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評論中國

在金融領域,中美關系變局埋下新伏筆

2023-02-28 10:06:04
圖為人民幣及美元(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2月28日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訪問慕尼黑,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面,而美國財長耶倫也放話希望盡快訪問北京,反映了美國在很多國際事務上有求於中國。關鍵是,由於美國國債流動性越來越困難,而中國近年都在賣出美債,使美國在國際市場上承受壓力。美國在國際金融上需要更多中國合作,為此要在外交戰綫上放軟身段,避免彼此裂痕擴大。

  香港《亞洲周刊》最新一期載文《後氣球時代的中美變局》,文章說,中美俄關系也帶來新變量。中俄在貿易上的金額上升,還加強本幣交易,也就是開始“去美元化”進程。由於美國在俄烏之戰後凍結了俄在美資產,引起國際金融社會恐懼,認為這破壞了美元的國際認受性,這也使中國開始戒懼,因此北京開始減持美債。這也對美國的國債構成壓力。從特朗普到拜登,都是大量的“量化寬鬆”,這肯定使美國的通脹惡化,因此在金融領域,中國擁有更多對美談判的籌碼,而這也在中美關系的變局中埋下新伏筆。

  另外,金磚國家組織在積極擴容,從當前5國可能增加到12國,總經濟實力屆時就會超過當前七大工業國。這肯定改變全球權力格局,而最重要的是,這將是“非美元化”的開始。

  這給美國霸權帶來衝擊。拜登政府的對華包圍圈向歐洲與日本、韓國施壓,要在不同領域圍堵中國,但這違反各國的利益。王毅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就對美國的中國政策提出嚴厲批評。(美方)到處挑動矛盾,制造亂源。這其實是美國內部政治所決定。樹立一個目標明確的強大敵人,可以在內部形成同仇敵愾的氛圍,有利統治者的權力運作。
  在一個全球化的體系,中國已是不可能消除的存在。中國是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而美國自特朗普時期起對華加征關稅的決定,在拜登時代賡續,但美國最新對華貿易赤字高達69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凸顯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有不可取代的特性,并非對華鷹派的政策所能逆轉的。面對這些客觀數字,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也灰頭土臉,不再常常出現在媒體上。

  中美博弈的關鍵是雙方國家競爭力的較量,美元霸權正面對新挑戰,過去壟斷的權力格局被蠶食。中國崛起,帶動金磚國家組織開始“去美元化”與“去美國化”的動能,為全球化的體系帶來新變局。中國堅持戰略定力,享受消費反彈,金融界最新的估計顯示,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估計逾6%,而美國還在1.6%水平徘徊,高下立判。這也將削弱美國政治霸權的氣勢,折射華府日漸上升的焦慮感。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