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與自然

中評現場:台青親歷科技與自然共生奇妙旅程

2024-07-10 01:04:47
參訪團成員們在蒙草研究院合影留念(中評社 袁曉麥攝)
蒙草研究院致力於科學保護草原生物多樣性(中評社 袁曉麥攝)
  中評社錫林浩特7月10日電(記者 袁曉麥)7月9日下午,由北京市台辦、內蒙古自治區台辦聯合主辦的“2024台灣青年邊疆行”參訪團一行30餘人來到位於烏拉蓋管理區的蒙草公司草原生態系統研究院,深入探索了這座致力於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科研重鎮,親歷了一場科技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奇妙旅程。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訪團成員參觀了野生植物標本館、植物種質資源圃等科研場所。工作人員向大家介紹,研究院立足烏拉蓋地區良好的生態禀賦,搭建起"政產學研用"合作平台,推動科研成果向實踐應用的快速轉化。目前,研究院已收集烏拉蓋野生植物標本460餘種2200餘份,為科學保護生物多樣性奠定了扎實基礎。

  “草原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資源,所以在發展區域特色的同時,若可以結合環境永續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議題趨勢。”台青王晋文對中評社記者表示。在兩處共55畝的植物種質資源圃,380種牧草、18種宿根花卉爭奇鬥艶,令人眼花繚亂。在校修讀環境相关專業的台青王晉文對此頗感興趣,他表示,台灣和內蒙古的生態環境有所不同,所以在生態保護方面,两地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台灣在現階段較重視副資材的再利用,例如會將糞便類用於堆肥、蚯蚓堆肥或沼氣發電等,而內蒙古因為地平且遼闊所以多是以放養來達成維持養分循環。台灣可以跟內蒙古學習怎麼將環境保護的方式融入溫室及研究室中,而內蒙古也可以跟台灣學習怎麼多使用環保性的餐具及用品已達成資材減量。

  隨後,台青們來到研究院草地改良試驗區,工作人員向大家介紹了“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的生態修復理念。“生態修復要遵循自然規律,通過適度的人工干預,加速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進程。”講解員提到。目前,這一理念已在內蒙古多個盟市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縱觀此行,“生態”“科技”“未來”成為高頻詞匯。通過沉浸式體驗,參訪團成員對內蒙古現代草牧業發展有了更加直觀、深入的認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領悟。正如蒙草研究院門口伫立的記憶石所記錄的那樣:“內蒙古塞上江南、草原牧歌的美好圖景,是幾代人接力奮鬥的結果。我們這一代青年,更要從全民族、全人類的高度思考生態環保問題,用實際行動呵護好美麗家園。”

  台灣青年邊疆行活動旨在邀請台灣青年實地感受祖國邊疆地帶的發展成就和民族風情,加強兩岸青年交流。在為期五天的參訪過程中,台灣青年們還將深入錫林郭勒盟各地,參觀體驗內蒙古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發展新貌,用腳步丈量邊疆,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蒙草研究院工作人員向台青們介紹研究院發展歷程(中評社 袁曉麥攝)
有台青對蒙草研究院收集研究的植物頗有興趣(中評社 袁曉麥攝)
蒙草研究院外圍種植著各類典型草原植物(中評社 袁曉麥攝)
工作人員正在介紹蒙草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中評社 袁曉麥攝)
參訪團成員參觀草原生態系統研究院(中評社 袁曉麥攝)
草原生態系統系統研究院內的中國草地類型圖(中評社 袁曉麥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