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東亞安全

韓國教授黃載皓:今天中國外交更加強大自信

2024-07-06 00:14:45
  中評社首爾7月6日電(作者 黃載皓)6月28日,筆者參加了在中國北京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大會。會議的主題是“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五項原則是相互尊重領土和主權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在強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歷史意義的同時,重點是喚起國際輿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習近平主席親自發表了長達40多分鐘的講話,這也是衡量中國外交基調和方向的一個契機。

  從外交角度看,中國外交的主動性引人注目。70年前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基調,目的是在美國蘇聯兩個陣營壓力下維護中國的自決權。70年後,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不僅要確保自己的國家利益,還要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與倡導和平共處時相比,今天的中國外交更加強大和自信。

  中國尋求展現外交自信和未來願景。習主席對中國歷史的使命感和對中國價值觀的自信感也影響了中國外交的風格。為了對抗市場經濟和自由民主等西方價值觀,他倡導“以和為貴”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他從人類未來的大格局出發,積極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的外交理念。

  與此同時,中國外交也在不斷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完善度,展現外交的靈活性。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命運”一詞的英文翻譯中,最初使用的是common destiny,後來改為shared future。這樣做是為了消除國際社會對“命運”一詞的抵觸和對其潛在意圖的擔憂。中國一直在靈活應對,例如將與越南的關係重新定義為“未來共同體”,而不是“命運共同體”。

  然而,中國需要克服許多挑戰。這是中國特色與世界特色之間的平衡。作為世界經濟超級大國,如果只試圖互惠平等地分享利益,將無法獲得全球南方國家的支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目前強調的是軟型合作,主要是經濟和社會合作,但在安全和軍事領域的合作也很重要。

  習主席在講話中指出,中國智慧、中國方法等中國特色在國際衝突中大有用武之地。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世界和平的希望也在增長。他說,除了在沙特和伊朗外交關係中的實際斡旋外,中國還在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朝鮮半島、伊朗、緬甸和阿富汗等問題上發揮了建設性作用。因此,中國在朝鮮半島的作用尤其值得關注。

  最近,中韓關係出現了一些局部變化的跡象。5月在韓國舉行的中日韓三邊國領導會議被認為是韓國對華外交的戰術性轉變,但它還是給中韓關係帶來了改善的希望,包括舉行中韓峰會。然而,人們擔朝俄關係略有加快的步伐會因《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條約》的簽署而停止。雖然可以將其視為軍事同盟條約,但它受制於《聯合國憲章》和兩國國內法,因此可以有另一種解釋。無論如何,它都是韓中雙邊關係中的另一個變量。如果7月韓國與北約峰會以及同期舉行的美日韓三國峰會的結果受到韓國國內輿論的影響,可能會對韓中兩國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在美日韓三國加強安全合作、朝俄深化軍事合作之際,中國的地位變得重要起來。此前,韓國和中國並未積極參與北三角和南三角,從而避免了該地區的三對三對抗。然而,《朝俄條約》的簽署改變了朝鮮半島的安全格局,韓國輿論越來越傾向於將中國作為北方三角的一部分。本屆尹政府是否會加快與韓美日三邊安全合作,還是會將對中國的反應降至可控水平,我們拭目以待。繼承了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對朝鮮半島和韓中關係產生怎樣的“命運”影響,韓國式的“竹子外交”能否奏效,我們既充滿希望又心存憂慮。

  (本文作者黃載皓:韓國外國語大學國際研究學部教授,韓國全球戰略與合作研究院院長,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