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兩岸專區

李建榮:吳伯雄鑽石婚宴上傳遞的兩岸訊息

2024-12-04 00:17:55
馬英九致詞推崇吳伯雄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貢獻卓著。
吳伯雄與夫人戴美玉舉行結婚滿60週年的鑽石婚宴
  中評社台北12月4日電(作者 李建榮)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11月29日歡度鑽石婚,朝野各界人士出席致賀。其中前“總統”馬英九致詞時特別提到,吳伯雄在其任內代表國民黨訪問中國大陸,確立兩岸和平發展方向,貢獻卓著,“國人”有目共睹。的確,吳伯雄在黨主席任內幫助國民黨重返執政,“立委”選舉拿下八十一席近四分之三的席次,在此民意基礎上,兩岸關係大幅獲得改善。但對照當前兩岸陷入敵意螺旋加劇,在沒有“九二共識”互信基礎的情況下,大陸方面對“台獨”政權在軍事、外交、經濟層面大力圍堵施壓,兩岸情勢日趨緊張,讓大家都感到憂心忡忡。

  馬英九當天致詞時還特別提到,期盼兩岸能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擱置爭議,共創雙贏。而當天吳伯雄鑽石婚宴主桌上,也坐著與其同是台灣吳姓宗親老友、海基會董事長吳豐山。鄰座也有創立“九二共識”一詞的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以及亞太和平基金會董事長、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等人;至於十多年來與大陸高層互動頻繁的前“副總統”蕭萬長、前“監察院長”錢復、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前新黨主席郁慕明等人也都在座;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立法院長”韓國瑜與眾多國民黨籍縣市長、“立法委員”、地方縣市議員都在場,相信與會人士對馬英九的呼籲別有一番體會。

  吳伯雄繼連戰2005年的和平之旅後,對兩岸關係最大的貢獻在於他在黨主席任內以無私無我的精神,團結了全黨,還完成整合了親民黨與新黨等友黨力量,才讓國民黨從2000年後走出挫敗,拿下光榮的戰績。在此民意基礎上,馬英九執政改善兩岸關係才有堅實的後盾。固然馬英九當時是高人氣,但是面對“立法院”從225席減半至113席的首次新局面,面對參選爆炸,國民黨內要先整合成功,再與親民黨及新黨整合,還要禮讓無黨籍參選空間。去年馬英九出面整合民眾黨,最後功敗垂成,令在野人士惋惜,但這也更凸顯吳伯雄於2007年接任黨主席穩紮穩打完成在野同盟的不易。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十一月中提早拜訪吳伯雄時,兩人不約而同憶起那時合作的不容易,陪同在座的幕僚稱“親民黨當時都已經決定要重回國民黨了”,對於這段歷史更可說明政黨間的合作,互信禮讓是不二法門。

  當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吳伯雄原要將主席職務禮讓給馬英九兼任,但馬英九當時卻婉謝了。因此改善兩岸關係的關鍵角色之一,就落在執行國共平台的吳伯雄身上,吳伯雄在得到互信的基礎上,於兩岸領導人間起了穿針引線的角色。2008年5月26日吳伯雄率領中國國民黨代表團訪問中國大陸前夕,大陸卻不幸發生汶川大地震,吳伯雄指示中國國民黨黨中央委員會立即拍發慰問電。抵達南京祿口機場的歡迎式上,他率領代表團成員向不幸罹難的大陸同胞默哀,這個鋪陳的小動作,不經意也為兩岸關係帶向一個善意互動、抱持同理心、相向而行的道上。

  他於5月28日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晤談秉持在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基礎上,擱置爭議,追求雙贏。而在當年兩岸開啟新情勢下,這次的歷史性會談促成了延宕多年的海基會與海協會在最短時間復談,並促成了七月份的包機首航,實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的目標,開創了為時八年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當年十一月並實現了兩岸海空運的大三通。這標誌著兩岸關係從敵對隔離,進入一個嶄新的新時代。

  尤其2013年6月13日與中國共產黨新任領導人習近平晤面時,兩人憶起兩岸共同舉辦的佛教論壇的難得意義,習近平在談統一的目標時,也首次提出要追求兩岸的心靈契合,這也顯示當時的大陸領導人對於追求和平統一的方向。

  而今2024年已進入歲末,又將翻過歷史的一頁。2025年3月12日將是兩岸共同崇敬的孫中山先生百年逝世紀念日,當年他於臨終前不忘諄諄告勉同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和平、奮鬥、救中國”。中山先生在過世前一年,也就是民國十三年,分別創立了一武一文的黃埔軍校與中山大學,這兩所學校今年也都歡度了百年校慶,畢業的校友分布全球,也都對國家社會做了貢獻,顯示中山先生當年創校的遠見與苦心沒有白費。當前孫中山先生可說是兩岸難得的公約數,如何發揚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理想,當是兩岸包括全球中國人共同奮鬥向前的理想。

  明年也將是對日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以及台灣光復八十周年的紀念。面對當前兩岸關係的嚴峻,兩岸現階段唯有共同面對歷史,找出共同的記憶,承繼發揚悠久的中華文化文明,多增進同的認識與交流,將來,也就是有朝一日,才有化解異的機會。假如不走這條路徑,反而要把同的基礎破壞、消除,那兩岸離和平發展共榮的機會將越走越遠,甚至令人擔心血光之災的可能性就會升高。

  馬英九對吳伯雄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肯定,也讓我們憶起2008年至2016年兩岸關係大合作大交流的榮景,甚至台灣在參與國際空間上也有進展,例如以觀察員身分進入世衛大會及國際民航組織年會,甚至也與新加坡及紐西蘭簽訂經濟夥伴、經濟合作協定。這都是退出聯合國後,難得的一個進展。兩岸要消弭對立、降低緊張,追求合作雙贏,並非是烏托邦,且有實踐的前例。兩岸之間固然有難解的政治爭議,但難解的歧見需要更多的交流與合作,用時間去鋪陳,去堆疊善意與同理心,才有機會破解。因此兩岸關係如要撥雲見日,雨過天晴,求同存異的默契不僅不能丟棄且要找回才是。

  (作者:李建榮,前中國國民黨文傳會主任)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