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台灣綜合

北京台灣會館彰化展出進士專題 連結兩岸

2024-05-22 14:45:10
“科舉制度在台灣-台灣進士專題展”在鹿港公會堂舉辦開幕式。(中評社 方敬為攝)
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林正儀致詞。(中評社 方敬為攝)
  中評社彰化5月22日電(記者 方敬為)北京台灣會館與彰化鹿港鎮公所合辦“科舉制度在台灣-台灣進士專題展”今天開幕,該展覽由北京台灣會館提供文獻史料,呈現清代台灣的科舉制度及台籍進士介紹。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林正儀受邀開幕引言表示,該展覽是他與策展人陳永芳到北京交流時促成,科舉制度是台灣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媒介,盼藉此讓更多人瞭解兩岸文化淵源。

  歷經進京趕考,清代台灣總共出了33位進士,第一位是陳夢球,他是建台南孔廟的陳永華的兒子(康熙33年,1694年),最后一位是汪春源(光緒29年,1903年)。33位進士當中,台南佔了11位,彰化有8位,嘉義有5位。

  “科舉制度在台灣-台灣進士專題展”彰化場,自5月22日起到6月23日止,在鹿港公會堂展出,22日舉辦展覽開幕式,包括鹿港鎮公所文化所所長王廷揚、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林正儀、北京台灣會館代表、策展人陳永芳以及地方文史工作者、在地仕紳等共襄盛舉。

  展覽由北京台灣會館提供文獻史料,聚焦於清代兩岸科舉制度歷史脈絡及文化,讓台灣的觀眾瞭解科舉制度在台灣的歷史與發展。

  林正儀為展覽開幕引言表示,清代科舉制度對台灣的影響深遠,為台灣社會培養了大批知識精英,奠定儒學文化在台灣的教育基礎,是台灣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媒介,該展覽之所以能在台舉辦,是他與陳永芳到訪北京台灣會館時,發現會館有許多台灣清代的歷史文獻與資料,由於過去科舉要赴京趕考,北京台灣會館正是當年基於方便台灣士子進京趕考而設立,後成為重要活動場所,所以在因緣際會下,將相關文獻史料引入台灣展出。
  林正儀指出,台灣漢人大部分是從大陸過來,但過去多屬於中下階級,在台漢人發展的過程中,因為科舉制度的關係,使得台灣社對的政治、教育、文化的水準有所提升,這是科舉制度對台灣發展起到的重要功能。

  王廷揚代表鹿港鎮公所致詞表示,感謝北京台灣會館提供重要文獻史料,舉辦“台灣進士專題展”,鹿港在清代時期是台灣重要的商港,人文薈萃,也出了不少進士,在鹿港辦展格外應景,歡迎各界到鹿港公會堂參觀展覽,瞭解科舉制度在台灣的歷史脈絡。

  台灣進士專題展”由大量圖文、拓片組成,內容包括科舉制度在台灣的設立和發展,北京孔廟明清進士題名碑碑林中清代33位台灣進士介紹,以及科舉制度對台灣社會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展覽復刻清代科舉制度的榜單。(中評社 方敬為攝)
民眾端詳榜單。(中評社 方敬為攝)
民眾觀展。(中評社 方敬為攝)
“台灣進士專題展”呈現清代台灣的科舉制度及台籍進士介紹。(中評社 方敬為攝)
“台灣進士專題展”在鹿港公會堂展出。(中評社 方敬為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