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經濟時評

許英傑:塑造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優勢

2024-04-03 14:59:13
  中評社北京4月3日電/據經濟日報報導,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其中的佼佼者,代表著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方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作為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推動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之路,更好發揮其在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能夠有效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民營經濟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指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優勢的中小企業。其中,專業化要求中小企業聚焦核心業務,在提供核心零部件、關鍵元器件、配套產品和服務方面進行專業化生產運營,提供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精細化要求中小企業在生產和運營過程中精耕細作,提高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強公司治理,提升產品、服務品質和品牌美譽度,在細分市場形成優勢地位。特色化要求引導中小企業在工藝、技術、配方或原料方面採用“獨門絕技”,利用特色資源,培育特色經營模式,提供具有較高市場識別度的產品和服務。新穎化要求中小企業在技術、管理、業務模式方面大膽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強化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讓創新成果持續湧現。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一大批企業脫穎而出。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企業12.4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家,企業創新發展活力充分湧現。但也要看到,當前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大部分中小企業技術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生產運營和公司治理水平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尚存在差距。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深耕專業、探索創新、精益求精,能夠進一步增強創新活力和經濟內生動力,對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意義。

  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一是有助於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大多聚焦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具備較強核心技術優勢、深厚的供應鏈基礎和較高市場份額。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元器件和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關鍵核心技術打造主導產品,有助於打通產業鏈堵點卡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二是有利於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大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領域,往往走在數字化轉型、綠色化發展前沿,擁有由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能力,有助於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向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高端攀升。三是服務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不僅可以提供關鍵元器件等配套供應,參與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協作,融入大企業供應鏈生態,而且擁有專利技術、商標品牌等知識產權作為核心資產,可以在各自細分領域展現出競爭優勢,有助於培育一批具備較強創新引領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中小企業聚焦主業、強化創新、塑造發展優勢,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導,以完善支持保障體系推動企業數量增多和質量提升。

  持續優化培育工作。健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深入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攜手行動”,推動各地開展“百場萬企”大中小企業融通對接活動,為大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配套、市場開拓等方面深入合作搭建平台。繼續培育一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著力發揮集群在資源對接、要素整合、協同創新、管理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全要素的資源保障體系、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管理體系,在科技創新、產融合作、企業服務、數字化轉型、國際合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聚焦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過程面臨的融資支持、稅收優惠、准入門檻、產權保護、人才培養等方面需求,構建精準高效、協同配套的財稅、金融、競爭等政策舉措,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和政策環境。大力培育科學研究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引導建立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激發產學研合作的創新活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營造公平競爭、公開透明的市場環境,在准入環節持續放寬市場准入,在准營環節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引導和鼓勵中小企業走精耕細作之路,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圍繞細分領域和市場,堅持專精特新發展,持續提升市場占有率、提高自有品牌價值、打造全球競爭優勢。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營造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尊重和激勵企業家幹事創業的社會氛圍。

  (來源:經濟日報)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