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導報

楊渡:兩岸文化交流應多聚焦人文故事

2024-10-25 00:24:26
楊渡(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海涵)台灣知名作家楊渡在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峰會期間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表示,傳統文化要繼續保有生命力,就一定要創新。希望日後能夠建立一些鼓勵兩岸年輕人進行文化創新的平台,也希望日後兩岸的文化交流平台可以更多去講人民的生活或親情,多聚焦人文故事。他認為,民進黨當局沒有任何去中國化的可能,其種種操弄只是徒勞。

  “兩岸需要建立更多文化平台。”楊渡說,文化包含著很多人文故事,蘊含著人情、親情。他舉例,有電視台在做兩岸家書節目,其中就呈現了許多人物和家族的故事,這些家書來往不是1949年後才有的,早在清朝時就已經開始了。通過家書,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兩岸同胞尋親的故事,也能夠探尋到更多兩岸歷史。如果把歷史放得更長遠,存在於兩岸同胞心底的文化會更為深厚、更有底蘊,源遠流長。

  楊渡認為,兩岸之間應該更好、更多地敘述民間的故事,這會更接近於文化本身的味道。希望日後兩岸的文化交流平台可以更多去講人民的生活或親情,多聚焦人文故事。

  楊渡指出,通過人的生命故事,會看到更具體的台灣。普通百姓或許對一些宏大敘事不太有感,我們應該更多從個人的生命史、家族史去探索台灣人內心真正的感受,在相互瞭解和相互體諒去看待歷史。文化是人與人瞭解和體諒的最好媒介,這種媒介使人的心與心之間搭起了橋梁。其中,文學藝術、影視是一個很好的平台,這些表達方式不必去敘述大的歷史或抽象的概念,可以從人的真正故事出發去敘事,這會帶來更真實的感受。

  談及民進黨當局所謂“去中國化”,楊渡表示,“我不覺得民進黨有任何去中國化的可能。”他分析,民進黨所謂的“台灣化”其實是閩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重要一環的閩南文化包括現在台灣的絕大部分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間休閑文化等,民進黨當局無論再如何“去中國化”都難以擺脫。民進黨當局的種種操弄,最終只會將閩南文化更加凸顯出來,所以他們是徒勞的。

  楊渡稱,真正令其憂心的是,民進黨當局在政治上故意激起仇恨,用政治符號引導人們做價值判斷。他認為,這會引起台灣內部的分裂。這種分裂使台灣內部的人與人之間無法相互理解,也使很多事情被籠罩在政治符號之下。楊渡舉例說,一些台灣電影或藝術作品要來大陸創作或呈現,往往會被島內一些勢力蓋上政治符號。而事實上,站在藝術自由、言論自由的場域來看,藝術家選擇去哪裡工作是其自由和人權,但是過多的政治符號會限制藝術家對藝術的想象。

  楊渡表示,網絡時代短視頻流行,很多人的認識都是斷裂的,在思維方式上也很難建立起全面性思考,這是普遍現象。如果民進黨在課綱裡也如此做,切斷歷史的連續性,更會使得年輕一代在教育過程中難以形成完整的世界觀,“甚至於我都覺得這樣的世界觀使台灣的許多實際政策產生了偏差。”

  台灣年輕人的認知是否會因為修改過的課綱受到很大影響?楊渡認為,倒也不一定。在民進黨長久執政後,不少台灣年輕人會覺得他們是新的黨國體制,會感受到權力的傲慢,會產生新的批判,或許會做出其他選擇。我們不用去給年輕人定型,擔心這樣的課綱教育一定會培養出怎樣的人,因為教育和人的成長並非一個單一簡單的模式。如今,網絡使得兩岸年輕世代在消費、影視、娛樂等方面有很多共性,大家可以在網絡上玩在一起,也可以增進瞭解。

  近年來,漢服等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在兩岸年輕人當中很是風靡,兩岸青年應該如何攜手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楊渡就此告訴中評社記者,在文化傳承上,關鍵是要創新。漢服很有趣,很久以前方文山就在提倡漢服,並且很努力地興辦了漢服節。漢服只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年輕人應該著力於創新,用創新使中華傳統文化展現新面貌,黑神話悟空就是一個文化創新的典型。

  “傳統文化要繼續保有生命力,就一定要創新、有新的創作。”楊渡說,希望能夠建立一些鼓勵兩岸年輕人進行文化創新的平台,讓兩岸年輕文藝創作者共同參與。他提到,可以鼓勵年輕人用短視頻的方式去敘述他們家族的故事。“我在台灣教書的時候,曾提倡學生去寫自己的家族歷史。通過寫家族歷史,學生會主動尋根,會去詢問父母家族是如何變遷的,這會使他們的生命故事有根底,使他們會對自己的家族、社會有更深厚的感情。”

  被問及追溯家族史會對學生的祖國觀、家國觀有何影響?楊渡告訴中評社記者,有學生在追溯家族史的過程中,見到了家裡不輕易拿出來的傳家寶——其曾祖父從大陸來台灣時帶的一個鐵皮箱子。這個學生坦言從來沒有想到家裡還有這樣的故事,但通過追溯家族史,家族故事一下子變得源遠流長。

  楊渡表示,通過不同學生寫的家族史報告,我們能看到社會變遷史。個人生命史、家族史的背後映射著整個大歷史的轉變,追溯家族史的過程就是一種尋根,到最後或許會尋到中華文化的根源,這是很自然的情感所至,並不刻意。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