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現場(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11月30日電(實習記者 李婷萱)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博士候選人羅鼎鈞日前在第十屆中華文化論壇上發表觀點稱,兩岸命運共同體概念的提出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與實踐路徑。
羅鼎鈞表示,兩岸攜手共建命運共同體已成為歷史發展趨勢。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提升兩岸經濟融合水平,有助於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兩岸應在“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秉持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理念,推動兩岸經濟關係向縱深發展,不斷拓展兩岸經濟合作新空間,積極探索兩岸共同市場構建,為兩岸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強大經濟支撐。
羅鼎鈞以福建兩岸融合示範區為例,指出福建作為連接兩岸的地理紐帶,在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和示範意義,福建自貿區的創新實踐為兩岸融合發展貢獻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第一,政策法規與機制構建。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政策實踐表明,立足制度型開放,破除阻礙要素流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以制度創新強化和夯實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基礎,是實現兩岸共同發展的重要舉措。未來,應在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經驗基礎上,在台資集聚區、產業合作區等重點區域,大力推廣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建立健全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法規和管理服務體系,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為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文化交流與認同強化。通過歷史文化挖掘、渠道平台構建、教育交流深化,積極推進兩岸文化認同與民心相通。可以成立兩岸民間文化交流基金會,為兩岸文化機構和個人開展交流合作提供資金支持。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如互聯網、大數據等,建設海峽兩岸文化信息共享平台,為兩岸文化交流搭建網上空間,在互動交流中增強情感認同,最終實現價值觀的趨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強民意基礎。
第三,經濟交流與產業合作。在兩岸經濟融合的進程中,加強經濟交流與產業合作是重要手段。為進一步深化兩岸產業融合,應著力打造產業合作平台,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重點領域先行先試。一是加強兩岸產業園區、台商投資區、創新創業基地等平台建設,為兩岸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搭建橋梁;二是持續深化金融、貿易、通關等領域的制度創新,提高兩岸經貿便利化水平;三是積極開展兩岸產業標準、認證、檢測等銜接,推動建立共同市場。
羅鼎鈞表示,當前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已取得積極進展,但仍需在多方面深化改革創新。在政策法規方面,應進一步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創新特殊政策,最大限 度釋放示範區發展活力。在文化交流方面,應創新方式方法,拓展參與主體,增進兩岸民眾對彼此的瞭解與認同。鼓勵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教、旅遊、青年等交流活動,創建兩岸共同的傳媒平台,講好兩岸融合發展故事。在經濟合作方面,應發揮比較優勢,推進產業錯位發展、鏈條延伸,實現互利共贏。聚焦高端製造、現代服務等領域,打造兩岸產業合作新高地。支持兩岸企業協同創新,共建標準體系,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健全惠台利民政策,為台商台企在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提供同等待遇。
本屆中華文化論壇由北京大學主辦,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合辦,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研究室、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大學兩岸文化研究基地承辦,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國際政治研究專業委員會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