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我們的時代觀》出版 中評青年十五屆論壇

2024-12-04 00:31:33
由中國評論出版社出版的《我們的時代觀——中評智庫青年論壇文集》日前正式出版發行
  中評社香港12月4日電(記者 秦殊)由中國評論出版社出版的《我們的時代觀——中評智庫青年論壇文集》日前正式出版發行。本書集結了2016年至今舉辦的十五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全文,累計42萬餘字。

  中評智庫青年論壇誕生於2016年,是一個由青年自主發起、策劃、組織及舉辦的論壇,聚焦兩岸及港澳乃至東亞國家的青年思想觀點,為新一代青年提供一個表達所思所想的理論平台。在過去八年間,中評智庫持續不間斷地舉辦了十五場青年論壇,內容涵蓋兩岸關係、香港問題、港台關係、東亞安全、中美關係等政治議題,足跡遍及香港、北京、高雄、廈門、首爾等地,集結了來自兩岸及港澳和海外的百餘位有識青年在此平台上暢所欲言,熱烈討論,積極建言。

  中評社助理總編輯、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郭至君、林艷,中評社編委、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束沐擔任本書主編,並分別為此書作序。

  郭至君表示,中評智庫青年論壇在表達青年一代的時代觀之際,尤為重視三個維度,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維度,共論中華民族復興的新前景﹔二是國家完全統一的維度,在共議兩岸和平統一中表達青年人的意見與建議﹔三是人類和平的維度,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獻計獻策。三個維度對應三種時代話語,即“民族復興”的時代話語、“兩岸必須統一”的時代話語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國力量”的時代話語。我們發現,衹有這樣的維度,才有可能促進兩岸及港澳青年,東亞國家青年共構與時俱進的時代話語。

  郭至君認為,《我們的時代觀》是一本厚重的、獨特的文集,成長在這個大時代的青年人,在正確認識與把握時代過程中,鍛鑄了自己的積極有為時代觀,在這本書裡都有淋漓盡致的展現。她指出,把這十五場論壇的內容集結成書並不意味著中評智庫青年論壇就此畫上句號,反而可以將本書視為中評智庫青年論壇的一個逗號,一個階段性的總結。未來,我們會更加盡心盡力辦好每一屆論壇,邀請更多的青年思想者聚集在這個廣闊的、獨一無二的平台上,問己、問政、問策,問時代。

  林艷在序中回顧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的緣起故事及與各方青年攜手前行的難忘經歷與思考體悟。她表示,十五次的青年思想沙龍,是我們對時代進程中歷史大事和歷史大勢的深入思考。至今依然清晰記得,在兩岸交流官方冷、民間冷、學術冷的彼時,中評智庫青年論壇堅定走進台灣南部高雄,與中南部青年交流對話,受到了熱情歡迎;猶記得我們第一次走出國門,與韓國青年學者共同探討東北亞安全問題,交流碰撞中迸發出不少獨到的觀點;更記得在香港由治及興新階段,香港社會出現迷思甚至一些悲觀聲音時,我們青年齊聚一堂,分享對香港形勢的研判與思考,並及時傳遞出青年看好香港前途及扎根香港的信心。面對世界的深刻變化,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激蕩,面對紛繁多變的社會現象,我們用自己的言論和觀點,反映了這個時代,詮釋了這個時代,書寫了屬於我們的時代觀。

  林艷指出,這本文集是一部記錄著八年“少年鬥陣走”的思想成長錄,也是我們青年與時代同行的真實寫照。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最為慶幸的是,一路走來,匯聚了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彼此激蕩、彼此見證、彼此成就;我們最為感恩的是,一路走來,始終有各界前輩的指引、包容和鼓勵,給我們平台,予我們智慧,賜我們力量;我們最為自豪的是,一路走來,我們與中評智庫青年論壇一同成長、一同成熟,回想2015年的那個夏天,今天的中評智庫青年論壇,不僅達到了我們當初的期待,而且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當初的期待。《我們的時代觀》的出版,激勵著我們更好地向未來出發。

  束沐表示,《我們的時代觀》是一部記載中評青年人一步一個腳印進步的“成長集”,也是一部見證中評智庫匯集兩岸四地及海外青年學者的“思想輯”。他認為,本書有兩大特色與亮點:

  首先,青年論中評。既是青年論“中評”,也是青年“論”中“評”。 中評智庫的每場青年論壇,從來不會有嘩眾取寵的“公知”語言,也不會有激進民粹的非理性主張,更不會有嬉笑怒罵或巧舌如簧,而是以青年視角正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盛宴。本書收錄的論壇雖然在特定時空背景下舉辦,但讀起來並沒有時空限制之感,放諸今時今日依然行得通、站得住,歸根到底是因為,中評智庫青年論壇是具有理論創新色彩的青年理論交流與培養的平台。

  其次,中評論青年。中評智庫青年論壇不只是交流、研討活動,而是中評社、中評智庫用來考察、培養、拔擢、重用青年人才的重要方式。不誇張的說,對於在中評工作的青年來說,每一場中評智庫青年論壇,都是一次“考試”,每一次中評智庫青年論壇上的講稿,都是一張“考卷”。通過籌備和參與中評智庫青年論壇,中評青年的組織能力、論述能力、理論水平、時代觀念、哲學思維都得到顯著提升,中評智庫研究員、副研究員的青年人才隊伍也在一次次論壇中成長起來。古往今來的歷史和實踐證明,沒有對青年的培養,沒有青年的擔當,人才資源難以盤活、無法增值,創新更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