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騰華先生致開場辭 圖源: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
圖源: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
中評社北京9月11日電/據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報導,8月28日晚,CCCW與馬凱碩的學術對談在香港大學黃麗鬆講堂成功舉辦。
香港特別行政區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CCCW非常駐傑出研究員邱騰華先生先致開場詞,隨後對談部分由CCCW創始主任李成教授主持。邱騰華先生致開場辭談話以“超越輸贏:中美能否和平共處”為題,從中美關係走勢、西方政治得失、亞洲文明復興等部分,延伸至香港與新加坡國際地位的異同。馬凱碩大使結合自身三十多年的資深外交經驗,向觀眾們分享了他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和平應該繼續成為世界主旋律
前些年,馬凱碩陸續出版了Has China Win?與Has the West Lost it?等暢銷書,談及西方國家政治出現的諸多問題,馬凱碩認為,理性本是西方世界的寶貴品質,卻正被拋之腦後。
他以三個例子為證。首先,全球化時代,沒有國家可以在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等問題中獨善其身。然而,西方國家卻無心通過國際合作應對挑戰,一味引導國家間相互指責,加劇互信赤字。其次,西方已落後歷史演進步伐,世界強國力量轉換已成定局,但他們卻拒絕接受,且不願作出調整,違背了發展規律。同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應是各國的首要發展目標,然而美國卻對其大多數人口停滯40多年的生活狀態置之不理,只顧維繫霸權地位,屬於本末倒置。
李成就此提出,在缺乏理性決策的情況下,中美的嚴峻形勢會不會演變成新一輪的衝突甚至戰爭,東亞和東南亞成為下一個“火藥桶”的預言是否會成真?
馬凱碩回應,阻止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已在華盛頓成為一種堅定的共識,因此未來10年裡,中美關係將會不斷惡化,美國不可能停止遏華。
與此同時,馬凱碩強調,美國內部的政治矛盾也在影響領導人決策。拜登政府上台初期也曾希望表現出與特朗普不同的政策取向,並試圖找到一些中美關係平衡點。然而大選在即,因疫情等種種原因擱置的總統訪華始終未能實現,現在更是使其陷入兩難:假如大選前訪華,對華軟弱可能會拖民主黨後腿;假如特朗普贏得大選,那麼拜登在今年11月、12月訪華又將失去實質性。
儘管如此,馬凱碩也指出,沙利文訪華依然釋放了良好信號,證明拜登還在尋找機會和中國領導人建立聯繫。馬凱碩認為國際社會應鼓勵、支持領導人間的會晤,因為它們是促進國與國交往合作的重要機會。
不過馬凱碩並不相信中美之間必定爆發戰爭,他贊同李成的觀點,認為兩個AI和核大國之間的戰爭沒有贏家,兩國也一定會謹慎而行。他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不少西方學者認為亞洲的發展可以以歐洲歷史為鑒,也就是說20世紀的世界戰爭難免在亞洲復現。然而事實是,現在全球範圍內的戰爭依然發生在歐洲的邊緣線上;亞洲反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已維持40餘年的和平穩定,證明了西方學者的錯誤。馬凱碩進而指出,亞洲的和平不是偶然,而是統治者理性決策的結果,這也是西方現在最應該反思的地方。
馬凱碩認為,值此國際形勢嚴峻的時刻,東亞和東南亞等地應該繼續堅持實用主義,以人民利益為發展的根本目標,目光長遠,而非尋求衝突與冷戰。他特別強調,中國尤應保持理性。在維持4%到5%的理想GDP增速情況下,未來十年中國足以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體量”並不一定能帶來相同“音量”,對西方故意發出的雜音保持隱忍和克制,才是中國長期發展的最優解。
屬於亞洲的世紀,創造歷史的回旋
六十年前著名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來到亞洲,當眼前閃過文明之興衰,他落筆寫下這一語句:歷史的變遷,可以使古老的文明成為世界的回旋處。
誠然亞洲的土地上存在著無數璀璨的文明,但是它們內部依然緊密相關。馬凱碩講到,作為信印度教的新加坡人,他在大部分的東南亞國家都可以見到與自己相同信仰的同鄉人和異鄉人;而他的姓氏Mahbubani帶有“深愛”之意,但這並不是印地語,而是來自阿拉伯。文明就在字裡行間交融流轉,成為亞洲血脈的同一抹底色。
殖民歷史無法斬斷這種文明聯繫。在上世紀經歷過三場生靈塗炭的戰爭後,四十年來的持久和平為亞洲崛起和復興帶來了希望。如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亞洲的地區安全與經濟騰飛早已成佳話。
基於以往的研究,李成指出,當前全世界中產人口規模最大的五個國家中有四個都在亞洲,分別是中國、印度、日本和印尼。馬凱碩從發展的角度指出,CIA國家(China中國,India印度,ASEAN東盟)在2000年,衹有1.5億人達到中產生活水平。而2020年,這一數字已變成15億。到2030年,可能達到25至30億。在全球貢獻方面,2010-2020年的十年間,東南亞國家的貢獻率已超過歐洲,哪怕這些國家的GDP衹有歐洲的五分之一。
無論宏觀抑或微觀,亞洲的力量已不容忽視。但亞洲也許準備好了,世界真的準備好了嗎?
馬凱碩以自己的書《亞洲的21世紀》舉例。作為一本開源圖書,其已被來自160餘國家讀者下載超360萬次。這足以證明,不管西方如何否認,世界已在為迎接亞洲世紀作出心理準備。而馬凱碩認為,亞洲國家自身正在發展中不斷學習,學習如何協作,學習如何分享。
當“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和萬隆會議召開陸續迎來七十周年,它們對世界多極化的重要性將愈發凸顯,馬凱碩主張印尼應在明年再度召開萬隆會議,以紀念和發揚“萬隆精神”。
對於香港如何在國際社會中彰顯自身優勢,他認為,香港作為“一國兩制”框架下聯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梁,應不錯失任何機會,尤其在吸引國際人才方面,當西方民粹主義“反移民”浪潮盛行之時,香港應堅持為各國人才打開大門。
圖源: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
圖源: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