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經濟時評

數字閱讀時代,實體書店如何突圍?

2024-04-23 14:02:06
3月15日,遊客在由自來水廠改造的先鋒鑒湖書店參觀。(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數字化時代,在人們閱讀習慣日漸改變、網絡電商搶占圖書零售市場的雙重背景下,實體書店遭遇巨大挑戰。

  一些書店堅守本色,也有書店悄然轉型。關閉與重張之間、變與不變之間,實體書店的獨立價值也被重新審視。

  面臨多重困境

  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發現,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傾向進一步增強,手機移動閱讀成為主要形式。“數讀”比“紙讀”更受青睞的背景下,選擇“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的成年國民不足半數。

  在某問答社區上,一則“為什麼大家不願意選擇讀紙質書”的帖子下,有網友回復:“坐地鐵、擠公交,電子書可以隨時讀”,也有網友坦言:“下班回家只想刷短視頻,根本想不起拿本書讀讀”。

  除了閱讀習慣的改變,實體書店的市場銷售也受到網絡電商的巨大衝擊。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短視頻電商成為僅次於平台電商的第二大圖書銷售渠道,實體書店的市場份額進一步降至11.93%,僅占1成多。資深業內人士三石認為,低價直播模式對實體書店銷售衝擊巨大。有業內人士表示,線上圖書價格比線下平均低20%左右。

  此外,不容迴避的是,一些書店從書籍種類、服務質量到環境,都無法滿足當下消費者的需求。

  天津市一位實體書店負責人說,實體書店租金等運營成本較高,往往靠“圖書+X”的運營模式,引入咖啡、文創、輕餐飲等才能勉強收支平衡,“多元經營下,一些書店不重視圖書質量,什麼好賣擺什麼。”

  有讀者告訴記者,帶著孩子去書店選書,發現書品“參差不齊”,甚至有不適宜兒童閱讀的圖書擺放在少兒圖書區。

  轉型之路怎樣走?

  近年來,實體書店正歷經前所未有的轉變。

  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理事長艾立民告訴記者,目前實體書店轉型呈現“四大轉變”——從單純賣書向提供閱讀服務的轉變、從賣場到閱讀空間的轉變、從線下到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轉變、從單一經營到多元化經營的轉變。

  全國實體書店聯盟計劃“書萌”發起人孫謙說,實體書店可以幫讀者更方便地找到心儀的書,也能成為交友和思想交流的平台,具備打造線下優質社交的優勢。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專業學生沈含章說,現在不少書店空間美、有個性,活動豐富、體驗超值。

  近兩年來,一些讀者開始回歸實體書店。“線下場景中,產品、服務與消費者的接觸是直接的。”三石說,實體書店是連接人與人、人與書、人與作者、人與活動的閱讀與社交空間,這是虛擬的網絡空間無法給予的。

  今年1月舉辦的2024中國書店大會以“創新,重塑書店價值”為主題,鼓勵書店創新管理、創新服務、轉變思路。孫謙說,書店經營形態正在從“以貨為本”向“以場為本”進而向“以人為本”轉變。

  在上海文藝氛圍濃鬱的長樂路上,朵雲書院·戲劇店成為戲劇迷們的“天堂俱樂部”。他們不僅可定期獲得戲劇大咖的推薦書單,還能參加劇本朗讀會,在書店裡的“小劇場”參加演出。戲劇店提出“創意共生”口號,孵化原創戲劇,與各類藝術院校攜手變身“產學研”基地,探索根據熱門題材生成並反向輸出戲劇作品。

  “每一間書店,都要讓讀者找到熱愛的理由。”上海世紀朵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凌雲說,實體書店經營不易,一直在努力創新。現在的書店更像書房、講堂、展廳、劇場、會場、文苑、客廳……書店運營者集圖書發行商、文化服務商、空間運營商“三位一體”。

  留住讀者最終靠什麼?

  數字化浪潮下,人們的閱讀習慣悄然改變,讀書的時間、空間也不斷壓縮。那麼,人們究竟為何要去書店?實體書店是否仍有存在的意義?

  同時,當書店憑借“高顔值”成為“網紅店”,琳琅滿目的文創產品和咖啡甜點代替書籍成為“主角”,人們也在思考:書店的獨立價值與核心競爭力在哪裡?

  剛剛過去的3月,北京海淀,被譽為“百萬學子大書房”的中關村圖書大廈重張開業。相隔不遠,北大老牌書店“風入鬆”歸來。被稱為“愛書人的港灣”的萬聖書園,也憑借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圖書資源,持續吸引大批讀者。

  業內人士認為,提升“選品特色”是書店的靈魂。實體書店可以靠“顔值”吸引讀者,但最終能留住讀者的仍是“內涵”。天津市河西區圖書館副館長徐瑞琳表示,圖書選品要經過調查、篩選等,貼近讀者需求,衹有保持獨有的“選品特色”,才能吸引更多讀者。

  近年來,一系列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政策陸續出台。2023年發布的《關於推動實體書店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通知》提出,支持實體書店參與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引導實體書店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鼓勵實體書店參與公共閱讀資源建設。

  業內專家提出,實體書店要想更好活下去,還需更多打造數字化閱讀無法替代的線下沉浸閱讀體驗,讓書店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南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馬瑞潔認為,“即使在互聯網時代,人們也不能把所有生活都留存於虛擬空間,依然需要與‘附近’建立聯繫。在這樣的背景下,書店可帶給讀者更豐富的‘在場’體驗。”

  在三石看來,當下大部分實體書店零售模式仍是傳統的先開店、後進貨、再賣貨的模式,即場、貨、人模式,而新的商業模式是先精準獲客、其次留存、然後轉化,即人、貨、場模式。同時,實體書店零售和銷售方式要從“物以類聚”向“人以群分”轉化。

  不少受訪專家認為,書店應進一步深入百姓生活場域,走入街道社區、鄉村農家,在進一步明確服務對象的基礎上,降低運營成本。“離開城市中心的商圈,走向更廣闊的基層,或許可以賦予書店新的發展契機和生命力。”馬瑞潔說。

  “書店是城市裡的文化之光,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綠洲。對於愛書人來說,書店是不滅的理想。”孫謙說。書店連接著文化空間、社會空間、精神空間,衹有堅持以知識服務為宗旨,以大文化為目標市場,才能成為讀者心中永遠溫暖的那束光。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