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交縱橫

中國領導人訪法:再次推動戰略穩定

2024-05-05 14:14:49
(圖源:澎湃新聞)
  中評社北京5月5日電/據澎湃新聞報導,5月5日至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將對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進行國事訪問。

4月2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其發表的第二次索邦演講中,再次用“史無前例的世界動蕩”和“重大變革加速”來描述當下的國際形勢。2023年底,中國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指出,“世界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動蕩和變革似乎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要特徵。

然而,冷戰結束以來形成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在應對當今世界的挑戰面前已愈發顯出頽態。一方面,由主導國家或者國家集團主宰世界事務的時代正在過去。在世界政治的主要板塊——歐洲和中東的戰爭持續爆發表明,原有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安全的能力、意願和效率都已大大下降;或者他們的政策本身成為了危機和不穩定的來源。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歷史形成的多邊主義和國際制度也面臨重重危機。作為冷戰後制度性國際公共產品的主要供給者,美國和歐洲國家,在內部民粹主義與外部世界競爭的雙重壓力下,背離開放、自由和相互連接的原則,脫鈎、斷鏈、築墻,用政治化和安全化的手段不斷侵蝕多邊主義和國際制度的基礎。

這種傾向同樣侵蝕著全球化推動的世界文明交流交融的潮流,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安全化的措施開始嚴重影響文化的交流、留學生的流動和科學技術的合作,嚴重削弱了各國人民相互瞭解和相互理解的基礎。

世界需要新的秩序,需要提供和平與穩定的力量。中國和歐洲是其中的關鍵。這不僅在於中國和歐洲是兩大舉足輕重的力量,更在於中歐雙方都有強大的內部動力謀求和平與穩定。

中國明確規定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新時代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外交理念。這實際上構成了中國新的國際秩序觀,並具體提出了“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兩大主張,相繼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中國的外交主張體現出鮮明的和平性、穩定性和進步性。

馬克龍的索邦演講則顯示了法國的戰略憂慮。這種憂慮來自於戰爭重回歐洲以及對美國安全外交依賴的加深,國際力量失衡以及地緣政治競爭,經濟競爭力下降以及封閉主義,意識形態競爭以及文明之間的衝突。為此,他為法國和歐洲開出了“強大歐洲”“繁榮歐洲”“人文歐洲”的藥方,顯示了戰略自主和應對競爭的雄心,在政策傾向上則圍繞著和平、多邊和人文。

和平、多邊、人文,也是中法在國際秩序上的共同點。六十年前,中法打破冷戰堅冰,推動了世界格局積極變動,為國際秩序帶來了和平與穩定。冷戰結束後,中法共同反對超級霸權,維護多邊主義,再次為國際秩序帶來了和平與穩定。六十年來,中法積極主張維護聯合國核心地位,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積極主張世界多極化和多邊主義,維護國際力量平衡;積極主張文化多樣性,促進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國家間的文化、教育、科技交流,為世界和平與穩定做出了戰略性的貢獻。

面對當今世界的動蕩變革,中法能否再次推動戰略穩定,為國際秩序注入和平與穩定,考驗著兩國的政治智慧和戰略能力。一是推進中歐實現新的戰略穩定,尋求良性競爭、和平共處之道。二是推進戰略自主和國際力量平衡,遏制陣營對抗和新冷戰趨勢。三是推進地區熱點問題的戰略溝通,推動國際社會拿出切實可行的和平方案。四是推進多邊主義和國際制度改革,尋求國際秩序的和平轉型和更加有效的全球治理。五是推進文化多樣性和文明交流,打破意識形態對抗和封閉隔閡。

戰略合作不等於沒有矛盾、沒有分歧、沒有差異。中法關係六十年的歷程,也曾經歷風風雨雨,但始終向前,為大國關係之引領,就在於雙方能找到求同存異之道,更在於中法關係始終站在世界秩序的戰略高度,尋求和平、多邊和人文。世界需要這樣和平與穩定的力量。

  (來源:澎湃新聞)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