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藥(抗腫瘤)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接受中評社助理記者採訪。(中評社 李澤璇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藥(抗腫瘤)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在論壇上做趨勢研判發言。(中評社 李澤璇攝)
中評社北京9月23日電(助理記者 李澤璇)第27屆京台科技論壇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藥(抗腫瘤)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接受中評社助理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岸在抗腫瘤醫學方面的交流有以往的深厚基礎與未來的廣闊前景,兩者合作有利於開展更適合東亞人種的研究、加快新藥走向市場,更好地服務於兩岸人民。
對於兩岸雙方在創新藥研發方面的長板,徐兵河認為,目前大陸的研發體系比較完善、政府支持比較到位,且人口基數大,研究樣本多;台灣的新藥研發速度也比較快,但在體系建設和臨床研究上面仍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這是兩岸建立互惠合作的基礎。
徐兵河提到,在疫情之前,兩岸在學術和人員交流上都有往來,如今加強合作可以從基礎轉化、臨床研究、人員往來等方面展開。他認為,兩岸在創新藥領域加強合作主要有兩點利好。
第一,兩岸合作能增強研究成果的客觀性和說服力,加速技術成果向產品轉化的速度,從而更好地造福兩岸病患。
第二.有些藥物在藥效和安全性上表現出人種的差異性,兩岸合作能得出更適合東亞人種基因表達的研究結論,推出更多新成果、新技術。
在京台未來科技與健康產業融合發展論壇上,徐兵河做了題為“中國創新藥的研發現狀和發展趨勢”的演講,詳細闡釋了我國目前抗癌創新藥物的研發進展與困境。他提到,自2021年7月以來中國已有8款原研創新藥物進入海外市場,其中7款已經授權給國際合作夥伴。2024年,有465款在研產品在國內/國外處於相同的研發階段,這表明全球同步研發的趨勢,以及“我國創新藥研發技術正在不斷發展、迎頭趕上”。
徐兵河說,本次在京台科技論壇上做匯報,一方面是想向台灣同胞匯報目前大陸科研進展的最新消息,增進他們對目前大陸藥物研究水平的瞭解,便於兩岸開展後續合作;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過論壇交流,尋求與台灣的醫藥公司、研究人員的合作機會,“讓他們更早參與到大陸的研發過程中來,共同加快新藥基礎研究和轉化落地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