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龐川(中評社 盧哲攝)
中評社香港12月10日電(記者 盧哲)以“澳門回歸25周年:回顧與展望”為主題的思想者論壇近期在澳門舉行。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龐川在發言中表示,高等教育發展是澳門回歸25年最突出成就之一。自1999年回歸祖國以來,澳門的高等教育領域展現出顯著的增長與進步,這一發展成為了推動澳門社會與經濟多元化的重要引擎。
龐川表示,從澳門回歸到現在,這25年對澳門的城市形象的改變來說,可以說高等教育的發展是回歸以來澳門的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一張閃亮的名片。審視過去25年的發展歷程,澳門的高等教育領域經歷了從迅速擴張到逐步穩定,進而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過程,成功構建了一套全面且成熟的高等教育體系。澳門高等教育的品質和規模顯著提升,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龐川介紹,1999年的時候,澳門的在校生大概是7000多人,教職員工800多人。7000多的學生當中其實有很多的是遠程的兼職的學生,真正的全日制的在校大學生,特區政府沒有公佈資料,估計大概也就最多一半左右。而到現在規模上已經產生巨大變化,2023年澳門高等教育的註冊人數已攀升至55611人,其中碩士學位約占總學生數的34.92%,博士學位占總學生數的約9.2%。今年已經有了超過6萬的本科、碩士、博士。品質上,澳門的大學世界排名在進步,學生品質越來越好。學生的錄取分數越來越高,學生不斷取得成績,被名校錄取為研究生的也越來越多。
龐川談到高等教育發展對於整個城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影響。他認為,教育水平的提高使澳門的城市形象得到巨大的提升。學生是不可忽略的消費力量。而未來隨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的發展,隨著特區政府對師生比改善的進一步要求,未來會給澳門創造更多的優質就業機會。他說,未來的希望是,澳門會被認為是一個高等教育高度發達的大學城。
龐川表示,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是澳門教育發展的優勢。他說,根植澳門的意思是要有澳門特色。澳門的大學教育具有澳門獨特的文化特色,獨特的專業設置等等的特徵。背靠祖國,是最大的一個成功因素。澳門充分享受了“一國兩制”帶來的紅利。回歸以來,國家大力支持澳門高等院校的科研事業,通過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科研合作平台的方式推動澳門高校科研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是關鍵的高層次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的實施平台,同時也是傑出科技人才彙集及培育的核心基地。憑藉尖端的科研設施與高水準的學界互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了驅動科技革新的強力引擎。
龐川表示,澳門在歷史上就是中西文化薈萃、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地方,未來如何把澳門的高等教育進一步國際化,如何比內地的高校在國際化這方面走得更前面,做得更好,是值得關注的。龐川認為,在這個過程當,澳門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其中最大困難一是人才,二是資源。澳門應該思考如何在與香港的競爭中吸引更多的人才、在教育投入方面提升更大的空間。相信特區政府增加對教育的投入,會有力地推動高校的科研和人才方面的發展,對此非常期待。
本次論壇由中評智庫基金會、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主辦,邀請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龐川,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長林廣志,澳門學者同盟會長、前澳大法學院憲法與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駱偉建,澳門大學憲法與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蔣朝陽,澳門理工大學《世界博彩與旅遊研究》主編、亞太博彩研究學會會長曾忠祿,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理事長李自鬆與會。論壇由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和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暨中國評論通訊社副社長王平主持,與會專家學者共同圍繞澳門回歸25週年在經濟、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發展成就與未來展望等議題展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