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經濟時評

中泰證券李迅雷:製造強國須做大服務業

2024-04-02 11:46:26
  中評社北京4月2日電/據大公報報導,中國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需要由“政府+企業”主導的投資拉動模式,逐步向“政府+企業+居民”的消費拉動模式轉型。做大服務業最終可以讓製造業,以及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邁向更加穩健和可持續的未來。

  世界銀行對全球所有經濟體的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行排名,並進行劃分,定義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四個等級。有人以為高收入國家這條橫槓一成不變,一旦跨越就成為高收入國家,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因為世界銀行一直在把這個橫槓往上移。2021年,世界銀行設定的高收入門檻是人均國民收入為1.2695萬美元,2023年又把標準提高到了1.3845萬美元了,今後還會不斷提高,這就意味著你很難去達到。

  高收入國家的定位是囊括全球人均GDP前25%的人口。現在全球80億人口裡面,25%的比例意味著衹有20億人口可以成為高收入人口,中國人口本身已經14億了。因此,未來十年中國可以成為高收入群體嗎?很難!除非美國成為中等收入國家。

  你再去看看現在已有的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人均收入是多少?雖然高收入國家的門檻衹有1.3845萬美元,但平均收入已經達到5.1萬美元了。中國如果到2035年達到2.5萬美元水平,還是現在人家平均國民收入的一半。

  所以,筆者的建議是不要片面追求GDP,還是要關注高質量增長。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通過提高發展效率,解決結構性問題。

  不應依賴資本投入

  人均GDP的增長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像日本、韓國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跑了,中國到1977年後才開始跑,已經落後那麼多了,所以要拚盡全力去跑,等你拚盡全力之後,發現跑不動了,為什麼呢?人口已經老齡化了。

  中國當前的經濟特徵除了各種優勢之外,劣勢就是未富先老、未富先債。日本雖然現在失去30年,GDP還是全球第三,說明前面的基數高,後面發展慢了也不要緊,但如果前面基數低,為了趕超拚命地追的話,動作要變形的。

  現在GDP增速慢一點,把結構性問題解決了、或緩解了,那麼後面增長就會更好。按照購買力平價來計算,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了,這是因為物價低、勞動力成本低。比如說中國清潔工一小時工資,也就是40塊錢人民幣,美國的話大概一小時相當於200塊錢人民幣,所以算GDP肯定是美國高。

  如果中國能夠不斷提高最低工資水平,那麼,用收入法計算的GDP就會顯著提高,這比投資拉動的模式更能提高增長質量。因為投資拉動模式的核心是降低資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以便供給的產品能夠低成本出售。但勞動力同時也是消費者,如果薪酬低,消費能力不足,則供給大於消費,就會導致產能過剩。

  反過來,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為了賺錢,衹有生產高附加值、有獨特技術優勢的產品才能盈利,那麼,這就迫使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產品質量。看看目前全球的製造業強國,哪個國家的產業工人薪酬不比中國高出幾倍?

  不少人擔心中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下降,會影響到“製造強國”目標的實現,但中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卻從20年的8.6%上升到如今的30%。不過,製造業的就業人口則不斷下降,畢竟自動化程度提高了。過去是機器替代人力,現在是機器替代腦力。

  製造業越發達、越高端,就業人數就越少,所以必須發展服務業。中國服務業佔GDP比重53%左右,但就業人口不足50%,在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年輕人失業問題突出的背景下,發展服務業尤其顯得重要。

  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服務業貢獻了GDP的80%,美國總就業人口中的84%從事服務業,其從業人員的薪酬大約是中國五倍左右。如果中國的服務業的薪資價格與美國的差距縮小一倍,佔GDP的比重提高到65%,估計中國的GDP總量就可以趕上美國了。

  最近大家都在提新質生產力,但是從目前數據來看,今年中國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投資拉動,因為1、2月份的製造業投資增長有9%,製造業投資也有9%,還是很高的。但勞動生產力的提升主要是靠勞動力素質和技術進步,包括全要素生產率,還有資本的投入。近年來經濟增長貢獻越來越多地依靠資本密度,全要素生產率在下降,勞動力素質相對穩定,所以過度依賴資本投入是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

  人口流向出現分化

  為什麼外資不太願意來中國投資,因為投資回報率太低了,這是核心問題。所以最終還要看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貢獻來自於哪裡,不是說想技術進步就能馬上進步的,需要有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包括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理論上來說,對於勞動生產率提升是非常有意義的,但它也不是一蹴而就,就像前三次工業革命,最終到應用層面還是要很長時間的。

  所以現在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從擴大就業和增加居民收入這一角度來推動供需平衡。為什麼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原因在於我們人口老齡化在加速。中國老齡化的加速度比日本更快,跟韓國差不多。有統計顯示,全球人口每晚十年出生,平均預期壽命將增加3歲。按照這個結論推測,1987年出生的人,預期壽命將達到97歲,而1997年出生人預期壽命為100歲。這是好事,大家見證歷史的時間越來越長了,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講,出生人口在減少、預期壽命在提高,老齡化率也越來越高。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消費從疫後恢復轉向持續擴大,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這些大多與服務業有關。所以,只要國家政策支持,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很大。

  人口的流動今後會更加集中於新一線城市,過去五年成都已經成為中國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之前中國人口流入最多的是北上廣深,現在這些地方的人口增速放緩。國內的人口流向其實還是挺有意思的,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多個層面都會產生巨大的分化。

  分化可以體現在GDP創造的區域分布上,如中國GDP未來貢獻最多的地方就在長三角,整個人口流向是從北往南流,這是一個大趨勢。2023年作為人口小省的浙江人口淨流量(剔除自然增長人口後)仍然超過人口大省廣東,這應該是連續第四年了,就是因為浙江服務業的比重高於廣東。

  大城市化的競爭還會持續。中國一直倡導要發展製造業,要成為製造業強國,筆者認為,發展服務業才能夠讓中國成為製造業強國,發展製造業反而會讓製造業很落後。為什麼?因為發展製造業就需要降低成本,然後產品賣不掉、產能過剩,製造業怎麼能起來呢?

  服務業起來了,大家收入增加了,就業增加了。相反,中國近年來製造業的就業人口一直在減少,進入到AI時代的話,就業人口會更少。服務業增加一個點的GDP可以帶來200萬人的就業,製造業增加一個點的GDP只能帶來50萬人的就業,所以中國發展服務業的理論空間很大。中國這幾年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在上升,製造業的比重在下降,所以就認為不能讓服務業再發展,應該要發展製造業?但製造業越發展、供給越多,產能過剩越嚴重,中國結構性問題越扭曲。發展服務業的話可以帶動方方面面的就業,社會大循環才能夠暢通。

  不要覺得人家發展服務業就不是製造業強國了,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強的製造業強國,它的服務業的比重恰恰是最大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日本和德國也是如此,他們的GDP中服務業佔比都在70%以上,就業也是接近於70%。我們對當下中國經濟所面臨的結構性不平衡問題的思考還是不夠的,總想著通過投資來拉動GDP,因為投資是最容易的抓手,但是結果卻並不理想。

  宏觀經濟跟產業研究不一樣,是一個更大的系統。有句話說“按下葫蘆浮起瓢”,系統思考的邏輯鏈太短,就會覺得什麼不行就應該發展什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樣的話最終效果未必會好。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