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會百態

中評鏡頭:忠貞新村故事館 訴戰爭殘酷

2023-11-13 00:16:46
被遺棄的小女孩蹲在大石上哭泣的藝術品,表達出戰爭的殘酷。(中評社 鄭羿菲攝)
忠貞新村文化園區內的異域故事館訴求戰爭殘酷,祈願和平。(中評社 鄭羿菲攝)
  中評社台北11月13日電(記者 鄭羿菲)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後,緬泰寮邊境金三角仍滯留一支部隊,直至1953年部分軍眷撤退來台灣桃園龍岡忠貞定居,如今“異域故事館”展覽數十年前在金三角的戰亂生活,除訴求民眾不要遺忘戰亂歷史外,也展示戰爭殘酷的一面,鼓勵民眾思索和平的重要。

  “異域故事館”中“靜”展區陳設一件金屬雕塑,雕塑形象是女孩蹲在大石上哭泣,當時在戰亂中,與小男孩相比,小女孩較不具生產力,因此常在逃亡過程中被拋棄。父母對小女孩說“在這裡等我,馬上就回來接妳”,小女孩就在大石上蹲著等候,但從此不見父母身影,藝術作品間接表達出戰爭的殘酷。

  忠貞新村位於桃園市中壢區與平鎮區交界處的龍岡地區,是1945年間為安置第一批撤退來台的金三角部隊所興建的眷村之一。在官方推動“國軍”老舊眷村改建計劃,於2005年初拆除,現多已改建為住商大樓,原址的舊基督教堂及聖德幼稚園已整建成為“忠貞新村文化園區”,園區占地約1000坪,園區內包含異域故事館、孤軍紀念廣場、文化教室與餐飲、文創商店,忠貞成為台灣唯一融合滇、緬、泰特色的文化聚落。

  “異域故事館”於2022年3月開館,是由桃園市財團法人金三角文化基金會成立。故事館以“異域孤軍”為主題,共分亂、靜、迷、回、容等5大常設展區,藉由場景塑造及文物展示,讓民眾走入當年在泰緬邊境的戰亂生活,並帶出戰爭反思與和平的祈願。

  第一展區“亂”,除了牆上有款式各異的槍枝,粗糙水泥地面也鑲嵌許多彈殼,營造當年金三角森林游擊戰的動盪場景,作戰中使用的電報機、間諜相機,都呈現濃厚的戰場氛圍。

  第二展區“靜”,轉而留白讓敘事沉澱,並陳設孤獨的小女孩蹲在大石上哭泣的藝術品道出戰爭的殘酷。

  第三展區“迷”透過文物展示及數位互動裝置,描繪當地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並以批判性角度述說當年罌粟花在金三角成為該部隊的經濟命脈,及對毒品的反思。

  第四展區“回”透過時光隧道,將文字輔以老照片敘述1953年撤退來台的過程,也反映身處異域、流離失所30年的軍人與眷屬,受戰爭影響的認同斷裂困境。

  第五展區“容”,述說台灣作為撤退來台的容身之處,也代表融合,多為雲南人的部隊軍人及其滇緬邊境少數民族眷屬所帶來的美食與舞蹈文化,已成為台灣社會多元文化的一環。
週末不少民眾參觀異域故事館。(中評社 鄭羿菲攝)
當年滯留在金三角的部隊領袖撤退來台後,曾與蔣介石會面。(中評社 鄭羿菲攝)
蔣經國當年曾秘密訪問泰北,慰問該滯留於金三角的部隊。(中評社 鄭羿菲攝)
異域故事館展區粗糙水泥地面也鑲嵌許多彈殼,營造當年動盪的場景。(中評社 鄭羿菲攝)
異域故事館展出當年展出當年使用的款式各異的裝備。(中評社 鄭羿菲攝)
當年蔣介石的總統府用箋。(中評社 鄭羿菲攝)
戰亂時軍官身上穿著用來交易的黃金背心。(中評社 鄭羿菲攝)
1953年開始,滯留於金三角的部隊陸續撤退來台。(中評社 鄭羿菲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