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數據

中評數據:垃圾費擾民 緩行獲肯定

2024-06-11 00:11:35
圖1 2021年8月以來香港社交媒體涉垃圾徵費議題的輿情聲量與關注度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2 2023年6月以來香港社交媒體涉垃圾徵費政策的抵觸情緒佔比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中評社香港6月11日電/5月27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暫緩原定於8月1日生效的垃圾徵費,沒再公布日後的落實時間表,香港社會近來圍繞該議題的紛爭終於告一段落。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經過分析香港社交媒體數據以及官方機構統計數字後得出結論:特區政府暫緩垃圾徵費的決定符合主流民意,多數輿論認為當前不具備實施該政策的硬件配套設施,市民也普遍沒有足夠的環保意識與習慣,在這個階段並非推行垃圾徵費的合適時機,故樂見特區政府能夠根據“先行先試”的結果,並充分聽取市民的意見,及時對政策的落實步伐作出調整。

  自立法會正式通過垃圾徵費以來,香港社會多次在該政策的原定生效日期即將到來前出現質疑聲音。如圖1所示,在今年1月,社交媒體涉垃圾徵費的聲量與關注度飆至近3年以來的峰值;今年4月,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及彼時剛生效的“走塑令”所暴露的問題,也令該議題在社交媒體創下了次高的熱度峰值。不過,在特區政府因應市民對垃圾徵費的反彈,多次宣布押後實施日期後,該議題的社交媒體熱度也會隨之迅速降溫,直至政策的原定生效日期再逼近前才再度上揚。但此次特區政府宣布暫緩垃圾徵費,不再公布具體的落實時間表,很大程度上已疏導了市民對該政策的疑慮與不滿,預期垃圾徵費議題再在社交媒體回潮的可能性不高,其聲量與關注度接下來將在一段較長時間內保持低位。

  由圖2可知,自垃圾徵費首度在2023年7月被推遲以來,香港市民對該政策的抵觸情緒佔比長期處於高位,唯有在特區政府三度(分別為2023年7月、2024年1月及5月)宣佈押後或暫緩政策之際,才在不同程度上紓緩了公眾先前高漲的抵觸情緒。而5月特區政府正式叫停垃圾徵費後,社交媒體對該政策的抵觸情緒佔比更是疾降至20%,是近一年多以來的最低水平。可見,特區政府此次根據實際情況與市民呼聲及時調整政策,有效回應並化解了主流民意對該政策長期累積的抵觸情緒,在很多市民看來是十分正確且值得肯定的舉動。有觀點表示,不會把特區政府剎停垃圾徵費看作言而無信、朝令夕改,反而很欣賞其能夠做到進退有度、及時轉彎,不是為了急於求成而漠視現實問題將政策強行上馬。

  此外,被稱為“走塑令”的管制即棄塑膠政策,已於4月22日先於垃圾徵費正式生效。據圖3可知,今年1月至4月,社交媒體關於“走塑令”的抵觸情緒佔比高漲,一直維持在五成以上;但在政策落地一個多月後,不滿聲音開始有所減少,抵觸情緒佔比從4月的79%降至5月的43%,可見有部分市民正在逐漸適應和接受這一新政策,並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更環保的行為習慣。不過,相較於垃圾徵費,“走塑令”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影響相對較小,故才能在短期內獲得部分輿論的諒解。但垃圾徵費這一影響面巨大且涉及龐大經濟利益的政策,若在不恰當的時機仍然選擇硬推,預期將較難出現與“走塑令”類似的民意反彈下滑現象,更可能在公眾的抵觸心理反噬下,導致實際的執行效果遠遜於既定目標。

  通過歸納總結社交媒體上有關垃圾徵費議題的討論,發現主流輿論雖然反感在當下推行該政策,但亦有許多聲音認同其推動減廢回收的政策立意良好,只是目前沒有成熟的客觀條件與市民足夠的環保意識作為支撐。

  圖4統計了今年4月以來垃圾徵費政策“先行先試”計劃的相關數據,其中兩項衡量垃圾徵費政策可行性的重要指標——指定袋平均使用率與垃圾棄置量下降率的表現均不甚理想。首先是指定袋平均使用率,由於商場、食肆、院舍與政府大樓等場所需嚴格遵照相關管理層的要求,因此其平均使用率都相對較高;但管理相對寬鬆的公私營住宅住戶,其平均使用率卻連4成都不到,其中三無大廈的平均使用率更衹有20%。而在垃圾棄置量方面,公私營住宅、食肆、院舍和政府大樓較試行前的棄置量大約減少了10%至20%不等,其餘試點的垃圾棄置量則與之前相若。

  由此可見,儘管縮窄至如此小的範圍之內試行垃圾徵費,已保證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對市民棄置垃圾的行為進行監管,指定袋平均使用率的數據也差強人意,日後若真的落實政策,可以料想將出現大範圍的違規棄置垃圾。況且,即便在一些免費袋平均使用率較高的場所,其垃圾棄置量也沒有較以往明顯降低,難免不讓人質疑垃圾徵費對於促進減廢回收的實際成效。

  從圖5可見,香港市民支持暫緩垃圾徵費的最主要原因,在於認為當前香港社會尚未形成回收環保共識(關注度佔比39%)。這類觀點表示,垃圾徵費政策的關鍵點並非如何收費、如何懲治不法行為,而是在全社會構建支持環保事業的普遍共識,進而讓市民自發踐行減廢回收理念。還有輿論表示,目前香港市民和商戶對於垃圾徵費的接受度和配合度均有待提高,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貿然推行徵費,很可能適得其反,引發廣泛民怨。

  此外,回收配套設施不足(關注度佔比20%),也是較多市民對該政策存在疑慮的原因。以廚餘垃圾的回收處理為例,廚餘垃圾佔香港總體棄置廢物30%,且回收成本高。“先行先試”調查結果顯示,現階段香港整體的廚餘收集點的數量和覆蓋程度依然不足,不少觀點都反映廚餘垃圾收集點的回收處置十分不便。還有市民表示,有時候清潔人員沒能及時清空滿載的廚餘機,一些居民就會把廚餘放在廚餘機旁邊,導致廚餘機附近經常傳來陣陣惡臭。不僅廚餘機,“綠在區區”回收網絡的各類環保站、便利點、流動點等都需要加強建設完善,沒有高效、便捷、充足的回收站點,僅僅依靠徵費手段,難以從根本上培養市民的環保習慣。

  還有部分市民主要出於經濟壓力原因而反感垃圾徵費(關注度佔比15%),在經歷新冠疫情長達三年的衝擊後,香港的經濟民生需時復甦,在此背景下推行垃圾徵費,對於基層市民與中小企業而言無疑百上加斤。另垃圾徵費操作細節不清(關注度佔比14%)與前線人員(包括清潔工與物管等)工作量倍增(關注度佔比12%)等問題,也是市民認為的應該叫停垃圾徵費的原因。有觀點表示,暫緩垃圾徵費,可為香港特區政府進一步明確、宣傳徵費的具體操作細節爭取時間;香港也可在此期間借鑒其他城市的經驗,探索智能化、機械化的垃圾分類與收集設備,進一步完善落實政策所必需的配套設施。

  如圖6所示,香港特區政府已根據當前落實垃圾徵費所存在的阻力,制定了未來一年推動減廢回收工作的重點計劃。首先是加強宣傳教育,透過向公私營住宅住戶派發免費指定袋,促進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養環保意識與習慣;並聯合商會、團體與學校,持續深耕環保回收宣傳教育。另一方面,特區政府也將在未來積極擴展各類回收配套設施,如將目前的“綠在區區”回收點增至4倍並延長營業時間,增設最常為人所詬病數量不足的廚餘回收桶及收集點等。面對堆填區日趨飽和的問題,除了減廢回收外,香港特區政府也從另一個路徑切入,計劃加快建設垃圾焚化爐,在焚燒垃圾的同時發電供能。足見,雖然垃圾徵費政策暫時落幕,但特區政府推動減廢回收、管控垃圾棄置量的步履並未停下,此路不通轉則及時轉換跑道,充分展現了特區政府務實、靈活的施政作風。

  中評智庫認為,暫緩垃圾徵費政策,是香港特區政府聆聽民意、尊重事實數據並綜合各方權衡後作出的慎重決定,體現了本屆特區政府以民為本、務實貼地的施政作風。環保與民生絕非天然對立,而是可以相輔相成、互促共進的。因此,特區政府接下來的關鍵工作是要充分利用這段緩衝期,一方面加快完善配套設施,促進市民養成減廢回收習慣;另一方面則強化科普宣教,廣泛加強市民的環保意識。相信待客觀條件成熟、環保共識凝聚之際,必將能夠達致政策的初衷,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未來,推動香港進入更潔淨的環保之都境界。

  (記者:林昊,分析師:方來牟,工程師:吳悦檸,研究員:林東陽)
圖3 今年以來香港社交媒體涉“走塑令”政策的輿情聲量及抵觸情緒佔比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4 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各類試點單位的指定袋平均使用率及平均垃圾棄置量下降率統計(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5 香港社交媒體支持暫緩垃圾徵費各主要原因的關注度分佈(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6 特區政府針對垃圾征費政策未來一年的工作重點(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