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會百態

中評鏡頭:在北京趕集 體驗生活煙火氣

2024-02-10 00:08:39
一進入西大集,人群熙熙攘攘,手裡都拎著不少年貨。(中評社 蔣婷攝)
小吃攤上擺滿了玲琅滿目的糕點。(中評社 蔣婷攝)
  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實習記者 蔣婷)趕集是一種民間的風俗,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偏遠地區,買賣貨物有一定地點、日期,到時商販、居民都趕往交易,稱為“趕集”。趕集作為一種貿易組織形式,原本是為了方便農村各類物品交換而存在的,而對於城市年輕人來說,農村大集意味著新奇有趣的體驗、樸實無華的人情味和濃濃煙火氣。不僅僅是對“年味”的一種追求,更是對“家鄉”和“童年”等的流連。

  記者日前來到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沙河大橋西側的昌平沙河大集,切實地感受到生活“煙火氣”。昌平沙河大集的開集時間是每周三、周六、周日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

  目前北京正在開展的大集非常多,基本每個區都有一到兩個大集可供附近居民前往。比如朝陽區有朝陽立水橋大集,位於朝陽立水橋,每天早上五點到下午四點左右結束;通州區有通州台湖大集,位於通州區通州星湖工業區東,農曆逢二、五、七、十開集,早上五點到到下午三點左右結束;延慶區有延慶永寧大集,位於延慶區拱辰街12號,一般是早上起點到下午七點結束;房山區有房山大韓繼大集,位於房山房易路與大韓路交叉口,開集時間是周六日;大興區有大興大狼垡大集,位於大興區魏善莊大狼垡,開集時間是每周一三六的下午;順義區有順義高麗營大集,位於順義高白路瑞福賓館東北側約60米,開集時間在每周六上午。

  趕集活動不僅僅有買賣商品,還常常伴隨著各種民間娛樂活動,成為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除了村里人以外,越來越多人為了尋找這種“煙火氣”專門到京郊去趕大集。一方面,趕大集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以及一種傳統的回歸。近年來隨著社會迅速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人人都被裹挾在鋼筋水泥的社會中匆忙生活。在平日里拼搏努力推進社會發展、經歷了一年的忙碌和疲憊後,人們希望能有一個地方還有“從前車馬慢”那樣的生活,期待能有一個地方擁有淳朴單純的生活方式和熱熱鬧鬧的人情味、能讓人盡情享受簡單快樂。

  另一方面,趕大集也是源於大集獨特的“煙火氣”和熱熱鬧鬧的過年氛圍。北京大集有吃、有喝、有玩,宣傳方式則是攤主大姐大哥的吆喝。全家老小整整齊齊趕大集,買一些過年要用的年貨,一年以來的辛苦疲憊在此過程中也消解了不少。一路走下來,記者看到大集有香噴噴的水煎包、玲琅滿目的中式糕點、各式各樣的新鮮水果,還有新年對聯、福字、大紅燈籠等等;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賣聲,熱熱鬧鬧的新年音樂,以及有時乒乓作響的老式爆米花,構成了這幅豐富多彩的市井畫卷。

  記者跟隨著人群,置身其中,在購買小吃點心的過程中,也和攤主大哥大姐攀談詢問,大集上的農產品都是大哥大姐自己家種的,所以更新鮮、更健康;也因為是自家種的,所以價格也相較超市也略微便宜些。適逢春節,攤主們也是希望趁著客流大,多掙點錢好好過年。在有的攤位前,記者還看到放寒假的小朋友正賣力地幫父母稱東西、賣東西。集市里的攤主都非常熱情,每當有人問他們東西怎麼賣,他們都先笑著把東西拿給你嘗一嘗,然後再給你說一個誠心價,往往都比較便宜。在集市裡面買東西能切實地感覺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的魅力,能感覺到與超市包裝好的蔬菜水果完全不一樣的別樣生命力。受到大集這種接地氣氛圍的感染,人們總是能夠心情愉悅也心滿意足地離開,並期待著下次再來。

  所以去趕集吧,去體驗體驗生活“煙火氣”。
人們正排隊買魷魚串。(中評社 蔣婷攝)
大紅燈籠、福字、窗花、對聯應有盡有(中評社 蔣婷攝)
五顔六色的鮮花(中評社 蔣婷攝)
東大集古玩攤。(中評社 蔣婷攝)
當地奶製品正在做宣傳,裝扮成“小丑”形象的攤主正在用氣球編鮮花(中評社 蔣婷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