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經濟時評

不妨拆拆“快遞盲盒”的灰色利益鏈

2024-04-03 13:04:18
3月6日在位於德國波恩的DHL集團總部拍攝的DHL集團標識(圖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4月3日電/據光明網報導,現在不少網購平台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快遞盲盒”,“4元一斤,5斤起拍”,賣家稱,“玩的就是心跳,不接受任何差評”。不少店鋪的銷量都在幾百單以上,多為按件賣、按斤賣,甚至按噸賣,一噸標價6000元到8000元不等。近日央視調查發現,“快遞盲盒”裡的產品要麼是廠商處理的低價尾貨,要麼是快遞公司本該退回的快遞。

  有點期待,有點激動,相信喜歡拆盲盒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這也是近年來各種盲盒產品迅速走紅、風靡一時的原因。“快遞盲盒”也不例外,以當下網購之普及,遞件量之龐大,或許很多人真的認為能夠拆出物超所值的驚喜。

  而媒體調查結果卻給這些心心念念尋寶的人澆了一瓢涼水。既然盲盒內容來自於低價尾貨或退回的快遞,層層“把關”之下,這些物件的價值自然不高,遠低於哪怕是論斤賣的價值,如此,拆的結果也無非是一次次的失望而已。

  不過,“快遞盲盒”能夠走紅,也給人們提供了另外的思考視角。

  其一,消費者果真是頭腦一熱、缺乏消費理性嗎?未必。賣家自是巧舌如簧,而一般消費者網購時未必沒有自己的預期。也即,很可能會有消費者認為自己真的能“撿漏”。記者調查獲悉的兩個來源渠道,在一些消費者看來,或許正是“機會”。他們寧願相信,尾貨未必都是低價低值的,而在退不回的快遞裡“撿漏”的可能性沒准兒更大。

  可見,“快遞盲盒”走紅,也與部分消費者的僥幸心理有關。如何破除僥幸心理,讓更多的人回歸理性,既要從看破賣家的套路入手,也要從養成消費者健康的消費心理入手。

  其二,退回來的快遞,快遞公司自行處理出售,顯然也是有問題的。從央視調查的情況看,確實有不少快遞從快遞公司流出,“用車拉,一元錢一斤”。調查顯示,僅一位商家兩個月退件就有400多件。考慮到當下網購攬收件數量之大,類似的退件也不在少數。

  儘管一些商家沒有建立退件查詢系統,也沒有專門的人員負責核對,但快遞公司並不對這些退回來的快遞擁有處置權、交易權,這也意味著,涉事快遞的操作,涉嫌違法。有關方面應及時採取措施,既然貨源來自快遞公司內部,那就應當從嚴查內部流程入手。

  同時,對於退回且積壓的快遞,也要制定相應辦法妥善處理,豈能隨意流出、公然售賣?要知道,如此操作,商家會損失貨物,而消費者的信息也存在洩露的可能。

  激發消費意願,刺激深度消費,當然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業態、新的場景,添加一些新穎、好玩的因素。這也是互聯網經濟的特性,無可厚非。像拆盲盒這樣的做法,確實也很受歡迎。

  但前提就是必須依法依規,諸如貨物來源要正規,渠道要可追溯,品質要有保障等等。一旦濫用來歷不明的貨品,搞“快遞盲盒”的噱頭,必然行之不遠。

  建議有關方面及早介入此事,查查究竟有哪些快遞公司在私自出售退回來的快遞,也來拆一拆“快遞盲盒”的灰色利益鏈。

  (來源:光明網)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