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方精雲(中評社 盧哲攝)
活動現場(中評社 盧哲攝)
中評社香港8月16日電(記者 盧哲)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方精雲15日在香港大學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談到,雖然近幾十年來中國各季節溫度均顯著上升,全球陸地表面(不包括南極洲)年降水量顯著增加。但“極端天氣增多”這種說法暫時不能夠說有客觀數據支撐,更多的可能是因為網絡傳播便捷而帶來的主觀感受。方精雲認為,結合自然氣候變化和城市的發展,城市建設和規劃仍需要調整應對,在規劃設計上需要有生態學的理念,注重環境及生態多樣性。
當日,香港第二屆全國生態日啟動禮及研討會在香港大學舉行,就內地及香港特區的生態文明理念、生態保育政策和措施作交流。
方精雲長期從事全球變化生態學、植被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遙感等方面的研究,是我國陸地碳循環研究的奠基者、生態學科的領軍人物。在當天的研討會上,方精雲在題為《變化氣候下的中國生態特徵及生態保護》的演講中提到,中國四季均溫變化:1982至2020年各季節溫度均顯著上升,其中春季增溫最快,每10年增加0.53℃,其他季節基本相同,為0.36℃/年。近40年來,中國年均溫增速略高於全球陸地表面的平均增幅(0.4 vs0.3C/10年;不包括南極洲)。全球陸地表面(不包括南極洲)年降水量顯著增加,中國略有增加,但波動很大。
在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方精雲談到這兩年備受關注和討論的“極端天氣增多”的議題。方精雲認為,極端天氣增多現時較多的是主觀上的感覺,暫時不能夠說有客觀數據的支撐。方精雲說,確實這一兩年大家觀感上會覺得極端天氣增多了。“但實際上可能過去也有,現在可能因為有網絡和媒體的各種報導,傳播面比過去廣了很多。比如暴雨導致了地鐵或地下停車場受淹,引起很大關注,但可能早幾年雨量也是很大,但當時沒有這麼多地下的建設,受影響就感覺沒有這麼明顯。所以單純一昧地說極端氣候增加了,對這個說法我自己還是有疑惑的。”
方精雲表示,當然,結合自然氣候變化和城市的發展,城市建設和規劃是肯定需要調整應對的,“比如排水功能要有更新,短期內的大量降水,要盡快讓水能排出去。”方精雲認為,現時城市建設在規劃上,設計投入很快,但也應該重視質量的保障。在規劃設計上需要有生態學的理念,注重環境及生態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