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中評關注:兩岸學者澳門論兩岸關係

2024-09-02 00:09:39
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和台灣孫文學校共同主辦的兩岸和合論壇8月28日在澳門舉行(中評社 李子寧攝)
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中評社澳門9月2日電(記者 林艷 李子寧)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和台灣孫文學校共同主辦的兩岸和合論壇8月28日在澳門舉行,來自兩岸的3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台灣政局變化對兩岸關係走向的影響”議題展開了研討。他們普遍認為,賴清德上任以來所作所為已暴露其“台獨”本性,令兩岸關係受到嚴重挑釁,但大陸方面仍然掌握著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和主動權。他們指出,目前兩岸和平統一的機會尚未消失,應該把握住和平的重要窗口期。兩岸若發生戰爭,無論結果如何都將付出慘痛代價。同時,他們也認為,國民黨要堅定兩岸論述,積極發揮制衡作用,勇於挑戰賴清德的“新兩國論”。

  在該議題研討中,馬英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孫文學校秘書長、佛光大學榮譽教授謝大寧、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張其祿、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受邀作主題發言。本節研討由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和孫中山圖書紀念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正元共同主持,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中國大陸研究學會會長楊開煌進行小結。

  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表示,賴清德上任以來,將“台獨”理念透過“新兩國論”重新上市,其所作所為已說明是真正“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他認為,兩岸關係已經發生質變,過去蔡英文用迂回但不直接對撞的方式,讓兩岸關係始終在壓線邊緣,但賴清德採取更直接衝撞的方式,將迫使美國、中國大陸和台灣三邊的底線提早攤牌。未來兩岸關係出狀況的引爆點就是四個字:“擦槍走火”。

  蕭旭岑表示,因賴清德明確采行分離主義與務實操作“台獨”手段,中國國民黨成為唯一有能力與能量制衡的政治力量。他認為,中國國民黨應該堅定兩岸論述,勇於挑戰賴清德的“新兩國論”,防止兩岸關係走向失控。同時,國民黨必須勇敢大聲說出“我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反對民進黨將“台灣人與中國人區別”的分離立場,並公開呼籲視大陸民眾為“同胞”,重新連結兩岸人民情感。此外,中國國民黨應堅決主張兩岸問題由兩岸自己解決,其他國家介入並不符合台灣人利益,更對中華民族不利,也將讓問題更加複雜。

  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表示,賴清德從政以來,一直宣揚“台獨”,其“520就職演說”徹底暴露了其“台獨”本性,其在民進黨黨代會上用閩南語發表的“台獨”講話印證了他死不悔改、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死硬心態。

  劉相平指出,兩岸關係發展的道路、方向是歷史合力所形成的,不是賴清德說了算。大陸在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指引下,依然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在原有反對“台獨”措施基礎上,出台“懲治‘台獨’意見”(“22條”)進一步將《反分裂國家法》落到實處,同時倡導在“五個認同”的基礎上,圍繞“四個堅定”繼續積極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最後,他也強調,“台獨”沒有出路,台灣同胞的前途在於祖國完全統一。

  孫文學校秘書長、佛光大學榮譽教授謝大寧表示,台灣內部政治形勢快速變遷,兩岸關係已經來到重要關口。他指出,由於地緣政治變化所帶來的兩岸格局演變,使戰爭可能性大幅提升,這種戰爭氛圍也在台灣內部醞釀出“兩岸不能再迴避走向和平對話”的意識,這個意識也正是我們必須把握推動兩岸關係轉向的“最後窗口”。

  謝大寧表示,之所以認為這可能是最後窗口,一方面是因為目前兩岸局勢已經很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美國與民進黨政府,甚至也包括台灣其他主要政治勢力中的某些人,都會極盡所能地破壞或阻撓此一窗口的出現。他也指出,這個最後的窗口期能夠持續的時間恐怕不會太久,一旦錯過了這個窗口期,兩岸和平對話的可能性也許將徹底消失。當然,以目前台灣的政治形勢與法律規定言,要推動合理的和平論證與兩岸和平對話,必然將遭遇重重險阻,但無論如何,國民黨對此一工作都是責無旁貸的。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張其祿表示,兩岸若發生戰爭,無論結果為何,皆將付出慘痛代價。因此,如何避免落入囚徒困境之兩岸博弈賽局,他認為應跳脫舊有思維模式,創造新的“局勢”,才能朝向兩岸共容、共融以及共榮的方向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表示,新形勢下兩岸經貿關係發展遭遇重大衝擊與挑戰,既有內外部因素的衝擊,也有大陸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的影響,以及民進黨當局限制性措施的阻撓。其中,他指出,在現階段美國持續對華發動貿易戰、科技戰,並強制跨國企業調整訂單來源地的情勢下,民進黨當局將此視為“倚美脫中”的機遇,而有些台資企業見獵心喜,開始全面轉向歐美市場。但從長期走勢看,任何企業都需要應對三大趨勢性:一是逆全球化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走勢?二是美國及歐洲的再工業化能否實現?三是中國大陸經濟能否保持5%的穩定成長?台灣經濟發展的“半邊陲”形態是無法改變的,因此,是選擇作為“中華民族經濟的一份子”還是可能成為“棄子”,端視台灣經濟與工商界的選擇!

  盛九元認為,深化兩岸合作、深耕大陸市場是現階段進一步推動台灣經濟發展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方向。他也具體提出三點建議:一是進一步推動兩岸合作的機制化建構,機制化合作對於現階段兩岸經濟融合具有積極作用,可降低兩岸貿易、投資的障礙。二是探索實現兩岸經濟合作的新動能,包括擴大兩岸經濟合作的範圍和領域、尋求新的產業方向、建構健康有序的兩岸合作模式。三是深化兩岸產業合作的方式與路徑,將使兩岸經濟合作成果更多的惠及普通民眾,從而為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在自由討論環節中,兩岸學者也積極踴躍發言,就兩岸和平統一機會以及兩岸和平協議簽署的可行性等問題交換觀點。其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馬准威表示,兩岸和平統一的機會沒有消失,我們不應過於悲觀。他也指出,以其對學生的觀察,台灣年輕人對藍綠或紅的偏見很少,並沒有特殊政黨傾向,且對政治表現出冷感,沒有意識形態,這也意味著青年群體是存在可塑性的。他認為,溝通可以避免誤判,可以讓雙方往前走,建議應恢復兩岸學生交流和民間交流,以促進更瞭解彼此而拉近距離。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在小結發言中表示,大陸在兩岸關係上具有主動性和主導性,台灣政局的變化只能是一個挑釁因素,不會左右兩岸關係的走向,這是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我們不應忽視挑釁者在配合美帝政策所造成的干擾,但也無須視為兩岸關係的主要變數,擺正台灣政權在兩岸關係上的位置,是正確預見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

  楊開煌也指出,台灣在回應兩岸關係問題時存在的三個盲點:一是把兩岸關係比喻為“戀人關係”,從而指責中國大陸的對台政策是“要求必須以結婚為前提的戀愛關係”。事實上,兩岸本來就是“一家人”,兩岸關係基本的本質不是“統一”,而是“再統一”;不是要不要“結婚”,而是允不允許“分裂”,如果把前提搞錯,後面的推論自然就無法成立,我們必須正本清源,兩岸“戀愛說”並不成立。

  二是台灣在處理兩岸關係時,總會基於過去的經濟發展成就,自然而然地產生優越感和驕傲感,從而瞧不起大陸。但如今形勢巨變,如果台灣一味裝睡,不願、不肯、不敢務實面對,依然熱衷於以自己為標準,把兩岸的差異,視為優劣、好壞,必然沒有前途。

  三是部分台灣人用吳濁流的小說《亞細亞孤兒》來“正當化”反中情結。事實上,該書原名為《胡志明》,因與前越共領導人姓名重名而改名。原書名之意是“為什麼不講明自己的志向”。楊開煌說,當年台灣在日本統治下,出現身份認同焦慮,書中主角胡太明由於自幼中國式私塾教育根深蒂固於其意念之中,因此對中國同樣抱持著一定程度的嚮往。所以,書中在講到台灣人民處境時,其深層原意是台灣人應大聲說出我們是漢人,是中華民族。換言之,台灣人在國際上有身份的焦慮,但不應有民族認同困擾。從此一角度理解中國大陸當前的對台政策,才能真正理解北京當局的思考。

  楊開煌指出,和平統一應分為方法和目的兩個部分來看。他認為,在和平統一的方法上,大陸已經從過往的“兩黨協商”、“先經後政”等模式,如今轉為“融合發展”。和平統一的目的也有所轉變,最早時期和平既是路徑也是目的,但現在和平統一是為了長治久安,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台灣問題,成為世界解決各種政治上疑難雜症的典範。同時,他也指出,融合發展不只是單向的惠台,也要協助台灣人民的發展,尤其是台胞在海外遭受不公平歧視和待遇時予以協助,這也是融合台灣的一種表現。
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中評社 李子寧攝)
孫文學校秘書長、佛光大學榮譽教授謝大寧(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張其祿(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中評社 李子寧攝)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馬准威(中評社 李子寧攝)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中國大陸研究學會會長楊開煌小結發言。(中評社 李子寧攝)
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主持會議(中評社 李子寧攝)
孫中山圖書紀念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正元主持會議(中評社 李子寧攝)
論壇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論壇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論壇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論壇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