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中美建交45年 王棟談美大選與中方應對

2024-11-04 00:24:28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長聘正教授王棟接受了中評社記者專訪(中評社 羅方玲攝)
中評社記者對話王棟教授(中評社 羅方玲攝)
  中評社北京11月4日電(記者 郭至君 實習記者 羅方玲)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日前,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長聘正教授王棟接受了中評社記者的深度專訪,談及馬上要投票的美國大選以及兩位候選人的各自特色。另外,王棟也談到了美囯對華認知作戰以及中方如何應對的議題。王棟認為,這一次大選是本世紀最激烈的美國大選,無論哪一位候選人都可能是以微弱優勢勝出。以下為專訪全文:

  中評社記者:美國總統選舉已經開啟提前投票,美媒分析文章指,今年的總統選舉是“本世紀以來最勢均力敵”的一場,投票即將進行,您認為目前來看,誰更具有競爭力一些?
  
  王棟:2024年美國大選,的確是本世紀最激烈的美國競選,也是“本世紀以來最勢均力敵”的一場競選。目前離大選只剩下不到一周時間,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七大搖擺州的廝殺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從民調來看,難解難分。兩位候選人都各有優勢,但也各有劣勢。無論此次誰勝選,最後很可能都是僅以微弱優勢勝出。

  一方面,賀錦麗佔據女性、黑人、檢察官經歷、現任副總統等政治優勢,在與特朗普的首輪辯論後就吸引大量競選資金,遠超特朗普吸引的資金,在政策議程上支持女性墮胎權、支持LGPTQ等少數身份群體、關注醫療與就業等民生問題,這使她能夠吸引很大一部分民主黨的“鐵粉”和一大部分歷來親民主黨的中間派選民。但是,由於作為現任副總統,背負著美國在哈以衝突中明顯偏袒以色列的包袱,引發國內大量穆斯林移民群體的不滿,尤其在同情巴勒斯坦的青年群體中,可能會失去一部分選票。

  另一方面,前總統特朗普則官司纏身,受到兩次彈劾,因為反墮胎、反移民、禁穆等言論在女性、穆斯林移民群體中聲譽不佳,也受到眾多反對。儘管特朗普實現了共和黨的“特朗普化”,擁有大批狂熱支持者,但要在決定勝局的關鍵搖擺州不再重蹈覆轍,仍然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在民主黨人主政的州,郵寄選票問題有可能成為特朗普的阿基里斯之踵。儘管如此,特朗普兩度被刺殺都能倖免,被一些宗教虔誠者解讀為“天選之人”,在邊境問題、國內治安和經濟發展方面的政策主張仍然能夠吸引許多務實理性的中間派選民。權衡下來,特朗普在搖擺州並非沒有勝算。不過,近日喜劇演員克利夫在一場特朗普的大型競選造勢集會中口無遮攔,嘲笑波多黎各是“漂浮的垃圾島”,引起全美600多萬波多黎各僑民的強烈反彈和抗議,而此次大選爭奪最激烈的數個搖擺州也恰恰是波多黎各僑民的聚居地。現在美國早投票已超過6000萬,接近一半美國選民。此次“波多黎各事件”會不會成為近年的“十月驚奇”,成為壓倒特朗普選情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很快就能看到結果。

  中評社記者:目前賀錦麗在對外政策上的表述上著墨不多,您如何看待她的對外政策特別是對華政策?是否會繼承拜登政府的大方向?

  拜登自2021年執政開始,升級對“印太戰略”,更加強調盟友、夥伴等小集團網路,更加注重在外交、經濟、軍事乃至地區治理議題上多管齊下,對華展開全方位戰略競爭。若民主黨在2024年大選中獲勝,賀錦麗政府將繼續對華戰略競爭。從最近的賀錦麗表態來看,有幾點值得我們高度關注,首先是維護美國戰後同盟體系。早在2019年接受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的採訪時,賀錦麗就稱,“建立由國際機制、國際法和民主國家組成的共同體是美國戰後最偉大的外交政策成就”。她也表示美國將信守對盟友的承諾,而美國的做法本身也將有助於增強美國的國家實力。二是關注美國的科技發展,以及與盟友的科技合作和與中國的科技競爭。三則是重視應對氣候變化。賀錦麗曾表達了“在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上與中國合作”的意願。賀錦麗如果勝選,其外交政策可能會在“自由國際主義”的戰略框架之下,更加偏重務實一面,其對華政策相比拜登政府,會有一定的延續性和穩定性,會延續拜登政府“戰略競爭但不打新冷戰”的路徑,強調戰略競爭和威懾,但避免和中國陷入新冷戰。但賀錦麗在競選中主打“美國需要新一代領導力”口號,刻意與拜登區隔,其對外政策包括對華政策上不會完全“拜規哈隨”,也很可能會走出自己的路。

  中評社記者:如果特朗普再勝選,您認為2.0版的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潛在負面影響有哪些?

  王棟:總的來說,“特朗普2.0版”有可能比2017年的版本更具破壞力。與2017年首次執政相比,2024年參與第二次競選的特朗普的觀點並沒有太大變化,然而他所處的美國國內形勢與國際環境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想而知,特朗普對如何利用總統行政權力的理解也會發生變化。與他首次執政時期相比,目前美國面臨的環境是愈演愈烈的大國戰略競爭、更多區域的多場戰爭以及日漸脆弱的所謂美國主導下的“自由國際秩序”。普遍公認的特朗普本身情緒化、反復無常、無視規則等性格特點,意味著“特朗普2.0版”將帶來一個更加推崇單邊主義、民粹主義、“美國優先”、在國際舞台更加咄咄逼人的美國。在“特朗普2.0版”時期,中美很可能將會摩擦衝突不斷,甚至進入風高浪急的階段。特朗普如勝選,未來勢必舉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重新發動貿易戰,推動中美經濟全面脫鉤,限制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崛起,而國際貿易體系也將受到嚴重破壞和削弱,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多邊協定將會面臨新的挑戰。這些政策會迫使全球供應鏈重組,導致中美經濟的進一步脫鉤,增加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從而對全球的經濟增長造成更大的壓力。

  中評社記者: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當中不可逾越的第一條紅線,但當前民進黨當局“倚武謀獨”,美國執意“以武助獨”的動作愈發明顯,對此您如何分析?

  王棟:在特朗普時期,美國在台灣問題上不斷挑釁玩火,對“台獨”勢力發出很多錯誤信號。特朗普政府事實上已經逐步實質性地背離了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歷屆美國政府均遵守的“一個中國”政策,中美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也因之受到很大削弱。而在拜登時期,拜登政府曾多次公開宣示美國要回到“一個中國”政策,其高級官員公開表態不支持“台獨”,但實際上美國仍在不斷“掏空”“一個中國”政策。在拜登進入執政尾期之時,拜登政府顯然希望中美關係整體是穩定的,可以順利過渡到下一任政府。今年8月底,中美舉行了新一輪的戰略溝通,台灣問題是中方提及的核心關切。王毅外長在與沙利文的會晤中,指出台灣屬於中國,中國必將統一。沙利文在會晤中表示,美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不支援“一中一台”。王毅外長指出,“台獨”是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風險。近日,民進黨當局企圖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相關機制來商談有關問題,是圖謀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其“台獨”禍心路人皆知。因此,我們需要正告台灣當局要放棄“台獨”幻想,同時面對美方,繼續進行嚴肅的戰略對話,要求美方落實自己的表態,停止表面說一套,背後做一套,終止武裝“台獨”動作,支援中方以和平方式完成統一。

  中評社記者:美國國會眾議院日前通過一項法案,內容是在2023至2027財年每年撥款3.25億美元、共16億美元,用於對抗所謂的“中國惡意影響”,對此您怎麼看待?

  王棟:首先,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撥款對抗所謂“中國惡意影響”這個事件,是美國國會中反華強硬派發起的新一輪遏華舉措,本質上是美國對華的認知戰、輿論戰和資訊戰,是維護美國在全球的話語和輿論霸權的最新體現。近年來,隨著美國對華戰略焦慮和疑慮不斷上升,對中國戰略意圖做了嚴重誤判誤讀,美國將中國視為對美國霸權的最主要威脅,對華採取全面戰略競爭,因此對華強硬、反華成為政治正確。美國眾議院的“中國周”(China Week)也是政客用來展示所謂對中國強硬的這麼一種姿態,也有政治做秀的意涵在裡面。因此,美國國會在換屆前的各種騷動是常規操作,並不令人驚奇。

  其次,法案以對抗所謂“中國惡意影響”為名目,但這個“由頭”太過寬泛和含糊不清,以至於任何中國對外交往活動都可被貼上這個標籤,因此這只不過是美國國會針對中國所立的一個“口袋法案”,所謂“中國惡意影響”也只是個預先設定的“口袋罪”。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美國人自己推廣影響就是軟實力,就是推廣“自由民主”,而中國“講好中國故事”,美國就指責中國“惡意影響”,這反映出美國的道德偽善和霸權心態。

  最後,美國國內反華鷹派以一黨之私、一己之私綁架美國,扭曲美國對外政策,刻意製造中美對立,破壞中美關係穩定,站在了歷史的對立面。美國與其庸人自擾地擔心他國所謂“惡意影響”,還不如擔心本國被各種利益集團綁架。中美是當今世界舉足輕重的兩個全球性的大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國關係能否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關乎兩國、兩國人民、乃至整個人類的共同福祉。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這個地球容得下中美兩國,我們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機遇”。我們希望美國戰略界能夠正確理性看待中國的發展,期待兩國能夠做到彼此成就,找到中美兩個大國的正確相處之道。

  中評社記者:您如何看待當前美國的對華認知作戰?您認為中方應該如何應對?

  王棟:美國對華認知戰是美國冷戰思維的延續,是維繫美國霸權的手段。美國一直是個依靠“外敵”刺激和凝聚自身團結的國家,冷戰時期“外敵”是“蘇聯”,9/11事件之後是恐怖主義,如今則主要是中國。對華認知戰是美國對華戰略競爭體系中的一環,也是其依靠霸權體系塑造遏華輿論的重要手段。美國人怎麼看中國,世界其他國家和人民怎麼看中國,關乎中國的國際形象、國際輿論環境和國際傳播力、影響力。美國對華認知戰的主要目的就是塑造美國民眾和世界各國、各國人民對中國的認知,其中不乏通過歪曲事實、心理造勢、重塑認知的方式,醜化、貶低、抹黑中國,製造和誇大對華負面認知,從而為中國對外交往製造障礙。

  對此,中國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要保持戰略定力。第一,要勇於破除美國的資訊、輿論和話語霸權。第二,要提高自身國際傳播能力,構建新型國際傳播體系,走出“有理講不出,有理講不清,有理傳不遠”的困境。第三,要以大國自信面對新挑戰,以大國智慧處理新問題,反制要有禮有利有節。對抗謊言和虛偽的最大武器就是真實和真誠。要堅持更好地用我們自己中國的敘事,用國際受眾能夠聽懂的話語來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使國際社會形成正確的中國觀,從而形成對中國發展的理性客觀的認識。

  (此專訪為中評社2024年中美建交45周年深度系列專訪之一,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王棟談美國大選(中評社 羅方玲攝)
王棟在著作上簽名(中評社 羅方玲攝)
王棟贈予中評社記者其著作(中評社 羅方玲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