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2022年底以來香港社交媒體涉人手緊缺議題關注度及其在整體涉經濟復甦議題中的佔比變化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5 香港社交媒體較關注的導致部分行業出現“人手荒”現象的原因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中評社香港5月22日電/香港社會至今已全面復常逾兩個月,隨著各地旅客回流、經濟進一步復甦,香港所面臨的人手緊缺問題也日益顯現,社會各界開始聚焦討論輸入外勞的紓緩方案。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透過綜合分析香港社交媒體的有關輿情數據以及各官方機構的統計數字得出結論:香港目前的確存在比較嚴重的“人手荒”情況,為抓住疫後的發展機遇盡快重振經濟,在短期內適當輸入外勞實屬無可厚非。希望特區政府能從長遠出發,切實改善部分“難請人”工種的行業生態,以及提升社會整體的勞動力供應。
自去年底香港走向全面復常以來,經濟狀況也開始逐漸回穩復甦,今年第一季度的GDP錄得2.7%的增幅,扭轉了之前連續4個季度的跌勢,不過與之伴隨而來的是各行各業間日益突出的人手不足窘況。如圖1所示,近幾個月以來,在防疫措施撤銷、全面通關等利好因素的刺激下,香港社交媒體涉人手緊缺議題的關注度也接連迎來幾波高峰,其在整體涉經濟復甦輿情中的關注度佔比也屢次飆高,上述兩個指標更於“五一黃金週”雙雙創下觀察期內的最高峰值。可見,目前香港的整體人手供應,並不足以應付經濟迅速反彈所帶來的需求激增,本地居民疫後的報復式消費、再加上通關後顯著回潮的遊客經濟,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特殊過渡期的勞動力緊張狀況。
在眼下重振經濟的關鍵階段,為了不被人手短缺的問題拖慢復甦的步伐,特區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尋求外援之上以解決燃眉之急。由圖2可知,繼去年底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後,政府正研究把更多行業納入輸入外勞的範圍,除了以往社會討論最多的醫療行業外,建造、運輸業等長期人手不足、青黃不接的行業也成為焦點。隨著政府把推行輸入外勞政策提上日程,社交媒體近月涉該議題的聲量與關注度有較明顯的升溫,其中不少是來自勞工階層群體的反對聲音。
這類觀點認為,輸入外勞雖然能暫時解決行業人手不足的問題,但長遠而言會對該行業的整體勞工權益造成傷害,反而可能造成難以吸納新人入行的惡性循環。結合圖3可知,除了過去經常被政治操作的醫療行業外,運輸、建造業也在輸入外勞的議題上面臨較高的質疑度。儘管運輸行業存在約兩萬的龐大職位缺口,但社交媒體仍然對向該行業輸入外勞存在較多的抵觸情緒。另據圖4可知,自第五波疫情結束後,隨著香港的經濟環境逐漸回暖,香港目前的就業率已大致回跌至疫情前水平,但職位空缺數卻繼續上升,反映現階段很多企業的確存在“人手荒”的問題,而且難以通過本地勞動市場自身的調節在短期內解決。由此可見,上述對於輸入外勞的顧慮和擔憂,雖然主要基於的不是意識形態上的對抗,但也並非從行業人手現狀的角度出發理性考量,更多的只是反映了部分勞工群體出於保護自身利益而產生的一種防禦機制。
不過,撇除一些欠缺大局觀的排外聲音,仍有不少市民仍認為香港當前勞動力緊張的狀況,並不需要通過擴大輸入外勞的方式來緩解。這些輿論認為部分行業之所以“難請人”,主要是因為薪酬待遇本身不具吸引力,但卻是強度較高的體力勞動或工時過長等,而且也沒有清晰的晉升階梯讓員工看到發展前景(見圖5),包括地盤工人、洗碗工、小巴和的士司機、渡輪船長和水手等工種都存在上述問題。結合圖6可知,除餐飲服務業外,其他人手短缺的基層工種過去4年來的工資中位數增長率,全部皆未達到香港整體的工資中位數水平,運輸行業的漲幅更是不足以應付這幾年來的高通脹環境。
因此,有些觀點並不贊成借助外力來處理“人手荒”的問題,認為只要對症下藥,合理改善員工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環境,很多聲稱“難請人”的行業都能大大緩解目前的人手緊缺現狀,而且還能吸引年輕新血入行,為行業的長期發展創造良性的人員流動。此外,還有市民指出,利用輸入外勞來迴避工種本身欠缺競爭力的問題,還會間接增加僱主一方的談判籌碼,打破原有的勞資雙方關係平衡,也不利於部分就業條件惡劣的行業針對自身問題作出調整,沒有觸及到這些行業人手短缺的根本問題。
除了某些行業本身欠缺吸引力外,香港目前的人手緊缺問題,還與人口結構老化以及部分勞動力群體沒有被充分發掘等原因有關。如圖7所示,60歲及以上長者是香港佔比(13.8%)最大的勞動人口年齡群體,但其勞動參與率卻僅約24.1%為所有年齡組別中最低;此外,30歲以下的年輕勞動人口在整體中的佔比衹有14.5%,導致核心勞動力年齡向後推移至35至49歲。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影響,造成香港的總體勞動人口參與率走低,結合圖8、9可知,不管是橫向與其他主要國家或地區對比,或是縱向與過去5年對比,該項指標的表現皆相對遜色且持續下行。
再者,圖8、9還反映了香港勞動力結構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不高且有下滑趨勢。有輿論表示,很多基層家庭女性都希望能通過就業來改善家庭環境,但無奈香港社區目前並沒有提供足夠、可負擔的育兒服務,因此他們只能為了照顧家庭放棄外出就業。如果特區政府能進一步完善對於基層家庭的支援,將能大大釋出這股未被充分利用的勞動力。
另據圖10可知,儘管近五年來香港總體的失業率不算高,但20代年輕人的失業率卻持續高於總體水平,在2020年疫情期間更曾觸及接近10%的高位,當中最嚴重的是較低學歷和從事服務性行業的青年群體。有市民認為,政府應加大對青年就業服務的支持與投入,包括提高持續進修基金的資助金額,令青年透過修讀課程掌握專業知識、提升職場競爭力等。部分觀點更指出,青年與女性勞動力群體的充分就業,不僅是長遠而言改善人手問題的路徑之一,對於促進社會階層的加快流動也有所裨益。
中評智庫認為,在疫後經濟復甦的關鍵過渡期,香港各行各業的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手荒”現象,而且本地勞動力市場的自我調節難以應付當前對於人手的迫切需求,輸入外勞成為短期內舒緩人手緊缺的必要解方。不過,輸入外勞不應成為處理人手問題的依賴路徑,長遠而言,特區政府應針對勞動力不足的根本問題對症下藥,包括通過政策誘因鼓勵僱主改善員工的就業條件,增加對女性及青年群體的就業支援服務,以及完善社區的育兒配套設施、鼓勵生育等。衹有對準人手不足的深層原因刮骨療傷,才能切實改善香港勞動力市場的整體環境,也能釋除本地市民擔心輸入外勞會損害勞工權益的疑慮。
(記者:何誠;分析師:陳日嘉;工程師:連港東;研究員:林東陽)
圖7 香港的勞動人口及勞動人口參與率按年齡組別劃分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3 香港各主要擬輸入外勞行業的職位空缺數及社交媒體對向該行業輸入外勞議題的關注度與質疑度對比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6 2018至2022年部分人手短缺行業的工資中位數增長率對比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4 2018至2022年香港總體失業率與職位空缺數的變化對比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8 香港與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的總體勞動人口參與率及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對比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2 2022年底至今香港社交媒體涉輸入外勞議題的輿情聲量與關注度變化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9 自2018年以來香港的總體勞動人口參與率及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變化對比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10 自2018年以來香港總體失業率與20代青年失業率的變化對比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