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數據

中評數據:香港對內地人才日趨接納

2024-04-30 00:12:51
圖1 2018自2023年度各類人才入境計劃的獲批申請數目變化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2 三項2023年度獲批簽證人數較增幅較大的人才計劃申請者來自內地的比例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中評社香港4月30日電/自特首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搶人才”政策以來,香港陸續推行並優化多項人才入境計劃,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2022年12月底起實施的高端人才通行證(下稱“高才通”)計劃。此外,為補充疫情後多個行業出現的勞工缺口,特區政府於2023年中起亦開始放寬對多個行業的輸入外勞限制,其中經優化的補充勞工計劃涵蓋26個過去不准輸入外勞的職位。

  特區政府吸引外來人才及勞工的積極取態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而當中被招徠的人才及勞工主要以內地人為主,並多次成為香港社交媒體熱議的話題。網上不時傳出內地遊客來港感到被歧視的爭議,那麼內地人來港就業也會遭歧視嗎?普通香港市民如何看待職場中有越來越多的內地人呢?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目前香港主流民意已普遍接納兩地人才在職場上日益融合的趨勢,針對內地人才來港工作的抵觸與反彈情緒已降至較低水平。

  如圖1所示,自2022年底特區政府喊出“搶人才”的口號以來,多項人才入境計劃的獲批申請數目皆有明顯進帳,包括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非本地生畢業來港/回港就業安排(下稱“IANG”)、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以及增幅最顯著的“高才通”。結合圖2,進一步分析三項在2023年度獲批簽證人數增幅較大的人才計劃,可見絕大多數簽證者的來源地皆為內地,且IANG與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佔比皆較2022年度有所提升。“高才通”計劃由於在2022年底才開放,故2022年度批出的簽證僅有875人,遠低於2023年度的49737人,因此2023年來自內地獲批申請者的佔比雖然稍降,但其所反映的意義並不大。總體來說,2023年各項人才入境計劃的獲批申請者之所以激增數倍,主因仍是特區政府在推出“搶人才”政策後,大批內地人才開始進入香港。

  除“搶人才”以外,為應對在多個中低端勞動力市場存在的短缺現象,特區政府也放寬對多個相對基層、低技術的工種輸入外勞。2023年6月,特區政府率先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配額上限為7000個;2023年7月,政府再就建造業及運輸業推出特別計劃輸入外勞;至2023年9月,政府將現有的補充勞工計劃進行優化並易名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暫停執行售貨員、侍應生等26個職位不得輸入外勞兩年。經過上述一系列放寬措施,香港於2023年度的輸入外勞人數已出現增長態勢(見圖4)。

  而根據最新數字,補充優化勞工計劃截至今年3月31日已接獲3071宗申請,涉及勞工多達37377名,其中5134名勞工的申請已獲批准;而勞工處預計另外993宗已展開或完成本地招聘涉11886名勞工的申請,絕大部分可於今年第二季完成審批。此外,4月11日,第二輪航空業輸入外勞計劃再增2982個配額。而以上各項輸入外勞計劃,勞工來源地大多以內地為主。足見,無論是相對高端及專業的勞動力市場,抑或非技術或低技術的普通工種,都出現內地人比例大增的現象。越來越多網民表示對此有感,稱現在去餐廳吃飯或去超市買東西,經常會碰到有普通話口音的人為其服務。

  隨著近年來內地人才在香港職場的能見度不斷攀升,涉及輸入人才或外勞的議題不時在香港網絡引起熱話。圖4反映了“高才通”及輸入外勞議題的社交媒體關注度變化,可見相關議題在落實初期,雖然曾因一些負面爭議關注度急升,如“高才通”剛實施時的“賀建奎事件”等;不過,近幾個月以來,儘管“高才通”與輸入外勞的實際獲批申請數仍保持升勢,但相關新聞所引發的關注度峰值已較計劃初期推行時大幅回落。

  這除了因為多數香港市民已適應內地人來港就業的新常態外,也與特區政府在落實相關計劃時的適度有序有關。比如對包括“高才通”在內的多項人才計劃申請流程進行調整,要求申請者日後必須申報刑事紀錄。而針對外界指“高才通”申請者獲批簽證後赴港比例不高的質疑,勞福局局長孫玉菡亦對此作出回應,表示“高才”若在兩年內無法就業或創業,其簽證將不獲續簽。可見,即便部分有心人劍指內地元素進行負面炒作,但特區政府認真聆聽社會意見、積極修正漏洞的取態,有效化解了不少香港市民針對吸引人才與輸入外勞政策的質疑,令有心人士的挑撥聲音難刮起風浪。

  從圖5可見,不僅涉內地來港人才或輸入勞工議題的關注度近月持續下降,連當中泛政治化類輿情的佔比也較過去減少,從初期高至6成5的水平跌至目前的3至4成左右。這一方面是因為此類泛政治化炒作屢屢喜歡渲染誇大事實、嘩眾取寵,不得民心;但另一方面,也是近年來香港輿論場日益碎片化的演變趨勢所導致。

  結合圖6可知,在內地來港人才與輸入勞工議題上操作負面輿情的黃營主頁中,關注度較高的僅有5家為較具規模的機構媒體,其餘則皆是運營人數較少的小型機構媒體與個人KOL(輿論意見領袖),可將其統一視作較碎片化的自媒體;且這些自媒體在激化負面情緒上的影響整體較機構媒體遜色,其炒作人才外勞議題所引發的負面情緒佔比平均起來較5家機構媒體低。以往國安法律體系尚未完善時,一些新聞媒體往往藉著其作為“大台”的力量,將各類經濟、民生議題也進行泛政治化炒作,並對整體輿論場產生強烈的煽動效應。但隨著這些“大台”紛紛倒台,日益被影響力相對較小的自媒體所取代,香港輿論場也逐漸恢復客觀理性,越來越多人開始去泛政治化解讀涉內地元素的議題,內地“高才”、基層搶香港打工仔飯碗,搶人才、輸入外勞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人口換血等偏激言論慢慢退潮。

  事實上,內地來港人才與勞工的加入,的確令香港在疫後浮現的勞動力不足現象有所緩解,對香港就業市場的健康發展有積極作用,並加速了香港疫後的經濟復甦步伐。如圖7所示,香港社交媒體涉勞動力不足議題的聲量與關注度在去年中衝向峰值後,很快隨著各項“搶人才”與輸入外勞政策的實施雙雙穩定回落。過去各行各業都怨聲載道的“請人難”、“請不到人”,如今已很少在社交媒體看到相關言論。這種之於整個香港社會的正向效益,也令越來越多香港市民日益接納、包容內地來港人才與勞工。

  此外,自“高才通”計劃推出以來,不時有言論炒作,內地“高才”、專才湧港後將炒高香港樓價,令香港本地居民更難買房上車。但事實卻是,經歷兩輪樓市減辣與全面撤辣後,香港樓市大體反應理性並沒有重現明顯炒風,如圖8所示,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目前仍處於較低水平,較191.34的歷史高位縮水了近四分之一。這也令散播內地人才會哄抬香港樓價的謠言不攻自破,化解了又一個可能引發香港市民對內地人才負面情緒的風險點。

  中評智庫認為,香港特區政府“搶人才”與輸入外勞的政策,適時、適度地填補了香港疫後在多個行業出現的勞動力缺口,對於香港經濟把握時機再出發意義重大。而且,特區政府在推行相關政策的過程中,還保持謹慎研判的態度,因應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減少了引入內地人才與勞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摩擦紛爭,打消了部分市民對內地人才來港就業的顧慮與質疑,對於促進兩地居民和諧相處、以及內地人才勞工的融入有正面影響,值得肯定。中評智庫相信,在去泛政治化的新常態下,越來越多香港市民必能用更加理性的眼光看待職場中的內地人才,內地人才來港就業定能獲得一個平等、包容、和諧的良好工作環境。

 (記者:陳日嘉,分析師:楊力聰,工程師:吳悅檸,研究員:林東陽)
圖3 2018至2023年度輸入外勞人數變化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4 香港社交媒體涉“高才通”及輸入外勞議題的關注度變化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5 香港社交媒體涉內地來港人才或輸入勞工議題的關注度及當中泛政治化類輿情的佔比變化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6 對內地來港人才或輸入勞工議題進行負面炒作的主要黃營社交媒體主頁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7 香港社交媒體涉勞動力不足議題的聲量與關注度變化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8 近三年來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變化趨勢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