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交縱橫

中評現場:世界大德高僧共論和合共生智慧

2024-10-17 00:20:13
論壇現場(中評社 林艶攝)
台灣佛光山宗委會宗長暨佛光山寺住持心保(中評社 林艶攝)
  中評社寧波10月17日電(記者 林艷)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浙江寧波雪竇山舉行,在10月16日舉行的主論壇上,來自世界的大德高僧及專家學者圍繞“同願同行·和合共生”展開深入研討,他們不僅詮釋了“同願同行”與“和合共生”中的佛教智慧,更提出了佛教智慧在應對全球衝突挑戰,維護世界和平以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角色作用。

  韓國佛教宗團協議會會長、大韓佛教曹溪宗總務長真愚表示,21世紀因未曾有之大變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迷茫,未來難以預料。無論有情與無情,都在迷茫中徘徊。而由於模式的改變,過去的經驗與知識在解決當前問題時似乎也無濟於事。再者,應該共存的有情之間因思維和利益的失調而衝突,最終導致了大小各種戰爭與爭端。同時,有情對無情物的不斷濫用引發的環境破壞和氣候危機也愈演愈烈。這些戰爭與氣候危機,是忘卻了“自他不二”關係法則的結果,爭端與環境破壞則是貪嗔痴三毒的極致表現,其終極結果將是共滅。

  真愚認為,面對這總體的危機,世界佛教論壇應成為讓大家在時代危機中覺醒的木魚,更要成為凝聚眾人智慧去解決問題的平台。第一種大智,是“同願向行”。我們都乘坐著同一艘地球之船,若想順順利抵達目的地,成員們需懷有同樣的願望,即“同願”才可“同行”。所謂“同行”即在彼此的旅途中,成為彼此的同行善知識。第二種大智,是“和合共生”。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和合共生的深厚基礎能讓同願同行的偉大船只揚帆起航。當我們乘坐這艘大願船,跨越大願海時,一切智與觀行相互呼應,展現出能消滅一切無明的股若智慧。

  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主席帕洛普.泰阿利表示,在當今這個複雜且常常充滿分歧的世界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前所未有的現實意義。我們面臨著全球性的挑戰,包括氣候變化、神突、貧困和不平等。佛教教導我們,不僅要對身邊的人慈悲為懷,也要關愛所有眾生。佛教的慈悲精神召喚我們行動起來,積極參與,並為維護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懈努力。他指出,相信通過集體行動,和平是可以實現的。同願同行,我們可以創造一個以和諧戰勝分裂、以和平與慈悲引領人類共處的世界。

  台灣佛光山宗委會宗長暨佛光山寺住持心保表示,人間佛教能為世界帶來和平的曙光。家師曾說,人生在世,所有事物都與國家、社會、家庭和朋友息息相關,身為人間佛教修行者,我們要在眾生身上修習,從內心出發去學習,擴展心胸,與宇宙融為一體,就像虛空,容納一切。他說,這正是人間佛教行者“和合共生”胸襟。在當前時代,我們更需團結合作,攜手共進“同願同行”,以實現和諧共生,並共同打造美好的未來願景。早在1993年大師就提出“同體共生”“共生共榮”理念,所謂“同體”是平等觀,“共生”是慈悲觀。慈悲,才能容納對方;融和,彼此才能共生共存,世界才能和平,人間淨土才有實現的一天。

  美國佛教聯合會會長釋明予表示,佛教通過其智慧與慈悲,將不同文化、種族、國家之間的距離拉近,鼓勵彼此尊重差異、和睦共處。這種全球視野不僅讓佛教成為世界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也為應對全球化帶來的社會、生態和精神挑戰提供了獨特的解決方案。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佛教的緣起法與和合共生理念尤為契合。當前,世界正面臨著諸如氣候變化、資源分配不均、貧困與戰爭等重大挑戰,佛教的緣起法與和合共生思想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哲學指導。

  釋明予指出,佛教的慈悲精神超越了宗教和文化的界限,成為推動全球和平與共同發展的核心力量。曾世的慈悲理念,促使全球範圍內的人們超越分歧,追求共存與和諧,特別是在處理國際衝突、生態危機和社會不公等問題時,展現了其強大的精神影響力。佛教對世界和平的貢獻不僅在於通過慈悲智慧化解衝突,還在於促進不同文化、民族和國家之間的和諧共處。面對當今世界日益複雜的局勢,佛教的智慧為我們提供了一條以非暴力、寬容和共生為基礎的道路,助力全球實現持久的和平與共同發展。在全球化的今天,佛教的慈悲濟世精神和和合共生理念,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全球化進程中的前行之路。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釋寬運表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的“變局”,既是我們祖國面對的大態勢,也是全球政治、經濟、民生和人類醫療衛生等面對的大態勢、大挑戰。他認為,“全球局勢之亂,亂在人心!”《佛遺教經》說:“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他認為,佛法是“治心”的良方,只要管好“人心”就能“無事不辦”。“世界”是由“個人”組成的集體,國際局勢的混亂,實際是“人心”的混亂,是貪婪、嫉妒和仇恨之表露,是“縱心喪善”的行為。故此,治亂之根本,在於治“人心”。

  釋寬運表示,二戰之後,太虛大師曾向美國羅斯福總統建議了一道“慈悲、無我”的“治心”良方,實際上也是“治亂”的良方,目的就是要帶給世界和平與安定。今天,我們來自四面八方的佛教人士聚首一堂,討論“同願同行 和合共生”的主題,目的也是要向全世界建議更多醫治“人心”的良方。因為我們是相依以存,和合共生的,所以只要人心得度,社會就會淨化、和諧,世界也可變得和平安定。他認為,佛教是引領這個百年大變局,走向“和合共生”的一股龐大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會長鄭筱筠表示,佛教所提倡的眾生平等觀念,與中華文明中以人為本、以和為貴,以及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中國佛教一直秉承著以淨化內心盼望和平、以平等的理念構建和平、以慈悲的理念實踐和平、以智慧的理念促進和平的理念,這不僅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華文明和平性特徵的生動體現。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嚴峻挑戰,中國提倡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全球文明倡議,這是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提供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主張是,堅持和平共處,打造持久穩定的安全格局;堅持開放包容,打造共同繁某的發展格局:堅持和而不同,打造交流互鑒的文明格局;堅持公道正義,打造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他認為,“同願”的理念有助於匯聚全球共識,恭築和平願景,“同行”的原則有助於推動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和合”的精神有助於增進相互瞭解,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生”的準則有助於推動世界和平,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屆論壇有來自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界人士、專家學者和嘉賓代表將出席論壇。論壇由中國佛教協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浙江組委會承辦,以“同願同行·和合共生”為主題, 本屆論壇由開幕式、主論壇、7場分論壇、新媒體論壇、電視論壇、閉幕式等主要活動,以及祈福法會、佛教文化主題展覽等組成。




論壇主持人(中評社 林艶攝)
韓國佛教宗團協議會會長、大韓佛教曹溪宗總務長真愚發表演說(中評社 林艶攝)
(中評社 林艶攝)
主論壇現場(中評社 林艶攝)
美國佛教聯合會會長釋明予(中評社 林艶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