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羅祥喜作主旨報告:為兩岸發揮“C刊力量”

2024-12-30 00:09:09
《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羅祥喜作主旨報告(中評社 林艶攝)
羅祥喜總編輯首先介紹了《中國評論》月刊的辦刊理念、獨特價值和未來方向。(中評社 林艶攝)
  中評社南京12月30日電(記者 林艶)由南京大學主辦的哲學社會科學期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12月28日在南京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羅祥喜出席會議並作主旨報告。羅祥喜首先介紹了《中國評論》月刊的辦刊理念、獨特價值和未來方向。他表示,《中國評論》月刊入選C刊以來,在各方的支持下,學術性更加彰顯、戰略性持續深化、影響力不斷攀升,未來將繼續為兩岸學術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大力支持青年專家學者從事學術研究,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復興發揮“C刊力量”!

  羅祥喜介紹《中國評論》月刊的由來與定位時表示,《中國評論》月刊於1998年1月在海協會會長汪道涵的具體指導下在香港創辦。《中國評論》月刊一開始就定位為思想性雜誌,希望雜誌具有濃厚的思想、思潮、思辨、思考的特質,以客觀、理性的原則,讓各方意見匯聚,辦成兩岸思想交流的平台,推動兩岸政策論述的研究和理論創新。

  羅祥喜表示,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與積累,《中國評論》月刊於2023年入選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港澳版(2023-2024),表明《中國評論》月刊的學術價值、理論價值和涉台戰略思想與政策論述價值,得到權威學術評價機構的肯定與認可,成為“C刊力量”的組成部分。

  羅祥喜指出,《中國評論》月刊雖然涉及很多面向,但主要聚焦於台灣問題、兩岸關係、中美關係、東亞安全及港澳問題等與中國統一和民族復興有關的議題。比較突出的作用,至少有三個方面:

  第一,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羅祥喜表示,《中國評論》月刊創刊27年來,雖然經歷了時政雜誌、智庫雜誌到現在核心期刊的幾個階段,但致力於構建兩岸思想溝通平台、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匯聚國家統一進程中各種有益的智慧力量的想法始終如一。

  羅祥喜指出,近幾年更是全力推動習近平國家統一思想的研究,取得豐碩成果。由《中國評論》月刊相關論文匯編成書的習近平國家統一思想研究系列著作已出版四部,即:《習近平對台思想研究》《習近平十九大對台方略研究》《習近平哲學思想與兩岸關係論綱》《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初論》,總字數超過200萬字,有一百多位大陸、台灣、香港、澳門的專家學者參與。研究習近平原創論述的60萬字的《兩岸融合發展詮論》也即將出版。

  第二,成功構建兩岸思想溝通平台。羅祥喜表示,《中國評論》月刊已經成為大陸專家學者與台灣不同政治光譜專家學者思想交流的平台,努力推動兩岸專家學者增進瞭解、縮小分歧、尋找共識,深受各方肯定。據統計,從1998年至2024年的27年間,在《中國評論》月刊發表文章或參與《中國評論》組織的“思想者論壇”(400多場)的專家學者,超過5000人次。其中,在台灣舉辦過170場“思想者論壇”,參加過中評“思想者論壇”的台灣專家學者1166人次。

  第三,支持青年學者從事涉台研究。羅祥喜表示,《中國評論》月刊支持、培育、凝聚了一大批從事涉台相關領域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包括一大批具有使命感、重量級的從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理論研究及實踐創新的專家學者,吸引大批大陸專家學者特別是青年專家學者投身涉台學術理論和兩岸政策論述研究,對鞏固和擴大涉台研究隊伍有重要影響。

  羅祥喜也具體介紹了《中國評論》月刊文章的大眾傳播與影響。他指出,《中國評論》月刊除了重視文章品質的提升,也非常重視文章內容和思想的傳播,社網合一是重要特色之一。《中國評論》月刊與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新聞網、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共用管理平台、編輯平台、網路平台,使得《中國評論》月刊專家學者的論述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中國評論新聞網,《中國評論》月刊平均每年產生上億級傳播量、平均每篇論文可產生50萬級傳播量;二是《中國評論》月刊依託中評網的傳播賦能,影響力得到持續鞏固;三是《中國評論》月刊文章經常獲得台灣主流媒體報導或全文轉載,涉台論文觀點得到廣泛傳播與解讀。

  羅祥喜指出,近年來,《中國評論》月刊為了提高學術性、戰略性、影響力,除了展開自我評估、自我提升外,還就如何科學客觀、合理可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地評定與考核學術期刊綜合水平,進行了理論和實踐上的初步探索,提出了若干思考與建言。

  羅祥喜最後表示,下一步,《中國評論》月刊將堅持現有辦刊方針,繼續擔任兩岸思想溝通的平台角色,積極支持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研究,尤其支持青年學者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復興發揮“C刊力量”而努力!


羅祥喜總編輯介紹《中國評論》月刊的獨特作用(中評社 林艶攝)
現場與會者一邊聽羅祥喜總編輯的報告,一邊打開中評月刊網查閱(中評社 林艶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