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陸新聞

中評鏡頭:兩岸媒體人訪司馬遷祠

2024-10-15 00:59:23
司馬遷祠(中評社 盧哲攝)
司馬遷祠(中評社 盧哲攝)
  中評社韓城10月15日電(記者 盧哲)正在陝西參加“多彩三秦 美麗陝西”兩岸媒體采風活動的兩岸媒體人14日來到位於韓城市的司馬遷祠。韓城文化學者賈雪芹為參觀團講解。賈雪芹還寄語台灣朋友,作為炎黃子孫,大家都去讀讀史記,瞭解自己來源於何處、祖先都走過了什麼樣的路,“這樣你也會知道你的未來在哪裡,你應該做一些什麼樣的事”。

  司馬遷祠,俗稱司馬廟,是為紀念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而建的祠墓。司馬遷,字子長,是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司馬遷祠坐落在他的故鄉——韓城市南10公里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於西晉永嘉4年。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司馬遷祠墓建築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其巔,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可謂山環水抱,氣象萬千。

  兩岸媒體人參觀團隨司馬古道沿坡而上。司馬古道原名韓奕坡,因司馬遷祠建於其北側,又稱司馬坡。據傳其最早修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為晉(魏)國的河西要道,秦王朝建立以後,為韓城及其周邊地區通往長安的必經之路。現存石條為北宋時鋪設,原長1500米,現僅存300餘米,歷經800餘年的雨水衝刷、風化及人走車碾,昔日平整的石條已凹凸不平,遠看像一個個石枕頭大大小小地鋪成一條路。學者賈雪芹在為參觀團講解時說,石條上清晰而眾多的車轍是這裡曾經繁華的歷史鑒證。至今,在韓城仍流傳著一句話,意思是韓城這個地方考取功名、為官之人較多:“下了司馬坡,秀才比驢多”,是人才輩出的好地方。

  拾級而上,參觀團來到司馬遷墓,韓城古八景“太史高墳”。據碑石記載,自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漢陽太守殷濟為司馬遷修墓建祠始,宋、金、元、明、清歷代曾多次對其進行保護修葺。現存墓冢為磚砌蒙古包形狀,相傳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修建,體現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傳統。墓家高約3.08米,周長18米,墓頂有一古柏,枝分為五,人稱“五子登科柏”。墓冢周圍嵌以八卦及花卉磚雕圖案,其“八卦”象徵了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終極探索,因而司馬遷墓也稱“八卦墓”。

  據介紹,韓城是司馬遷的故鄉,歷史上一直都有祭祀司馬遷的傳統,但對司馬遷的祭祀,晉以前已不可考。而規模宏大、比較正式的祭祀是從2005年開始延續到現在。

  韓城文化學者賈雪芹為參觀團生動詳細講解了司馬遷及韓城的歷史故事,兩岸媒體人紛紛“點讚好評”。在得知參觀團中有不少台灣青年,賈雪芹還表示藉參觀團寄語,歡迎台灣朋友來韓城瞭解更多歷史。她說:“只要你有姓氏,你就是炎黃子孫,所以我勸大家都去讀讀史記,因為讀了史記就知道你來源於何處,你的祖先都走過了什麼樣的路,這樣你也會知道你的未來在哪裡,你應該做一些什麼樣的事。歡迎大家到韓城來,因為這裡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漢太史司馬遷的家鄉,在這裡可以拜司馬遷,可以共同來學史記。”
司馬遷塑像(中評社 盧哲攝)
司馬遷祠(中評社 盧哲攝)
司馬古道(中評社 盧哲攝)
司馬遷祠內的史記大講壇(中評社 盧哲攝)
司馬遷祠(中評社 盧哲攝)
通往司馬遷祠墓的道路陡峭(中評社 盧哲攝)
司馬遷祠墓建築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其巔,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中評社 盧哲攝)
司馬遷祠(中評社 盧哲攝)
司馬遷祠墓(中評社 盧哲攝)
司馬遷墓,韓城古八景“太史高墳”(中評社 盧哲攝)
司馬遷墓,韓城古八景“太史高墳”(中評社 盧哲攝)
韓城文化學者賈雪芹為參觀團講解(中評社 盧哲攝)
司馬遷祠(中評社 盧哲攝)
台灣青年與賈雪芹合影,表示自己希望能多瞭解相關歷史(中評社 盧哲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