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華人網絡

愛舞獅的秘魯青年 文體交流折射中拉友誼

2024-11-13 13:26:27
麥旺濤(前)指導秘魯青年舞獅,左一為阿爾弗雷多。受訪者供圖
  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電/據人民網報導,“咚咚鏘!”隨著鼓樂,一頭紅色醒獅邁著輕盈的步伐跳上板櫈,好奇地四處張望。發現生菜,它開心得忽閃眼睛、搖頭晃腦……“板櫈獅”套路表演結束,秘魯青年阿爾弗雷多從獅身下探出腦袋,大汗淋漓,卻滿臉笑容。

  在中國駐秘魯大使館和廣東僑聯的協助下,10月下旬,阿爾弗雷多等4名秘魯中華通惠總局醒獅團的青年,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研習舞獅技藝,感受中國萬千氣象。

  “我很小就開始練武術、學舞獅”

  “表演者得把自己的頭藏在獅頭里,如何不‘露餡’又能看清路?秘訣就是讓視線與獅子下巴持平……”10月25日,在廣州體育學院,該校龍獅代表隊教練、武術學院副教授陳曉丹細致講解舞獅技巧。一旁,該校教師蘇翹斌同步翻譯,秘魯學員聽得津津有味。

  右手抓杆撐起獅頭,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握杆、其餘三指控制獅嘴開合,阿爾弗雷多很快找到了感覺,“把視線往下調整一點,效果好多了,解決了我以前困惑的問題。”

  秘魯中華通惠總局醒獅團是秘魯規模最大的醒獅團,目前有200多名成員,包括秘魯民眾和當地華裔,年齡跨度從9歲到55歲。每逢秘魯公共慶典、國際文化節等活動,總能看到醒獅團的活躍身影。秘魯是華人最早到達和聚居人數最多的拉美國家之一,當地民眾和華僑華人十分喜愛以舞龍舞獅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秘中友好深入人心。

  此次中國之行,阿爾弗雷多期待了很久。他的曾祖父是中國人,遠渡重洋到了秘魯,也把“鄉愁”帶到秘魯。“中華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我,我很小就開始練武術、學舞獅。”終於回到曾祖父常常念叨的故土,他有種莫名的熟悉感,研學也分外努力。

  “他們體力佳、功底好,但動作的力度、角度稍欠火候。”陳曉丹點評。廣州市僑聯為此次研習牽線搭橋,一招一式,一舉一動,陳曉丹耐心地幫助秘魯學員細摳動作。

  “我和搭檔在嘗試‘站肩’時,常常站不起來。這是什麼原因呢?”阿爾弗雷多有一肚子問題要問。

  “站肩”,需要“獅頭”扮演者跳到“獅尾”扮演者肩膀上,再站起來做動作。陳曉丹仔細觀察,發現了學員問題所在。“作為‘獅尾’,你要頭往後、手向前扶住她的雙腳,穩穩卡住她的雙腿。”陳曉丹一邊講解一邊糾正阿爾弗雷多的動作。

  “站肩”“三拋獅”“三拜獅”……陳曉丹帶著秘魯青年們解鎖了多個高難度動作。“沒想到我也能做到,回國後我要把新動作教給其他隊員!”阿爾弗雷多十分興奮。

  “感知中國的當下和未來”

  佛山順德,杏壇龍潭龍母廟龍獅協會總教練麥旺濤英語流利,他幽默的講解常常逗得秘魯學員哈哈大笑。

  杏壇龍潭龍母廟龍獅協會成立於2012年,已有80多名會員,多次在大型舞獅比賽中獲獎。因為創意新穎,他們的表演在網絡上走紅,積累了很多粉絲。

  “我們慕名而來!”阿爾弗雷多告訴記者,此前他在社交網站上看過這個協會的表演,令他大開眼界。這次來中國,自然不會錯過學習交流的機會,“我們之前學的是傳統套路,渴望再酷炫一些!”

  麥旺濤介紹,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舞龍舞獅也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增加了舞蹈、雜技等新元素。麥旺濤說:“傳統文化也要與時俱進,表現力增強了,才能更吸引人,醒獅文化才能傳得更廣、更久。”

  阿爾弗雷多感慨,出生於1997年的麥旺濤比秘魯學員們的年齡都要小,在舞獅上思路更大膽,風格更符合年輕人審美。這讓阿爾弗雷多重新思考傳承與創新的關係,“或許回到秘魯後,我也可以在舞獅中加入一些秘魯舞蹈元素。”

  研習之餘,阿爾弗雷多喜歡四處走走看看。打卡佛山祖廟,建築巧奪天工,古香古色,仿佛置身於民間藝術博物館;游覽順德水鄉,碧波蕩漾,石板古道縱橫,感受中國人的詩情畫意。10多天的佛山之旅,阿爾弗雷多收穫頗豐,“我的眼睛忙不過來了,我的頭腦收到很多信息。”他笑著說,“不虛此行!”

  “這4名年輕人都是第一次來中國,這是一次難得的經歷。”帶隊來華的秘魯中華通惠總局理事鄧振棠認為,“他們不僅要瞭解中華文化,更要感知中國的當下和未來。”

  “中國既有現代化的發展,也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很神奇。”阿爾弗雷多說。

  在逛街時,阿爾弗雷多看中了漂亮的手工定制獅頭,4名秘魯青年一人購買了一個。他們期待回國後,為秘魯觀眾獻上耳目一新的醒獅表演。

  “跨越半個地球去追尋一份熱愛”

  在洪亮的鑼鼓聲中,三頭活靈活現的“小獅子”從後台跳出。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辦的中秘文化交流活動現場,中秘舞獅者繞場一周,不時與嘉賓互動,點燃了現場氛圍。

  華人移民秘魯已有170多年歷史。1886年,清政府駐秘魯公使鄭藻如奉旨成立秘魯中華通惠總局。所謂“通惠”即“通商惠工”,意在團結在秘僑胞,維護華人權益。中國僑民世世代代勤奮友好,得到秘魯社會高度認可,秘魯民眾親切地稱中國人為“老鄉”。1988年,通惠總局成立醒獅團,希望以中華傳統文化團結旅居秘魯的華僑華人,也為當地多元文化增添了新色彩。

  如今,舞龍舞獅已融入秘魯社會。每年中國春節,醒獅團都會在唐人街遊行表演,喜慶的鑼鼓振奮人心,龍獅獻瑞帶來歡樂祥和。秘魯民眾走上街頭,手持他們稱為“中國竹子”的轉運竹,簇擁在龍獅周圍,爭相看一看、摸一摸,希望沾上喜氣與幸運——這已成為秘魯一大民俗。在秘魯人的婚禮上,舞獅已成為一種時尚。

  醒獅舞動,民心相通。蔡宇洪出生於秘魯,父親是廣東台山人,母親是秘魯人。1991年,15歲的蔡宇洪加入醒獅團,2004年成為醒獅團教練,曾於2007年受僑社選派赴中國進行舞龍舞獅培訓。“我們跨越半個地球去追尋一份熱愛,留下很多美好回憶。”蔡宇洪說,“毛茸茸、金燦燦的醒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我身邊很多人都很感興趣。”

  “醒獅歷史悠久,蘊含著勇氣、力量和好運。”鄧振棠說,“舞獅既寄托著海外游子的鄉愁,也促進了拉中人民的友誼和團結。”他介紹,如今,在秘魯華人聚居的大城市都成立了醒獅團,越來越多秘魯人喜歡上了“眼睛撲閃”的中華醒獅。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