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兩岸專區

中評關注:學者論融合發展是兩岸必由之路

2024-08-21 00:45:37
第六屆兩岸融合發展論壇20日在福建省三明市舉辦(中評社 李子寧攝)
論壇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中評社三明8月21日電(記者 李子寧)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閩南師範大學、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第六屆兩岸融合發展論壇20日在福建省三明市舉辦。論壇主旨發言環節,兩岸學者圍繞當前兩岸形勢與兩岸融合發展問題對策、兩岸融合發展前景及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研討。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王海良表示,兩岸融合發展是兩岸必由之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現在正在做、要做好、不斷改進的要務,尤其是在民進黨控制台灣的情況下,需要做更大的努力。民進黨破壞了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因而改變了台海現狀,現階段兩岸融合發展只能是台灣同胞來大陸融合與發展。面對大陸的兩岸融合發展舉措,民進黨當局不擇手段進行阻撓,表明它對這件事情充滿畏懼和惶恐不安。然而,大陸方面不會也沒有因此而改變兩岸融合發展,因為這是和平統一大方向下的選擇與模式。同時兩岸融合發展是統一共構之舉,現在處理台灣問題,是和平與非和平的問題,不是“武統”與否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就能更好理解融合發展。目前,兩岸官方的冷對抗使兩岸關係陷入了僵局,但兩岸社會還是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繫,民間交流交往無法斷絕。簡單地說,就是大陸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方針,台灣民眾先領會、先接受、先受益。民進黨當局能設置大陸入島交流的障礙,但擋不住台灣民眾到大陸交流。大陸可以把台灣當局與政黨放在一邊,創造條件讓台灣民眾來大陸,通過“融合”,在大陸形成利益共同體,它可以說是命運共同體的呈現形式。

  王海良表示,兩岸融合發展是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必要條件、必須階段和必備一環。沒有兩岸融合發展,難以實現兩岸共謀統一、共創民族復興、共鑄光明未來。既然融合是共構,就應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照顧的要求與空間,就應心平氣和地商談,努力爭取形成心靈契合,並在此基礎上達成共識,實現兩岸永久性共構。中華民族是講大義、顧大局、有大智的民族,兩岸同胞肩負共同使命任務,當竭盡全力、窮盡智慧,在融合發展的基礎上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而攜手努力。

  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表示,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決定指出,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這樣的對台政策邏輯,一以貫之就是希望能不斷滿足兩岸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兩岸走向安居樂業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四月會見國民黨原主席馬英九時指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需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來把握兩岸關係大局。現階段要如何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來把握兩岸關係大局,就是要在“倚外謀獨”與“以台制華”的逆流中,鑄牢兩岸民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合今年七月的三中全會決定、三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二月的對台工作會議皆有提及的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為祖國完全統一建立堅實基礎。

  黃清賢指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創造源遠流長、輝煌燦爛、舉世無雙的中華文明,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為之感到驕傲和光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積極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為兩岸同胞謀福祉,讓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能過上更好的日子,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再創中華兒女的璀璨光輝盛世。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曹小衡表示,海峽兩岸的經濟聯繫、生產網絡、要素流動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密切,兩岸經濟主體 愈來愈被視為各自生產經營網絡中的一個節點,這一特點決定了兩岸需進一步攜手鞏固和發展新形勢下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新動能,需要兩岸業界加強在高端製造產業鏈、生產性服務業、鼓勵人才創新創業等方面強化合作,在更高層次上形成兩岸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一起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曹小衡指出,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是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中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再上層樓三位一體的新框架、大框架,目的是在既有的基礎上推進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化,並在這一進程中為兩岸創造一個規範各自行為和共同參與經濟事務範式,同時,這一範式的建立也有機會成為未來兩岸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的重要基礎和平台。當前,大陸經濟轉型升級、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常態已成定局,面對新形勢,兩岸經濟合作需要“再出發”,共同探討新的努力方向和目標,打造適應新形勢的兩岸合作新模式,使兩岸企業也有更多機會攜手跨越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各種障礙,找到新的、更大的合作空間。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學習研究委員會副主任鄭劍表示,民進黨打破島內“輪流坐莊”規律繼續執政,“台獨”分裂分子氣焰囂張。賴清德自5月 20 日就職之日起,一系列涉兩岸關係言行表明,其必然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運用政權的力量,竭力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到軍事、法律、認知、認同等領域,割裂兩岸、封鎖交流、限縮合作,不惜背叛中華民族,不惜損害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倚美謀獨”,“盲動冒險”,強硬展現其個人色彩,追求“一黨一己”歷史定位。台海形勢進一步惡化,兩岸之間面臨戰爭與和平的重大抉擇,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大局的可持續性面臨空前挑戰。兩岸關係何去何從,需要兩岸人民做出共同選擇。

  鄭劍指出,當前,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最大的障礙在民進黨賴清德當局,在“台獨”分裂勢力的“挾美謀獨”。他們罔顧台灣民眾的實際利益,把大陸各項對台政策舉措一律扣上“統戰”的帽子,用所謂“國安五法”“反滲透法”、一系列案件判例、公權力管制措施進行恐嚇、牽制、打壓,對帶頭參與、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人士、機構、單位行綠色恐怖,不惜製造假案、冤案、錯案。在民進黨賴清德當局拒不配合,竭力阻撓、威脅恐嚇;國際干涉勢力並不樂見,“脫鈎斷鏈”、分化離間的情況下,繼續推進兩岸關係融合發展進程需要決心、勇氣、堅韌和智慧,在探索中突破。更需要鬥爭,在鬥爭中求突破。面對賴清德之流“依外謀獨”、切割認同、建構兩岸“非我族類”新認同的倒行逆施,必須堅決打擊、有力回擊。前述兩院三部《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就是針對“台獨”分裂勢力倒行逆施的依法懲治。這個法律文件清晰地給“台獨”分裂分子劃下了法律懲辦的紅線。“台獨”分裂分子罔顧兩岸同胞利益一意孤行,必將受到包括這個法律文件在內的一系列法律的嚴厲懲治。

  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盛九元表示,自兩岸經貿交往以來,台灣一直保持巨額貿易順差,這成為帶動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主要支撐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動能。但這種趨勢在2022年後產生變化,作為台灣最大的外貿對象,兩岸貿易頽勢直接衝擊台灣的出口,需要指出的是,在兩岸經貿交往中,除國際產業鏈重構和地緣政治的因素外,兩岸關係的直接影響巨大,其中ECFA的正面效應不容輕忽。從目前情況看,兩岸經貿發展正邁向關鍵轉折點,如果可以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重啟對話,不但可以通過協商恢復相關產品的 ECFA 項下優惠關稅,而且將進一步推動兩岸 經貿合作的發展與深化,帶動台灣整體經濟的成長;但如果無法實現恢復協商對話,則兩岸經貿將可能由此陷入惡性螺旋循環。對台灣而言,如此則不僅面臨ECFA終止的問題,還將面臨更多的貿易調查,以扭轉長期以來貿易的不對等、不均衡以及單方面的歧視性的做法,這必將改變兩岸現有的經貿格局,進而導致台灣的外貿、產業的衰退,以及民眾的 福祉大幅縮水。所以向左還是向右,端視台灣當局的選擇,也視島內企業與民眾的選擇。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台灣研究會會長嚴安林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鄭重宣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 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這一創新論斷,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明確了前進方向,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及對台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 示範區的意見》的發布實施,標誌著兩岸融合發展步入精細化、系統 化、優質化的實踐階段,形成了兩岸融合發展的新道路新模式。為此,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與兩岸融合發展的基本內涵及內在關係是新時代新征程涉台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嚴安林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為兩岸關係發展錨定了歷史方向和光明圖景,兩岸融合發展的漸進深化和有效探索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提供助益。在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和實現中華 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通過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成祖國 統一大業是完全正確的,符合兩岸同胞的切實福祉、滿足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期待、兼顧地區和國際社會的正當利益。在全面深化細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中,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塑造“不分你我”的社會融合格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兩岸情感聯結,最終形成一個休戚與共、心靈契合、高度互信的兩岸命運共同體。不可諱言,“台獨”分裂勢力及外部勢力干涉是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台海地區和平穩定與兩岸融合發展的最 大挑戰,是台海地區“驚濤駭浪”的始作俑者。“台獨”與和平水火不容,與發展背道而 馳。總言之,民族復興、祖國統一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就是在這一關 鍵時刻擺在台灣同胞面前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廣大台胞當順勢而行、乘勢而上。

  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表示,當前的兩岸關係由於“台獨”政權的惡意阻擋,並在島內長期進行“仇中”、“反中”教育,以致台灣各大學不敢張揚與大陸大學交流、合作。台灣大學生也對與大陸大學交流,心有顧忌。學生家長受流言影響,亦不贊同其子女“涉險”。因此,如今兩岸大學的交流合作,呈現交流不易,融合更難。而且隨著中、美之間鬥爭加劇,其形勢可能每況愈下,必然是難度更大,阻礙更多,兩岸關係更加不確定。然而,為免兩岸關係情勢失控,兩岸交流勢在必行,兩岸大學的交流既是精英交流,又是青年交流,其對兩岸關係方方面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利用數智時代的科技,讓兩岸交流由實向虛,在線、線下結合,仍屬不得不爾之措施。

  楊開煌指出,網絡本身是超越人為政治界限之外的存在,因此在當前兩岸關係發展受阻於美國以及“倚美謀獨”政客的阻撓之下,利用數智科技賦能兩岸關係的融合發展,便是當前可以努力的方向,特別是兩岸的大學在數智科技方面原本就擁有較大的優勢,理應充分利用,以為艱困的時代開路,為民族的融合先鋒。總之,在兩岸關係將變未變的前夕,兩岸的大學尤應洞察趨勢,以大學生的未來為念,繞過“台獨”政客的阻撓,為大學生的知識、技能、眼界、心胸,作好變局之後準備,才能讓數字原住民成長的青年,感受到數智時代大學的意義和魅力。

  兩岸融合發展論壇是由全國台聯與各有關研究機構共同主辦的學術交流平台,旨在凝聚兩岸學者的智慧,研究融合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為探索融合發展新路出謀劃策。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王海良(中評社 李子寧攝)
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中評社 李子寧攝)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曹小衡(中評社 李子寧攝)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學習研究委員會副主任鄭劍(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盛九元(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台灣研究會會長嚴安林(中評社 李子寧攝)
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中評社 李子寧攝)
論壇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論壇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