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陸新聞

涓滴成流 天工開物:天開高教科創園成長記

2024-05-24 17:39:38
這是天開園綜合服務中心一角。(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5月24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大學道旁、津河之畔,8座高樓環抱一片廣場,白天三五成群的年輕人往來穿梭,停車位“一位難求”,夜晚燈光璀璨,科技感滿滿,成為天津中心城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就在一年多前,這片熱鬧的區域還是閑置已久的爛尾樓。2023年5月的一個夜晚,隨著樓外紅藍色“天”“開”標誌和金色的樓頂燈光亮起,一個嶄新的科創園區——天開高教科創園(以下簡稱“天開園”)橫空出世。由“一核”“兩翼”“多點”構成的多個功能片區,共同探索實現科技創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務資源集聚區三大核心定位。

  又到5月,天開園拿出了最新的成績單——18日,天津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天津市科技局局長、天開園管委會主任朱玉兵介紹,目前天開園新增註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企業1700餘家,園區擁有各類基金規模達到63億元,多個企業已經實現產業化發展。

  隨著一個個創新成果從天開園走出實驗室、走進生產線,一幅大學與城市相互滋養、雙向奔赴的新圖景正在津沽大地徐徐展開。

  “天開”速度:每5小時誕生1家科創企業

  根據公布的最新數據,從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的天開園累計註冊企業1745家,企業累計獲得投資2.35億元、貸款1.2億元。按此計算,天開園平均每5小時就誕生1家科創企業、平均每天獲得融資近100萬元。

  “天開”速度是怎樣煉成的?

  天津科教資源豐富,聚集了國家級院所和國內高水平研發機構超過170家,普通高等院校56所,在校師生70多萬人。為了將科教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科技創新動力,天津高標準建設的天開園於2023年5月18日正式開園。

  天開園,從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各取“天”“開”一字,同時寓指“天工開物”。在空間和功能布局上,園區構建了以研發孵化為主的“一核”和以產業化為主的“兩翼”“多點”,輻射全市。

  為幫助高校師生創業團隊快速完成身份轉化,天開園首先提供了便捷的政務服務。如天津永續新材料有限公司從提交預審到獲得發明專利授權僅用了不到2個月,走完了通常需要1至2年的審查周期;天津常興儲能科技有限公司註冊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拿到了營業執照和公章。

  位於天開園核心區的天開廣場5號樓604辦公室,是天津大學博士馮少武的首次創業基地。屋內擺放的“血管支架脈動疲勞試驗系統”引人注目。

  “過去,血管支架的檢測難免遇到測不快、測不准、測不全的難題,而這套設備不僅大幅縮短了檢測時間,還在精度和路徑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馮少武說,憑借技術優勢,他的研究得到認可,成為首批入駐天開園的項目之一。

  註冊公司、擔任總經理,身份在博士生與企業家之間來回切換,馮少武樂此不疲:“去年公司已實現盈利,今年預計訂單超千萬元。”

  共價有機框架材料(COFs)全球首次噸級量產,全球最小微流控檢測儀“誕生”,首例介入式腦機接口試驗成功……天開園目前已與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工業大學等17家高校校友會簽署合作協議,暢通高校與園區的“握手”通道,推動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到天開園轉化。其中,全國重點實驗室、海河實驗室等實驗室的69項科技成果已落戶天開園,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定位逐漸清晰。

  與此同時,在天開園“兩翼”拓展區,一批科創成果加速落地轉化。首批入駐天開園的常興儲能公司,於2023年11月從核心區來到拓展區“西翼”。公司負責人、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副研究員嚴振華說:“我們的一項新能源電池成果在尋求落地時,與天開西青園一拍即合。目前,設備安裝調試已基本完畢,將於近期開始中試。”

  在天開園的孵化之下,常興儲能、永續新材料、天潤瀚陽等多個企業已在天津多地開啟產業化進程。

  “天開”服務:機制創新破題成果轉化“死亡之穀”

  世界範圍內,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過程常被稱作“死亡之穀”。數據顯示,我國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不足4%。

  天津醫科大學教授王銀鬆團隊在能量醫學領域有諸多研究成果與專利,但她直言:“自己搞研究可以,開公司就是‘小白’,一直不敢邁出這一步。”

  “幫助高校科技成果和創業項目突破‘死亡之穀’,是天開園成立的初衷和各項工作舉措的落腳點。”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長、天開園管委會副主任方偉說。

  “天開”服務如何破題“死亡之穀”?

  概念驗證是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最初一公里”。格桑創服(天津)概念驗證管理有限公司是天開園引入的專注高校科研轉化的概念驗證中心。公司董事長徐新元說:“我們所做的是補齊專家學者科研能力以外的短板,幫助企業度過小試中試階段,實現‘從1到10’。”

  永續新材料公司是第一批受益者之一。該公司總經理劉朝輝說,格桑創服公司對他們進行了技術路線和商業路線驗證,技術估值1.5億元,並量身定做了一套產業化方案。

  資金保障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所在。從事鎳基焊材研發的天潤瀚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已從基金、租賃、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了900多萬元融資。“天開園的融資機構對於科創企業的風控相對更寬容,不要求有固定資產或現金流,主要依靠對技術的評估,我們很受益。”該公司負責人何建軍說。

  天開發展集團副總經理王楊表示,通過引入各類創業服務企業,天開園著力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企業孵化服務。一年來,天開園的科技金融和科技服務機構達225家,北洋海棠基金、新開湖基金、政府天使投資者等一批股權投資機構為初創企業解決了“錢袋子”問題。

  示蹤試劑、手持光源,一方小鐵盒里裝得滿滿當當。如今,自稱“小白”的王銀鬆團隊已將幻燈片上的概念,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產品。僅用半年多的時間,團隊就完成了從公司註冊到試生產的過程,還獲得了300萬元的天使輪投資。

  應用場景關係著創業企業產品能否落地。今年4月,成立不到一年的佰鳥縱橫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剛剛獲得了9000萬元的訂單,這家專注於折叠技術的公司負責人趙寧告訴記者,天開園向多個重點國企進行了產品推介,企業已與包括天津旅遊集團在內的多個大型國企達成合作意向。

  “團隊研發出納米纖維素技術已經有5年了,之前沒人關注,我們也不知道哪個場景需要。”劉朝輝感嘆道,有了天開園的幫助,公司成功與天津食品集團的食品保鮮、渤海化工集團的尼龍氣體阻隔等場景建立合作。

  2023年10月,天開發展集團聯合天津市12條產業鏈重點企業發起成立天開應用場景聯盟,天津食品集團、天津旅遊集團、渤海化工等天津市屬國企紛紛加入。

  “政府和國企的應用場景開放共享,讓技術和市場在天開園‘找到彼此’。”天津大學合作辦主任王寒說。

  “天開”作為: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聚力

  天津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雙等多位專家表示,中國科創園區的發展經歷了依托外貿加工的“技工貿”紅利期、科技地產紅利期、互聯網紅利期,如今已回歸到“硬科技”的比拼。

  作為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天津當下正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煥新,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而這也對高標準建設天開園提出了更高要求。

  “天開”作為何以賦能新質生產力?

  事實上,從爛尾建築到科創園區,天開園本身就是盤活存量資產的典型案例。“盤活存量不僅在於有形資產層面。”方偉說,天開園更注重盤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存量成果。例如,在園區對接下,南開大學微電子工程系教授岳釗,成功“喚醒”了沉睡9年的專利“潮汐車位鎖”。

  被“喚醒”的還有廣大高校教師的創業熱情。“之前對於‘下海’確實有一些顧慮,因為這不是教師的主業。但有了天開園,推動高校成果轉化‘師出有名’,我們也有了底氣。”天津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胡浩豐說。

  2023年發布的天開園支持政策“1.0版本”已在職務科技成果收益分享、優化橫向科研項目職稱評審等多個方面作出了優化,旨在掃除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制度障礙。今年5月18日最新發布的“2.0版本”中,又將成果轉化等政策支持範圍由高校延伸到科研院所,推動更多優質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在天開園落地的橫向項目,可以在職稱評定中予以認可,這是一大突破。”在天津南開大學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郭偉看來,這一制度創新,可以有效調動高校師生、各地校友的創業熱情。

  “天開園成立近一年來,入駐企業呈現明顯梯次,首批主要是天大、南開的師生和校友企業,第二批主要是天津市其他高校的師生和校友企業,第三批則是來自北京等外地的,匯聚的科創資源越來越豐富。”方偉說。

  數據顯示,在天開園新增註冊企業中,北京來源企業128家、河北來源企業78家,合計占比達12%,已成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天津中心重要載體的天開園,正成為京津冀三地創業者投資興業的新沃土。

  近期,天潤瀚陽公司已在寧河區落地建廠,即將投產。“北京研發、天津轉化,天開園幫忙完成測試,對接產業化廠房,一切順利。”何建軍說,自己是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和天津先進製造研發優勢相結合的實踐者和受益者。

  隨著一批優質創業企業的成長壯大,天開園已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生物醫藥、腦機工程等領域形成了創新集聚優勢,為天津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活力。2024年,天開園將力爭培育具有上市潛力的企業20家。

  “未來,天開園將加強與中關村等國內先進園區的交流合作,常態化對接北京創新資源,並與北大、清華等高校深化合作,打造創業者的‘樂土’。”朱玉兵說。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