題,在冷戰格局下,美國開始了排斥蘇聯、中國的布局,其西方盟國則予以配合。1949年9月9日,英國外交部官員馬伯里·丹寧訪美,提出日本為美國提供軍事基地,換取軍事保護,日美訂立條約方案。他還提出對日和約可以甩開蘇聯。這樣,對日單方媾和及美日建立安保條約關係方案,獲得了西方重要盟國支持。〔20〕

  1951年9月,美英甩開新中國及台灣當局,率領西方集團各國,單獨締結對日和約。美國還和台灣當局、菲律賓等建立協防關係,以此構建起舊金山條約體系。該體系的核心是美軍當局對琉球的長期“戰略控制”。為化解由美國“托管”琉球面對的國際阻力,同時避免琉球一旦獨立,迫使美軍撤離場景出現,美國對日和約特使杜勒斯設計了日本對琉球擁有“殘餘主權”公式,以此欺騙日本、琉球民衆和國際社會。〔21〕“殘餘主權”公式為1971年美國把琉球治權“歸還”日本,繼續模糊化處理主權歸屬問題埋下伏筆。

  美國構建起舊金山國際體系,使其成為“遏制”共產黨中國政策的物質載體,琉球則成為美軍在亞太核心軍事基地。中國八年抗戰贏得的參與對琉球處置的戰勝國權利被剝奪。

  三、舊金山體系的實質及釣魚島-琉球壓力中心的形成

  舊金山條約體系之下存在著衆多領土爭端,比如中日釣魚島/“尖閣列島”爭端、日韓竹島/獨島爭端、日俄“北方四島”爭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間的“南海諸島”爭端等。同時,中國內部台灣問題的國際化、複雜化和舊金山體系也存在無法分割的關係。美國當年故意製造了一些主權歸屬爭議地區,以在東亞各國間“打入楔子”,保衛其支配地位和戰略利益。1951年的對日和約故意規定:不簽約國的權利,和約不予保護。而日本放棄的太平洋地區領土該如何劃界,和約也未明確予以規定。〔22〕和約如此規定,不利於并非簽約方的海峽兩岸的中國。

  中日之間就釣魚島歸屬問題的爭論浮現於1970年代初。然而,中日之間就琉球歸屬問題的爭論在戰後不久就開始出現。關於釣魚島的爭論,集中在該群島是屬於琉球群島,還是為台灣島附屬島嶼。在東亞戰後國際秩序中,琉球、釣魚島政治地位和安全安排的相關爭議,加上懸而未決的台灣問題,決定了舊金山體系陰魂不散,東亞仍處在冷戰式關係架構之中。琉球地位和釣魚島主權問題,根植於美國對華執行何種政策。1971年,當尼克松緩和對華關係時,他仍然強調不允許中國對東亞建立霸權。中日對釣魚島主權的爭奪,便利了美軍繼續留駐琉球。美國可以對日本打“中國威脅”牌,保住在琉球的軍事基地,對中國,則可以聲稱“美軍在琉球是為了遏制日本”,讓中國輕易認可美日安保體制。釣魚島爭議的長期存在,還可視為基辛格“賞罰結合”外交策略在“罰”方面的體現。美國對華可以緩和關係,但一直留著東亞冷戰架構,準備對付中國:台灣問題,可令兩岸長期對峙;釣魚島問題,可令中日對峙,防止兩國和解。〔23〕

  在通曉舊金山體系的實質及其現狀基礎上,不難看出,釣魚島歸屬之爭,實質上是是否把日本過去的殖民、侵略歷史納入主權爭議中,還是完全按照19世紀國際法“實效占有”原則,處理領土爭議,從而完全抹殺二戰中中國的戰勝國權利。〔24〕

  日本對所謂“尖閣列島”的主權依據,一方面是國際法的“無主地”占有原則,一方面是舊金山和約體系的合法性。日本作為主權依據所引用的19世紀國際法是完全西化的法律體系,無法納入中國歷史依據——即它們所說的“前現代的主權”。〔25〕有西方學者鑒於近年中日領土爭端趨於嚴重,建議兩國接受國際調查團,舉出20世紀初年沙俄和英國之間的“多格海灘事件”的處理辦法為例(1904年10月,沙俄軍艦在北海誤將英國漁船當作日本軍艦,開火殺傷多人,兩國接受了國際調查團)。〔26〕然而,國際調查團辦法并非治本之策,日本侵華時期出現的國聯調查團軟弱無力,無助於反擊侵略國,歷史形象不佳。在中國的歷史依據完全不被納入西式國際法框架前提下,在領土爭議中,中國會完全處於弱勢地位。

  19世紀國際法的偏頗、中國二戰戰勝國權利的被剝奪、舊金山國際體系合法性的缺失,使中日東海領土爭議,及琉球國際地位問題極為複雜,也很容易激化。2012年,日本對所謂“尖閣列島”“購島”造成的風波,迫使中國以加大對釣魚島海空巡航應對日本對群島的“國有化”,此後中國在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以此申明對釣魚島的治理,日美則拒絕承認。同年,日本又稱中國軍艦以雷達照射其驅逐艦,還稱日本要打掉中國無人機,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則稱如果日本敢於這樣做,“等於戰爭行為”。2013年5月,中國《人民日報》發表學者文章,重申“琉球地位未定論”。〔27〕2014年,日首相安倍晉三把日中海軍軍力競爭,比作一戰前英國、德國海軍軍備競賽。〔28〕釣魚島爭端及琉球地位問題的發展,使中日外交關係降至冰點。

  中國國力崛起及釣魚島爭端熱化,使西方宣揚“中國威脅論”者找到了好素材。他們有的宣稱中國會試圖恢復“天朝體系”,并且會以新建立的海權和金融霸權,挑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地位;〔29〕有的對日本提出建議:仔細思量如何善用日本海軍優勢地位,使中國海空力量的活動變得困難。〔30〕

  在這一時期,日本政界和各大媒體除申明其主權依據外,紛紛把中國描繪為咄咄逼人、非理性,把日本打扮成理性、平和的“受害者”。實際上,日本害怕在島嶼主權爭端中應對不力,失去對華優越地位。日本媒體屢屢強調日本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要高於中國。〔31〕事實上,2012年釣魚島主權爭端的惡化,便利了日本進一步對該島的行政管理與安全布局,方便了其對“集體自衛權”做更靈活解釋,以保衛其“主權”。〔32〕

  近年,美日對華關係中鷹派力量藉機加強美日安保體制,強化在沖繩軍事基地體系。然而,美、日遷建普天間軍事基地等問題,引發沖繩民衆反基地運動風起雲湧。沖繩面積僅占日本領土面積的0.6%,但承擔了75%的美軍基地,成為美軍從西太平洋到中亞的力量投射中心。當地民衆的反美軍基地運動,正對美、日東亞秩序發起挑戰。〔33〕當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處在大變動時期,琉球-釣魚島問題的發展使之成為東亞新的壓力中心。

  四、大國地緣戰略競爭及東亞體系的和平改造

  2012年1月,奧巴馬在五角大樓發布《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國防的優先任務》的軍事戰略報告。報告指出,“雖然美軍將繼續為維護全球安全貢獻力量,但有必要對亞太地區實施再平衡。”此後,美國對該戰略展開實施,著力強化亞太核心同盟體系,深化軍事布局。〔34〕

  2012年9月,中國各地爆發反日游行,狹隘民族主義一時甚囂塵上。10月,王緝思發文提出其地緣政治構想:中國應“東穩西進”,在東方規避美日壓力,向西擴展地緣政治空間。2013年,中國領導人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的地緣政治戰略由此浮出水面。

  2013-2014年,俄羅斯和西方因為克里米亞半島危機鬥爭。普京的外交政策智囊,戰略家卡拉加諾夫提出,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收縮,甩下一系列危機區。歐洲500年來對全球的統治終結了。西方要推動北約和歐盟東擴,壓縮俄國戰略空間,還對俄輸出價值觀,這是以戰勝國對戰敗國方式對待俄羅斯,必遭反擊。〔35〕此後,俄羅斯致力於打破西方制裁。至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與西方國家的對抗升級至前所未有水平。

  近年來中東大亂,歐洲深陷危機,迫使美國主要關注點停留在那裡。到2016年時,王緝思判斷:“亞太再平衡”言過其實,它雖然對中國造成一定壓力,給亞太總體形勢造成負面影響,但不應誇大其作用和對中國的挑戰。〔36〕2022年以來,俄烏衝突爆發,美國和北約深陷其中,也印證了中國戰略家的判斷。然而,西方政界和輿論界炒作中國將配合俄羅斯,對台灣地區采取類似行動。西方觀察家既對中國軍力增強感到擔心,又聲稱中國的“區域拒止”戰略并不可靠,中國海空軍和火箭軍的新式武器還有弱點,部隊缺乏實戰經驗。〔37〕西方要聯結俄烏衝突和台海問題,對中國施壓,干擾統一大業用心明顯。

  由上可見,大國都在實施各自地緣政治戰略,世界秩序處於深刻轉型過程中。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效果有限,俄烏衝突使美國難以歐亞兼顧。中國如何進一步發展“東穩西進”戰略中的“東穩”部分,推動東亞國際體系和平改造,衝淡美國的亞太安全同盟體系,并使其最終轉型,可成為戰略謀劃新方向。對此進行研究、謀劃和運作,以下幾點需注意:

  首先,中國加強對沖繩民衆反美軍基地運動的研究,有合理歷史依據:500餘年的中琉親密關係;琉球被日本奪占,晚清政府曾試圖對日交涉,促使琉球王國復國;沖繩在二戰中成為日軍前沿陣地,當地民衆死傷枕藉,琉球人民族歷史極為悲慘;戰後,日本以犧牲琉球為代價,換取美軍基地從日本本土逐漸集中於琉球,美日安保體制長期剝奪當地民衆保護土地、獲得合理賠償權利;日本衹從琉球對其本土安全價值對其加以利用、剝奪,從未和琉球建立命運共同體等。琉球文明的獨特性,其戰後命運的特殊性,特別是其同釣魚島主權爭端的歷史聯繫,使其成為美日、中日關係中的特殊問題。

  其次,加強這一研究有現實意義:歷史上,全球地緣政治變動深刻影響了琉球命運。如今,世界又處於大國競爭時期,國際秩序在調整。沖繩民衆的反軍事基地運動,短期內可以成為中國反制美日壓力的“平衡器”;長期則可和中國推出的亞太安全構想并行,以此衝淡美國亞太安全同盟體系,促使在鳩山內閣時期尋求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勢力在日本內部重新得到伸張機會。


  第三,美日對中國堅持保衛釣魚島主權所思深切,迫使中國謀劃對策。比如埃爾德里奇認為,釣魚島主權之爭體現了日本在東亞優勢地位,中國如事實上占據釣魚島,就會順勢奪取琉球,或者讓琉球中立化。〔38〕麥克考馬克等認為,日本政府在釣魚島主權爭議上立場強硬,和害怕中國對琉球提出主權要求有關。美國操縱釣魚島問題,是為激化地區形勢,給美軍繼續留駐琉球群島提供依據,并在中日間保留“楔子”。〔39〕中國有必要深入研究琉球地位問題,化解美日壓力,避免長期被動。

  第四,這一研究也有其邊界。中國可從俄和西方關係中有所鏡鑒。中國仍然要堅持在“東穩”框架下,加強對沖繩民衆反基地運動的研究,充分尊重當地民意,尋求和當地運動及東亞各國合作契機,合力構建東亞共同體,而不是滑入對抗。因此,也要對西方學者提出的危機管控思路取其精華。

  總之,中外各界對琉球地位問題、釣魚島主權爭端的複雜性要有充分估計,早做謀劃,要從當今世界國際秩序轉變角度,從改造美國主導的東亞國際體系高度出發,認識沖繩民衆反基地運動的價值。對中國而言,則要從自身對琉球歷史關係所奠定的道義地位出發,與美日主導的西方國際法體系和聯盟體系展開博弈,使其難以再撥弄中國和周邊國家矛盾,或干擾中國統一大業。

  參考文獻:

  〔1〕本文用琉球指稱近代具有獨立國家地位的琉球王國,及美國占領時期(1945-1971年)的琉球。

  〔2〕徐勇:《戰後琉球政治地位之法理研究與戰略思考》,《戰略與管理》2010年3/4期合編本,電子版可參閱http://www.aisixiang.com/data/36069.html

  〔3〕Gavan McCormack, "Much Ado over Small Islands: The Sino-Japanese Confrontation over Senkaku/Diaoyu," in Tim F. Liao, Kimie Hara and Krista Wiegand eds. The China-Japan Border Dispute: Islands of Contention in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Farham,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15, p.18.

  〔4〕王緝思,(2012),西進,中國地緣戰略的再平衡,環球網,2012年10月17日,網址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world/2012-10/3193760.html

  〔5〕王緝思,(2016),亞太地區安全架構:目標、條件和構想,國際安全研究,1,4-12.

  〔6〕Stigler Andrew L.(2022). Strategic Unpredictability: Assessing the Doctrine from Nixon to Putin, Survival, 64:3, 49-66, https://doi.org/10.1080/00396338.2022.2078053.

  〔7〕黃天,(2016),琉球沖繩交替考——釣魚島歸屬尋源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86-102。

  〔8〕米慶餘,(2007),近代日本的東亞戰略與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52、74-77。

  〔9〕徐勇、湯重南主編.(2016).琉球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26-138。

  〔10〕同〔7〕,436-437。

  〔11〕Tseng Hui-Yi Katherine.(2015). Lessons from the Disputed Waters: The Diaoyu/Diaoyu Tai/Senkaku Islands Dispute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132-136.

  〔12〕Eldridge Robert D.(2014). The Origins of U.S. Policy in the East China Sea Islands Dispute: Okinawa's Reversion and the Senkaku Island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34-44.

  〔13〕同〔7〕,370-379。

  〔14〕Eldridge Robert D.(2001). The Origins of The Bilateral Okinawa Problem: Okinawa in Postwar U.S.-Japan Relations, 1945-1952, 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4-48.

  〔15〕同〔7〕,373。

  〔16〕Yoshida Kensei.(2001). Democracy Betrayed: Okinawa Under U.S. Occupation, Washington: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3.

  〔17〕同〔14〕,139-147。

  〔18〕Eldridge Robert D.(2001). The Origins of The Bilateral Okinawa Problem: Okinawa in Postwar U.S.-Japan Relations, 1945-1952, 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2001, 204-225.

  〔19〕王新生,(2013),戰後日本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70-72。

  〔20〕同〔14〕,264-265。

  〔21〕同〔14〕,299-318。

  〔22〕Hara Kimie.(2007). Cold War Frontiers in the Asia-
Pacific Divided Territories in the San Francisco Syst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13.

  〔23〕Kimie Hara.(2015). Okinawa, Taiwan, and Senkaku/Diaoyu Islands in United States-Japan-China Relations, in Liao Tim F., Hara Kimie and Wiegand Krista eds. The China-Japan Border Dispute: Islands of Contention in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Farham,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37-56.

  〔24〕Liao Tim F., Wiegand Krista and Hara Kimie.(2015). Introduction, in Liao Tim F., Hara Kimie and Wiegand Krista eds. The China-Japan Border Dispute: Islands of Contention in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Farham,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8.

  〔25〕Scoville Ryan M.(2015). Sovereignty over the Senkaka/Diaoyu Island: A Guide to the Legal Debate, in Liao Tim F., Hara Kimie and Wiegand Krista eds. The China-Japan Border Dispute: Islands of Contention in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Farham,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107.

  〔26〕Ramos-Mrosovsky Carlos.(2015). A Constructive Role for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Senkaku Islands? in Liao Tim F., Hara Kimie and Wiegand Krista eds. The China-Japan Border Dispute: Islands of Contention in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Farham,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115-142.

  〔27〕張海鵬、李國強,(2013):論<馬關條約>與釣魚島問題,人民日報2013年5月8日第9版。

  〔28〕同〔26〕,116-118。

  〔29〕Kurth James.(2012). Confronting a Powerful China with Western Characreristics, Orbis, Winter 39-59.

  〔30〕Yoshihara Toshi.(2015). Sino-Japanese Rivalry at Sea: How Tokyo Can Go Anti-Access on China, Orbis, Winter, 62-75.

  〔31〕Suzuki Takeshi and Murai Shusuke.(2014). How the Japanese Legacy Media Covered the Senkaku Controversy, in Hollihan Thomas A., eds. The Dispute over the Diaoyu/Senkaku Islands: How Media Narratives Shape Public Opinion and Challenge the Global Order,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41-168.

  〔32〕同〔11〕, 20-21。

  〔33〕McCormack Gavan and Norimatsu Satoko Oka. (2012). Resistant Islands: Okinawa Confronts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Plymouth: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8-11.

  〔34〕王緝思,趙建偉,(2017),評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冷戰國際史研究,01,56-90。

  〔35〕Karaganov Sergey.(2015).Eurasian Way Out of the European Crisis, 8 June, http://eng.globalaffairs.ru/pubcol/Eurasian-Way-Out-of-the-European-Crisis-17505, accessed at 2018-03-12.

  〔36〕同〔34〕,56-90。

  〔37〕Martinson Ryan D.(2021). Counter-intervention in Chinese naval strategy, Journal of Strat egic Studies, 44:2, 265-287, https://doi.org/10.1080/01402390.2020.1740092

  〔38〕同〔12〕,275,307-308。

  〔39〕McCormack Gavan and Norimatsu Satoko Oka. (2012). Resistant Islands: Okinawa Confronts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Plymouth: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15-217.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2月號,總第314期,P42-50)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