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中評智庫基金會9月27日共同舉辦主題為“從香港看兩岸關係新變局”的思想者論壇。
論壇主持人,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所長李風(中評社 束沐攝)
中評社香港10月4日電(中評社報導組)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中評智庫基金會9月27日下午在香港共同舉辦思想者論壇,主題為“從香港看兩岸關係新變局”。論壇由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所長李風主持;評論員有:中華新時代智庫基金會理事長李大壯、新範式基金會總裁邵善波、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前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宋小莊、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羅祥喜、副秘書長束沐。
與會者從不角度深入談了對兩岸關係新變局以及香港角色的看法、觀察與思考。與會者認為,台灣政局變化更充滿不確定性,“台獨”勢力通過裹挾少數民意、控制政權,未來島內選舉恐對民進黨更有利、對非綠陣營更加不利,島內支持統一、認同“一國兩制”的力量也將更加艱難;“台獨”勢力越猖狂、越是尋求國際勢力支持,大陸促統力量也會越大越強,同時中美關係保持溝通與穩定,決定了“倚美謀獨”無法得逞,但要警惕美國內部挑釁台海開戰的風險;大陸堅持和平統一,應主動作為與台灣各界交流,香港可以發揮更開放、更靈活、更寬鬆的功能;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要汲取香港治理經驗,也要正視香港與台灣的差異,未來要繼續加強分析研究。
主持人、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所長李風表示,民進黨“倚美謀獨”從陳水扁到蔡英文均是如此,但賴清德手段更為強烈、兇狠、迫切。他認為,大陸已完全掌握了台灣問題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反“台獨”反干涉,是大陸方面堅強立場,也採取了堅決行動。美國方面對此心知肚明,在台灣問題上只不過只是利用台灣問題,阻撓中國發展,阻止中華民族復興。可以預見,台當局“倚美謀獨”這條路走不通,是條死路、絕路。
李風指出,美國國家安全助理沙利文8月底訪華,重提對台“三不”承諾,顯示美方不願被“台獨”拖下水,不可能下場用軍力保衛“台獨”。台灣是美國可利用的“政治棋子”,台當局是美“政治代理人”,美對台的戰略操作可隨時“予取予捨”,一切視乎美國家利益。今年美國11月總統選舉,民主黨、共和黨鹿死誰手還不確定,但有一點可看到,台灣議題已非重點,雙方都沒把台灣當回事,台當局不要一廂情願,自我膨脹。
李風認為,針對賴當局“倚外謀獨”特別是“倚美謀獨”圖謀,大陸將採取堅強有力行動予以反制,一方面堅定反對“台獨”,一方面堅定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在中國強大的軍事實力面前,外部勢力也絕不敢輕舉妄動。“台獨”勢力企圖拉攏外部勢力助其實現“台獨”目標,純屬幻想,勢必落空,注定失敗。
中華新時代智庫基金會理事長李大壯分享了近期赴台與各界人士交流討論的感受。他認為,台灣政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鄭文燦被起訴、柯文哲被調查,預計將對未來4至8年的台灣政治局勢產生重大影響,賴清德已為2026年“九合一”選舉做好部署,若民進黨2026選舉在高雄和台南保持優勢,並在其他縣市議會增加議席,賴清德2028年連任計劃將更為鞏固。
李大壯指出,想要幹實事,難免伴隨“風險”,關鍵在於如何進行管控。真正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必須是“有來有往”的過程。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有機會創建協商與韌性的空間。他認為,香港在這一進程中應大膽改變以往交流策略,避免僅在同溫層內交流,而是要敢於面對不同的聲音。
李大壯表示,台灣問題的風險固然越來越高,他認為,既要堅守原則,也要保持策略靈活,應深刻理解習總書記“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這句話,用開放的心態和靈活的策略,迎接每一個挑戰,抓住每一個機遇,堅持走入島內,廣結善緣,不分顔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終實現和平統一大業。
新範式基金會總裁邵善波表示,“一國兩制”最開始是為解決台灣問題而生,但香港走在前面實行了20幾年,香港經驗直接影響台灣問題如何處理,雖然兩地歷史、社會環境、經濟不一樣,但香港回歸過程面對的問題,還是有一定參考作用。台灣問題的背景是中美關係的變化,台灣、香港問題交織在一起。因此在對台工作方面,香港可以扮演更好的角色、更大的作用。
邵善波表示,雖然兩岸關係目前穩定,但美國內部一直有力量慫恿大陸打台灣,這種想法雖然不是來自美國政府或軍方,而是一些極右派的非主流看法,但美國不是鐵板一塊、權力是分散的,包括白宮、國會、軍工、深層政府等。美國政府不想改變兩岸關係,但政府難以控制其它力量,就像當時美國打伊拉克是稀裡糊塗地做了決定,所以美國人也非常怕台海擦槍走火,屆時他們內部可能會失控,不得不激烈反應。因此,中美恢復軍事溝通是正確的。
邵善波認為,“一國兩制”不是收買人心的權宜之計,也不是階段性的安排,而是國家的戰略性安排。不過,台灣搞了那麼多年的西方選舉制度,至少中上層還是認同這套制度的,這和英國人到最後時刻才在香港引入選舉,試圖用“民主體系”來阻止中方控制香港的情況不同。他認為,台灣一時半會不願接受“一國兩制”,他們會參考香港,雖然香港的生活方式、社會制度不變,但主要問題還是政治體制,所以,台灣的選舉制度也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認為,評估目前反“獨”促統的形勢如何評估,應該看到島內“獨”的力量越來越大,賴清德比蔡英文更狂妄,但推動統一的力量也在增強,出現了兩極發展的情況。統一的力量主要體現在中國大陸綜合國力的提高,包括軍事、經濟、文化、外交地位,但國際形勢對“台獨”力量存在支撐力量。他指出,儘管賴清德在選舉中只獲得四成選票,但對島內控制能力很強,第一槍打鄭文燦,第二槍打柯文哲,第三槍不知道會打誰,所以國民黨生怕被民進黨打。
劉瀾昌表示,整體形勢來看,這是統一勢力增強的時代,也是“台獨”勢力猖獗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如何做對策?他認為,現在中央的政策還是寄希望於時間,立足點還是防“獨”,防止逼我們動手,最後一定是以武力為後盾的和平統一。至於如何促統,應該把工作做到島內去,大陸最多把台灣人請過來,能進去的是少數。融合發展最後落腳應該是在島內出現促進統一的新的政治力量,不然所有對台優惠政策就是“送禮”,達不到促統的目標。
劉瀾昌認為,按照目前台灣形勢,未來統一後,治台比治港要難千倍萬倍不止,“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要更寬泛吸取更多香港的經驗。他指出,現在賴清德日子“很好過”,歸根結底意識形態是最大的問題,民進黨從陳水扁時期開始搞“本土化”,本土化和“台獨”是沒有清晰界線的。在意識形態的對台工作方面,中央和香港政府都要營造一些寬鬆的空間,發揮作用。除了軍隊可以講“使用武力”以外,作為民間非軍事力量,包括地方對台機構,只能講和平統一,香港作為民間角色也要促進和平統一,可以做更多工作。
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宋小莊表示,台灣被美當政者譽為“民主標杆”,恐怕言過其實。台“總統”選舉制度採用的“相對多數當選制”是東施效顰地模仿美國。他認為,民主真諦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應當是絕對過半,當選制度一般採用“絕對多數黨選制”才具有認受性,如由得四成票者成為贏家,勢必亂套。因此,台灣不民主的相對多數當選制應當進行改革,改為絕對多數當選制,如法國那樣才算民主。
宋小莊認為,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產物,在國際、國內法上,國家統一、殖民地獨立,不論採用和平,還是採用戰爭的手段,都是正義的。中美兩個大國,都經歷了這個歷史過程。他表示,雖然秦朝後的中國合久必分,但分久亦必合;國家雖經幾度分裂,但無不走向統一。中華五千年文明沒有中斷,這與“大一統”學說息息相關。但台灣民進黨似乎缺乏中華史學修養,民進黨聲稱大陸對台灣動武是“侵略”,實際上就是挑釁大陸,鼓勵戰爭,還不排除有成為美國的戰爭代理人的圖謀。
宋小莊表示,美國明白不能反對中國統一,但如中國不能統一,台灣妄圖獨立、分裂國家的割據政權仍然存在,中國就不可能是強國,中華民族就不可能實現偉大復興,這才是符合美國最大戰略利益所在。為此,美國用了四道板斧:一是要求中國務必用和平手段實現國家統一;二是扶持分離台灣的力量,製造中國統一台灣的障礙;三是安撫台灣分離力量,不必擔心大陸動武,美國會保持台灣的能力;四是與中國進行激烈的敵對性競爭,抑制中國的發展。這是美國所謂“一中政策”有別於中國“一中原則”的實質性內涵。美方妄圖製造三個中美聯合公報有“灰色地帶”的假象,掩飾美國國內法惡意製造的矛盾,這是大陸官方應當交涉、兩岸民間應當質問的。
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高級研究員羅祥喜表示,可以把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因素分為三類:一是大陸因素,包括大陸本身的發展及對台政策變化;二是外力的影響,主要是美國因素的影響;三是台灣內部自身的種種變化。相對來說,大陸因素和外部因素比較穩定,也比較明確,比較好把握,現在變化比較大也比較複雜的是台灣內部政治生態和政黨生態的變化。如何準確把握這種變化及其可能的影響,需要更深入的觀察和研究。
羅祥喜說,現在比較多的人都從2024年的選舉結果來分析台灣的政治生態和政黨生態的最新變化及影響。但實際上,只從大的板塊結構來分析台灣的政治發展遠遠不夠,因不僅藍綠白之間的博弈持續進行,不同板塊內部也正在或正醞釀新的重要變化,包括民進黨內的派系生態正在變化、白色力量何去何從正面臨重大考驗、最大的在野黨國民黨面臨的挑戰也是空前的、藍白競合如何演進也是觀察點。
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研究員束沐表示,傳統兩岸關係中的“深水區問題”主要涉及兩岸政治談判雙方身份的問題、涉及“中華民國”的問題、涉及台灣地區參與國際活動適當身份的問題、涉及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問題,但隨著形勢的變化,上述“深水區問題”已今非昔比。“陸強台弱”實力格局進一步深化,台方幻想的“平起平坐、對等協商”愈加脫離實際。民進黨當局連續執政、倚美抗中,兩岸平等協商基礎蕩然無存。大陸對台思維創新發展,“依法管轄、直接治理”進入政策議程。
束沐認為,在傳統“深水區問題”變化、變質的背景下,應適應新形勢、著眼於國家完全統一與統一後台灣地區長治久安,立足港澳經驗與治理思維,思考新的“深水區”新問題,包括:如何建構和完善中國共產黨推動台灣民主化的核心史觀和系列論述?“一國兩制”中有關“生活方式不變”的論述是否應予以與時俱進的調整?香港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豐富經驗,如何有機融入現有對台話語體系和“兩制”台灣方案論述體系?
束沐表示,從更宏觀的大歷史、大中華、大戰略格局來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兩岸關係領域如何制度化的問題,也需要做出前瞻性思考。中華民族共同體制度化的頂層理論設計,不僅涉及台灣問題或國家統一問題,也是未來涉及港澳、民族、海外華人華僑工作的新興領域課題,為此需要更多跨學科、跨領域研究探索,也屬於“深水區問題”之一。
論壇整理稿全文將在《中國評論》月刊和中國評論新聞網刊登。
中華新時代智庫基金會理事長李大壯(中評社 束沐攝)
新範式基金會總裁邵善波(中評社 束沐攝)
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中評社 束沐攝)
前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宋小莊(中評社 束沐攝)
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羅祥喜(中評社 束沐攝)
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束沐
與會學者交流討論(中評社 束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