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台灣訊

屏東牡丹社事件150週年 緬懷先人抵禦外侮

2024-05-22 18:11:18
民進黨屏東縣長周春米。(中評社 蔣繼平攝)
國民黨牡丹鄉長潘壯志。(中評社 蔣繼平攝)
  中評社屏東5月22日電(記者 蔣繼平)發生在1871年的牡丹社事件涉及台、日歷史事件,更早一點在1867年所發生的“羅發號事件”,也是涉及美國與台灣原住民的外交事件。今天在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紀念活動上,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處長張子霖、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都出席與會,均表達出認識彼此的共同歷史,一起祈求和平,展現交流、合作的良好互動關係。

  屏東縣政府22日上午10時在“石門古戰場”舉辦“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紀念活動啟動暨macacukes石門古戰場揭碑典禮”,並以“和平”為主訴求來傳遞和平的信念,由於擴大舉辦,現場聚集200人,相當熱鬧。除原民會主委曾智勇、民進黨屏東縣長周春米、國民黨牡丹鄉長潘壯志外,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處長張子霖、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也都受邀到場致詞。

  1871年11月,琉球宮古島之島民69名自福州返回宮古島途中,於台灣瑯喬之東部八瑤灣遭遇颶風,造成3名溺死,餘66名船民則登岸保命。其眾人登陸後,發生之際遇,據載為遭到當地“牡丹社”原住民襲擊,遇難者54名,均葬於今石門附近。事後日本於1874年日本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3千餘人,共乘5艘軍船,自長崎駛往台灣,於台灣恆春瑯喬灣登陸,在石門一地與牡丹社、高士滑社原住民激戰,原住民不敵,死傷慘烈,史稱“牡丹社事件”。

  牡丹鄉長潘壯志身為地主首先上台致詞,他說,150年前的今天,就在身旁的峽谷,由祖先奮勇抵禦與日本發生激烈戰爭,倒置部落勇士奮戰而亡,由於是重要歷史事件,牡丹鄉將這一天定為紀念日,舉辦活動,就是要提醒族人,緬懷當年先人守護部落、抵禦外侮的精神,期許族人不忘歷史,發揚祖先的精神。

  而在比牡丹社事件更早4年發生的1867年3月“羅發號事件”,是美國與台灣原住民族之間爆發的一宗外交事件,海難中倖存的美籍商船羅發號,船員誤闖瑯𤩝十八社領土,被當地人視為侵略者,船長等13人因而被處決,美原本欲以武力報復,最後,斯卡羅人、美國雙方達成了非正式的諒解備忘錄,俗稱“南岬之盟”,羅發號事件始告落幕。

  受邀出席的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處長張子霖,穿上排灣族服飾,上台致詞時笑容滿滿地說,感謝排灣族讓他有機會穿上衣服,且今天一定要來參加,因為當時“羅發號事件”,美國與當地原住民有衝突,因此展開對話,取得協議,也非常榮幸周春米上月也到美國見證這些歷史文件。

  張子霖說,不僅是為了回顧,也是慶祝之間的合作。他也提到“涓滴成河”這句話,每一個小小的合作與理解,都在匯聚成一條相互尊重的大河流。他說,期許讓大家一起認識共同歷史,一起祈求和平合作。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致詞也表示,非常高興在湛藍天空下一起參加紀念活動,感謝受邀見證。他說,經過150年的漫長時間,祖先的情懷流傳至今,台日對彼此的關懷支撐起友誼,持續溫暖的交流,對雙方做的努力表達誠摯的敬意,期許以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為契機,讓台日交流更加蓬勃熱絡,更多日人來到牡丹鄉觀光交流。

  屏東縣長周春米最後上台致詞表示,今天的目標就是和平、團結,因為歷史不是一天就能定案,史觀要綜合很多資料,1867年發生的羅妹號事件,透過很多折衝努力,跨越隔閡阻止衝突發生。1871年發生讓人遺憾的事件,54人宮古島民喪生生命,因此1874日本攻打台灣,石門古戰場發生戰役,導致原住民為了捍衛家園死傷慘烈。今天各界一同面對1867、1871、1874年的事件,互相交流,彌足珍貴,也希望一起用愛與和平來紀念牡丹社事件。
與會來賓拿著象徵和平的百合花束在台上合影。(中評社 蔣繼平攝)
活動透過原住民表演來呈現歷史事件。(中評社 蔣繼平攝)
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紀念活動人潮滿滿。(中評社 蔣繼平攝)
石門古戰場位於屏東縣牡丹鄉,旁邊剛好就是牡丹鄉的入口意象拱門。(中評社 蔣繼平攝)
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處長張子霖。(中評社 蔣繼平攝)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中評社 蔣繼平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