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龍海(中評社 束沐攝)
閩南師範大學、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主辦,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承辦的思想者論壇11月22日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行。
中評社香港11月28日電(記者 束沐)閩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龍海在近日舉行的“思想者論壇:兩岸融合發展實踐的閩港經驗”上,介紹了閩南師範大學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經驗及未來規劃。他表示,閩南師範大學堅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台重要論述、“四個更大”重要指示和福建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秉承“培養涉台文教人才,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立校初心,在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上主動作為,取得顯著成效,努力建設為兩岸教育文化融合發展示範校。
由閩南師範大學、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主辦,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承辦的思想者論壇11月22日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行。十餘位來自福建和香港兩地的兩岸關係專家學者圍繞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張龍海介紹,閩南師範大學是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校。閩南師範大學因台而設。學校創辦於1958年春。1963年7月,在周恩來總理親切關懷下,經國務院批覆,在毛澤東主席在漳工作地以南平及閩南三地四所師範院校為基礎建成的福建第二師範學院。學校的立校初心與辦學使命就是“培養涉台文教人才,服務祖國統一大業”,建設成為培養接管台灣的文教人才專門學校。因此,無論從地緣、血緣、情緣、法緣、學緣、文緣還是從歷史淵源與使命初心上,閩南師範大學都是對台前沿教育重鎮。
閩南師大依托福建優勢用足用好促融政策
談及閩南師大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經驗,張龍海介紹:一是強化高精專平台建設。學校先後建立了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教育部兩岸語言文化交流研究中心、閩南文化研究院、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台商研究中心、閩台融合發展研究基地等國家級、省部級平台和智庫。全國台聯與閩南師範大學共建圓山學院。“兩岸教育文化融合發展實踐基地”也已納入《福建省“十四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
二是不斷加強校政研企聯通合作。他表示,因應新時代對台工作的要求及我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階段性、現實性任務,更好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及福建省實施意見,閩南師範大學堅持守正創新理念,啟動全面調研工作,全面加強與各級涉台部門的對接和聯繫,不斷進行融合理念及實踐的升級迭代。
三是綜合運用廣域多元促融通道。他表示,閩南師範大學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福建考察重要講話精神,以學術交流、課程融合、文化溝通等校際合作為渠道,以引進人才、培養人才、教育人才、輸出人才為抓手,努力勾畫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同心圓,在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上發揮先行先試的作用。
閩南師大堅持探索閩南特色發展路線
張龍海指出,兩岸融合發展是中央在總結歷史發展實踐經驗結合兩岸現實發展狀況提出的發展兩岸關係的重要政策,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性與現實性。閩台特色是中國特色的重要組成。學校高度重視圍繞探索閩南特色的發展路線推動促融工作。
一是突出閩南文化在兩岸融合進程中的創新牽引。他表示,學校以閩南文化為媒介,努力勾畫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同心圓。2012年以來,學校主辦或承辦百餘場重要的閩南文化與對台研究學術會議,邀請閩南文化與涉台研究專家學者開設講座200餘場,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福建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地閩南師範大學閩台傳統戲曲(歌仔戲)傳承基地相繼掛牌成立,舉辦多場閩南文化傳統非遺項目展演活動。
二是注重閩南文化研究與兩岸融合發展的深度結合。近十年獲批與閩南文化、兩岸研究相關國家社科項目40項、省部級社科項目41項,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在CSSCI、北大核心等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15篇;2003年開始創辦《閩台文化研究》學術期刊;出版《閩南涉台族譜匯編》《台灣族譜匯編》《台灣通史》等40部著作。持續發揮好高校建言獻策作用,多項涉台研究成果獲批示、收錄。
閩南師大深挖在地優勢及學校辦學特色
張龍海表示,閩南師大從研究領域上持續深化促融研究深度,從辦學特色上持續推動促融精深性,從工作運轉上持續完善促融特色建設。他介紹,學校積極吸納海內外學生共研共創共享閩南文化新成果閩南文化研究,搭建機制及團隊,以課題引領及專項設立的方式不斷推動閩台族譜對接、地方信仰交流和尋根問祖活動等領域的深入研究工作的開展。
他表示,學校堅持將“閩南文化與教師教育協同創新”作為辦學特色,做好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形成境內外唯一的本碩博一體的“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了一大批從事閩南文化研究與兩岸交流的高層次人才。學校積極探索以“閩南文化+學科/專業+教師教育+兩岸交流”為辦學特色的工作體系運轉。
努力建設為兩岸教育文化融合發展示範校
張龍海說,著眼國家統一與治理,以文化、教育為牽引,以聯合促融合為思路,以教導青年、儲備人才、優化辦學、拓展影響為支點,學校將進一步升級對台教育合作地位進行體系性、機制性、制度性調整,將對台工作貫徹於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化辦學等基本職責中。
他介紹,在搭建國際合作通道方面,一是探索高水平合作辦學新模式,吸引台灣青年回祖籍地學習,通過在學校1至2年的學習,以文化認同增進國家認同,為留在大陸就業提供條件,也可通過國際高校學歷解決其回島就業的後顧之憂。二是構建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推動與台胞祖籍地——漳州市共同構建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合理用好高校對於青年成長平台優勢,借助兩岸青少年交流及新媒體優勢,宣傳普及閩南地區豐富的涉台資源和研究成果。
在完善特色工作機制上,張龍海表示,創新有效、閉環、可推廣的引才方式,學校將採用入編或全職聘用兩種模式,選優配強優秀台灣教師。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將推動兩岸教育圈、文化圈、學術圈緊密融合。在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上,學校將增設閩南文化交叉學科,通過支持涉台領域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及研究生培養,大力推進具備閩南文化領域研究和教師教育的協同發展,建強本碩博“閩南文化與對台交流”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加緊培養涉台高水平人才。
在教材創作上,張龍海介紹,學校將總結兩岸學者共同編著的獲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的《台灣通史》等實踐,推動兩岸教師合著小學中學大學一體化的閩南文化、台灣歷史主題系列教材。此外,用好閩南高校對東南亞特殊影響力,借助閩南僑領在東南亞商界影響,以閩南文化傳承研究為牽引,面向有著眾多華僑的東南亞國家的高校、科研團體、社會組織開展辦學合作,在台灣周邊的國家或地區形成合作辦學、文化渲染的繁榮氛圍。
閩南師範大學、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主辦,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承辦的思想者論壇11月22日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行。論壇由閩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順興和香港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共同主持。香港中聯辦台務部二級巡視員魏敬東出席。論壇評論員有:閩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龍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陳先才、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麗麗、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建民、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涂志偉、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院長陳順森;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所長李風、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超訊》總編輯紀碩鳴、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羅祥喜、《大公報》主筆朱穗怡、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束沐。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由香港16家涉台智庫機構聯合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