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國政情

完善醫保政策 促進生育友好

2024-05-17 11:03:20
  中評社北京5月17日電/據新華社報導,近年來,我國每年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出生的嬰兒超過30萬人。為了讓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惠及更多不孕不育患者,去年以來,北京、廣西、內蒙古、甘肅等地先後將這一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給許多家庭帶來了幸福。

  政策發力,減輕家庭醫療負擔

  “2月22號,我從生殖科‘畢業’啦!”翻看“懷孕筆記”,30歲的盧女士告訴記者,經歷半年多的治療,這一天她終於如願成為一名准媽媽。

  盧女士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因為不孕,去年6月起陸續跑了20多次醫院。去年9月,她花費3.2萬元第一次嘗試接受輔助生殖治療,但以失敗告終。“當時壓力很大,如果需要‘種’三四次,經濟上確實難以承受。”

  “輔助生殖移植周期治療費用為3萬至4萬元,半數以上女性需要再次甚至多次接受輔助生殖治療,經濟負擔較重。”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生殖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楊一華說。

  2023年1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醫保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衛生健康委聯合發文,將部分治療性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範圍,不設基金起付標準,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分別為70%、50%,計入參保人員年度基金最高支付限額。這一政策出台,有效減輕了不孕不育患者的負擔。

  北京是全國最早將輔助生殖項目納入基本醫保的地區。“三孩政策出台後,我們就啟動了輔助生殖項目納入醫保的可行性調研。”北京市醫保局醫藥服務處負責人韓波告訴記者,2022年,北京市醫保局將體外受精胚胎培養等輔助生殖技術項目進行了統一定價。“價格政策公布當天,我們在可以實施輔助生殖項目的15家醫院都派駐了工作人員,向患者解釋有關價格政策,但是否能納入醫保還需要進一步測算論證。”

  2023年7月1日,北京市將16項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正式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範圍。

  “輔助生殖花費最高的環節是麻醉取卵、胚胎培養、移植手術,這些費用正好納入北京醫保覆蓋範圍,占全程費用的55%左右。”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生殖醫學科主任李蓉告訴記者,有些患者需要做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也在醫保報銷範圍內。

  政策發力,輔助生殖項目相關費用也在下降。2023年6月,國家醫保局印發《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將各地原本五花八門的輔助生殖類項目分類整合為12項。截至目前,20個省份將定價方式由市場調節價改為政府指導價,進一步規範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內蒙古價格調整後平均降幅達20%。

  支持生殖健康,醫保基金運行安全可控

  初夏的早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樓前人流如織。李蓉告訴記者,中心近10年的門診量在45萬至65萬人次之間波動。“北京醫保政策實施後,中心2023年初診患者約3.3萬人次,較2022年有所增長。”李蓉表示,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範圍,從一個側面傳遞了國家對生殖健康的支持態度,鼓勵不孕不育人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育齡女性適齡生育、盡早生育。

  “這項政策對進一步提升婦女生育意願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楊一華告訴記者,政策施行以來,醫院迎來患者咨詢小高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公共經濟學研究室主任王震表示,我國醫療保險的保障內容是疾病治療發生的費用,輔助生殖能不能進醫保,需要界定輔助生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否是一種“疾病”。從目前看,不孕不育被普遍認為是一種疾病。由此,輔助生殖技術作為不孕不育的治療手段,有納入醫保的理論依據。我國醫保依舊為屬地化管理、地級市統籌為主,各地在經過衛生技術評估、基金安全評估等環節後,可以在國家政策範圍內將其納入醫保。

  將輔助生殖項目納入醫保,是否會給基金運行帶來壓力?“我們在制定政策過程中,對需求人群和基金承受能力進行了精密的測算,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韓波告訴記者,《北京市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應用規劃(2021—2025年)》根據常住人口、已婚育齡女性數量、分娩量、不孕不育情況及技術服務需求分析,北京市約4萬對夫婦有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治療服務需求。政策實施7個月以來,北京市職工就診2.7萬人,總費用2.2億元,職工醫保基金支出1.5億元,在年度測算基金安全運行範圍內。

  “一般患者經過兩個周期可實現懷孕。廣西這項政策規定患者可兩次享受醫保報銷,這既考慮了醫保政策的公平性、可持續性,確保更多剛性需求患者獲得報銷機會,也有利於引導患者審慎選擇,避免盲目追求生育而浪費醫療資源。”廣西壯族自治區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處處長呂聖表示,廣西醫保基金預計每年因此增加支出4.51億元,基金運行安全可控。政策實施5個多月以來,廣西已開展治療性輔助生殖醫療服務項目門診結算7.02萬人次,醫保基金支出1.43億元,平均報銷比例58.94%。

  醫保政策保駕護航,促進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

  雖然不孕不育群體總量龐大,但在全國依舊是個小群體。從這個角度說,輔助生殖技術進醫保這一政策,受益面還較為有限。專家建議,建立完善多部門聯動、全人群覆蓋、全周期保障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以醫保政策推動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

  生育保險是社會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覆蓋用人單位及其職工,為孕產婦提供從懷孕到分娩的全周期醫療保障。2019年起,生育保險和職工基本醫保合併,生育保險參保率持續提升,2023年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2.49億人。據統計,2022年全國生育保險參保女職工人均享受生育醫療費用報銷5899元。

  對於職場媽媽來說,生育後享受帶薪產假是重要保障。參保女職工生育後可享受產假,此間的工資由發放生育津貼代替,這筆錢同樣來自生育保險基金。數據顯示,2023年生育保險基金共支出1069億元,參保女職工人均生育津貼達2.4萬元。

  “用手機就可以填資料申請,不用拿著一堆資料來回折騰,孩子出生後馬上就能享受醫保待遇。”近日,廣東省江門市全面啟動新生兒預參保工作,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二孩媽媽”張曉瑩花了不到5分鐘就辦好了新生兒參保登記手續。

  今年3月,國家醫保局、教育部等多部門發布《關於開展兒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專項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力爭到2024年底,80%以上新生兒在出生當年參保。同時強調優化新生兒參保流程,鼓勵地方探索憑出生醫學證明辦理新生兒參保。

  “我國生育保險進一步完善健全,促進了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更加符合當前的人口結構變化和人民群眾的需求。”王震表示,當前醫保仍以保住院為主,對門診保障尚顯不足。不管是懷孕期間的醫療服務還是嬰幼兒醫療服務,多數發生在醫院門診和社區全科,這就需要醫保調整結構,增加醫院門診和社區全科服務的保障待遇。

  國家醫保局局長章軻明確表示,將繼續指導有關省份進一步完善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立項和醫保支付管理,並加強部門協同,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共同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