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藍營視點

何志勇:特朗普當選台灣該如何自處?

2024-11-07 00:03:32
新竹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中評社 盧誠輝攝)
  中評社新竹11月7日電(記者 盧誠輝)針對美國大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勝選後的美中台關係,新竹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過去台灣在民進黨政府執政後一面倒向美國,已喪失原有的槓桿功能,未來若美中關係和緩,台灣該如何自處?難道真的要花GDP 10%來繳保護費向美國軍購嗎?

  何志勇,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比較政治、美國政治,曾任國民黨發言人暨國際事務部副主任、革命實踐研究院副院長,現為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新竹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何志勇指出,大家都說特朗普是商人性格,但其實商人性格是很務實的,商人只在乎結果,根本不在意達到目的前的過程,所以特朗普不是典型的建制派領袖,且他過去已當過一任期的美國總統,大家都有蛛絲馬跡可以知道他的領導風格是如何。

  他說,特朗普過去在任內一下子可以跟中國和北韓很好,但一下子翻臉又像翻書一樣快,所以特朗普未來要跟誰好或不好?最後還是會取決於美國的國家利益和他的個人利益而定,大家應該循著這個脈絡去理解特朗普的遊戲規則,來找到自處之道。

  何志勇表示,過去拜登執政4年,美中貿易戰的格局還是在那邊,像是拜登才剛在今年5月把中國的電動車關稅從25%加到100%,所以就美國的對外戰略而言,不管是共和黨或民主黨當家,其實都是一脈相承的,未來美中貿易戰應該還是會持續,但不代表美國就一定會跟中國對幹到底。

  他認為,當美國對中國採取比較激烈手段的時候,其實只是在“叫牌”,希望可以跟中國交易些什麼好處而已,他相信未來在特朗普任內,這樣交易式手段只會越來越激烈,當美國有利益可循的時候就可以妥協交換,但若把台灣交易出去,其實並不符而美國的國家利益。

  何志勇提到,特朗普過去任內4年,台海關係其實沒有太大變化,且他相信特朗普未來對外戰略會更偏向中間與保守路線,若美中關係趨於和緩後,台灣該如何自處?民進黨政府若還是要繼續“抗中保台”,那就得花更多的錢去向美國繳保護費來軍購,但別說GDP 10%了,光GDP 3%可能都會讓台灣吃不消。

  何志勇強調,未來若美國講什麼台灣都要買單,壓力相對就在台灣這邊,只能任由美國予取予求,但若兩岸關係能回到像馬英九執政時期一樣和緩,在美中間持續保持槓桿功能,那台灣就不一定需要花那麼多錢向美國軍購了。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