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香港政治

中評青年論壇:我們這一代的時代觀

2024-06-27 00:12:43
參加第十五屆中評青年論壇的發言者合影(中評社 袁曉麥攝)
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員、中評社助理總編輯兼採訪主任林艶(中評社 袁曉麥攝)
  中評社香港6月27日電(中評社報導組)在香港回歸二十七周年到來之際,第十五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於6月19日上午舉行,本次論壇主題聚焦“以哲學思維論時代變局”,參加論壇的中評青年人,均在内地與香港學習、工作及成長,屬於新一代香港青年,他們既見證了香港實踐一國兩制帶來的繁榮與發展,也見證了香港由亂入治的歷史變革,在正確認識與把握時代問題過程中,更是鍛鑄了新一代中評青年人的時代觀。在本次論壇中,中評青年人以哲學思維來探討在當前大變局之下香港青年應有的時代觀,積極為香港由治及興新時代獻計獻策。

  本次論壇由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員、中評社助理總編輯郭至君主持。

  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員、中評社助理總編輯林艶在發言中重點結合自身經歷闡述了面對時代之變需要怎樣的兩岸觀。她表示,從參與見證習馬會等兩岸重大歷史性時刻,到撰寫分析兩岸局勢的文章時評;從親身經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黃金時代,到目睹當前兩岸敵意螺旋上升、兵凶戰危的危局。這十五年間,兩岸關係在變,她的角色身份在變,觀察兩岸的角度也在變。這些或感性或理性的點滴經歷,逐漸塑造了她今日的兩岸觀,為其看待百轉千回的兩岸關係,沉澱下一個相對穩定的邏輯基點。

  林艶從歷史、文化、經濟、世界以及青年五個維度具體闡述了她的兩岸觀,並提出了台灣史應該放在中華民族史中去考證,兩岸關係走向應結合民族興衰去把握;台灣“文化之光”得益於中華文化的滋養;台灣不是什麼西式民主樣本,而是東亞民主的縮影;美國是影響兩岸關係最大外部因素,絕不能按照過去經驗推測美國在介入台海上會走多遠;反獨促統鬥爭不可忽視國際話語權;可以用“最大挑戰”“最大機遇”“最大寄託”來概括兩岸關係中的青年問題等觀點。她指出,正是這一兩岸觀的五個層面,讓其在面對不斷變化的政治兩岸時,能夠分清主流與支流,辨識真話與謊言,看清挑戰和機遇。未來,也會結合時勢的變化持續觀察與思考,不斷讓其兩岸觀更加完善、更加深入。她認為,作為身處中評這個智庫型媒體的青年人,衹有始終秉承正確的兩岸觀,我們才能在觀察分析兩岸問題時做到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才能在台海局勢風高浪急之際,讓我們的聲音始終具有真理的力量、邏輯的力量、道義的力量。

  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員、中評社編委兼研究部主任束沐以“我的融合發展觀”為題作了分享。他表示,融合發展具有深邃的思想內涵,核心內涵可以概括“尊重差異、聚同化異、共同進步”12個字。接著,他從作為“政策”的融合發展、作為“科學”的融合發展、作為“哲學”的融合發展、作為“生活”的融合發展四個方面,具體談了中評社、中評智庫對其“融合發展觀”的影響與塑造。

  束沐表示,在作為“政策”的融合發展方面,他榮幸參與了中評社、中評智庫團結帶領兩岸專家學者探索和構建“兩岸融合發展”的理論體系、話語體系的全過程,也零距離見證了兩岸融合發展從概念、理念上升到政策、理論的全過程;在作為“科學”的融合發展方面,他感恩與全社同仁一齊創建和完善中評大數據研究體系,實現了社會科學與資料科學的融合發展。

  在作為“哲學”的融合發展方面,束沐回顧了近年來以辯證思維、底線思維、區間思維、週期思維等哲學思維,提出“兩個空間論”、“融合第三制”、“融合史觀”等概念,反映了融合發展已經逐漸內化為自己的思維體系;在作為“生活”的融合發展方面,他認為自己的生活就是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穿梭兩地之便、享受兩制之利。他建議,在融合發展的脈絡下,“一國兩制”理論中“生活方式不變”論述需要進行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優化,包括港澳台在內的全體中國人都應該追求更好的共同生活方式。

  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分析師、中評社編委兼工程技術部主任曹潤來分享了對香港青年科技觀的看法,並結合在港工作生活的經歷對香港青年如何塑造科技觀分享了其個人建議。他表示,香港日益重視科技發展,在基礎設施和人才培育引進等方面取得一定進展。同時曹潤來也指出,香港的科技發展面臨一些挑戰與不足,需要積極融入國家與世界。對此,曹潤來分享了對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看法,認為香港可以利用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國際化等優勢,來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國家所需。

  曹潤來認為青年人是推動香港科技創新發展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未來香港科技行業的希望和根基。他建議到,青年人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塑造完善科技觀:一是保持對科技發展的興趣和熱情;二是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三是參與科技創業;四是瞭解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案。

  中評社北京站副站長海涵在發言中談及民族觀,重點是新時代如何鑄牢香港青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她表示,在中評社的採訪經歷使其能持續跟進國家大政方針和政策走向、近距離聆聽權威專家的智者灼見,有助於形塑看問題的高度、廣度和深度,也由此影響了自己的民族觀,為其提供了看待民族問題的更為宏觀、更加全面的視野——那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也理當適用於港澳台與祖國的敘事中。香港是中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古至今,香港同胞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過去的香港並不陌生,它曾指引著香港與祖國一路同行、風雨兼程。隨著新自由主義在香港風生水起,在民族觀方面,更強調族群敘事、小團體敘事,提倡多元化和差異化,反對過去傳統民族觀的宏大敘事,不利於香港青年民族認同感的強化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塑造。

  海涵說,在愛國者治港新時代,鑄牢香港青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強化集體記憶、增進共同文化認同、共創中華民族利益福祉。鑄牢香港青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國兩制”實踐的題中應有之義,有助於增強香港青年對祖國的向心力,有助於推進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水準,更有助於香港的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研究員、中評社研究部副主任陳倩羚談及政治觀,她表示,過去幾年,她所身處的香港爆發了2019年的修例風波,但幸而在國安法生效後重新實現“由亂入治”;大洋彼案的美國則在2020年總統大選險些發生政變,近期還在多所大學出現針對以巴衝突的反戰示威;而在海峽對岸的台灣,儘管民眾對民進黨8年的執政表現怨聲載地,但在2024年的大選中仍無法用選票將其趕下台。她說,“這些發生在我周遭的重大政治事件,持續打破並改變著我過去對政治的認知。以下是我經過沈澱反思後重塑形成的以民主自由為主軸的新政治觀,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民主與自由,作為現代社會的普世價值,理應有其邊界與尺度,不能威脅到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他人的自由等同樣重要的價值。其二,西方社會對外灌輸的那套民主自由價值,往往具備很大的功利性與伸縮性。當高舉民主自由的大旗對自身不利時,西方政客會毫不猶豫地採取雙重標準,馬上走到民主自由的對立面。其三,我們應該打破對民主自由的迷思,民主自由程度越高並非等於政制就越先進。民主自由只是公民參與政治及地區治理的一種手段,但真正重要的是,能否由此達致我們的共同目的——建立一個更加美好、公平及正義的社會。

  中評社港澳部副主任盧哲談了對香港青年的國家觀的觀察和思考。盧哲認為,香港青年的“國家觀”,可以理解為祖國意識、國家認同、身份歸屬感。由於歷史原因,香港青年的國家觀念並未能系統建立,因此在香港從“由亂入治”進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為青年培養塑造正確、健康的國家觀,勢在必行。

  盧哲認為,培養香港青年的國家觀,要根植“祖國”的概念。一是從情感連結上,講透香港與國家發展的歷史淵源和未來走向,香港青年要補上國家歸屬感、自豪感的一課。二是從地理聯繫上,香港青年要瞭解地大物博的國家與香港作為其中一份子的有形概念,掌握地理基礎知識能幫助香港青年對祖國的認識“具象化”。除書本和影視宣傳之外,學校的系統學習也應該重視,而親身體驗是最好的親近和交流溝通的方式。三是從法理上,理解並認同國家的政治體制,明確“一國兩制”的意義。準確理解“一國兩制”方針作為參與國家發展的必備政治素養,香港青年應當通過學校和自身的深化理論學習,從而更敏銳地洞悉國家政策變化以及適應社會現實發展需求。

  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員、中評社助理總編輯郭至君論及了國際觀,她表示,我們所處的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變化著,變局範圍之宏闊、程度之深刻、影響之久遠,都十分突出。在這樣的大變局下,香港這個有著中西文化深厚交融的歷史背景的國際都市,也受到深刻影響,特別是在2019年的修例風波與其後三年的新冠疫情度過後,香港發生了質的變化,也促使我們生活在香港的青年人們思考這座城市在大變局下的新任務和新使命。如同二戰結束後殖民主義解體,“日不落帝國”威風不再一樣,美國也不可能一直佔據世界霸主的“寶座”乃是歷史必然。因此,展望未來,我們可以肯定,中國的發展戰略與外交政策是正道,也必然成為國際主流,而作為中國組成的重要一部分,香港的國際地位必然更加受到重視。

  郭至君也說,香港需堅守並強化其國際化優勢,更加積極服務於國家的大外交戰略。國際化深植於香港基因之中,從歷史維度看,這座城市一直是聯通中外的重要橋樑,在很多特殊時期發揮了獨特的效果。常有聲音說,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扮演著“超級連絡人”的角色。而我以為,在大變局時代,香港不僅只是扮演“橋梁”的角色,而應該更高層次地融入到國家外交戰略中,發揮全球化城市的作用,為促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出一份力。香港青年需進一步積極瞭解、學習中國的外交政策和時下國際關係、國際格局,清楚香港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香港在大變局時代有無限潛力,香港青年在其中更加扮演著主力軍的角色。我們需要常思考、常學習、常提升,充分瞭解香港、瞭解國家,更好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發揮積極作用。”她最後說。

  中評社總編輯羅祥喜最後就各位青年人的發言進行了點評,他高度肯定了大家所談的內容,並表示,中評青年能力強、潛力大,也是中評的希望所在。

  論壇全文和更多精彩內容將在中評月刊和中評網上陸續刊登。
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員、中評社編委兼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評社 袁曉麥攝)
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分析師、中評社編委兼工程技術部主任曹潤來(中評社 袁曉麥攝)
中評社北京記者站副站長海涵(中評社 袁曉麥攝)
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研究員、中評社研究部副主任陳倩羚(中評社 袁曉麥攝)
中評社港澳部副主任盧哲(中評社 袁曉麥攝)
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員、中評社助理總編輯兼國際部主任郭至君(中評社 袁曉麥攝)
中評社總編劇羅祥喜做點評(中評社 袁曉麥攝)
大合影(中評社 袁曉麥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