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向海而生 中非攜手走向深藍

2024-06-09 13:20:03
這是2024年3月1日在尼日利亞拉各斯州拍攝的萊基港(無人機照片)。
  中評社北京6月9日電/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和非洲大陸雖然相隔遙遠,但海洋拉近了雙方距離。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進,中非藍色經濟合作順時應勢,不斷深入,碩果累累。

  非洲大陸四面環海,湖河遍布。在非洲各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背景下,非洲急需解決人才匱乏、資金不足、漁業基礎設施落後等問題;而中國在海洋漁業、船舶工業、港口建營等領域在全球處於優勢地位。中非藍色經濟合作相得益彰,適逢其時。

  小小銀魚 豐衣足食

  午夜時分,一艘木制漁船停在近海,利用幾盞誘魚燈吸引魚群並撒網。伴隨天光漸亮,漁民開始收網,滿載而歸或稍有收穫,漁船都將如期返回港口,將用冰塊保鮮的魚交給岸邊的工廠員工。

  這是穆罕默德·查米拉的日常。過去37年間,查米拉只做一件事——在肯尼亞誇萊郡希莫尼鎮捕撈鯷魚。在當地人眼中,這種銀色小魚富含多種維生素,頗受歡迎。

  早上9點前,一桶桶加冰的鯷魚被送到附近工廠。工人清洗、加工、晾曬、挑揀後,將合格的小魚放入冷庫保存,等待運往中國加工成美味的小魚幹。

  “兩年前,我與中國公司建立夥伴關係。他們提供捕撈技術和新型漁具,我動員其他漁民一起進深海收穫更多鯷魚。”查米拉對此充滿感激,他靠捕魚養活8個孩子,與中國公司的合作改變了他長期拮據的生活。

  在肯尼亞野生水產品2022年獲得輸華准入後,一家中國公司將肯尼亞的300多公斤野生鯷魚運抵長沙,參展2023年的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開啟了肯尼亞野生水產品出口中國的進程。

  阿卜迪·杜拉15歲開始捕魚,但依靠路邊售賣的模式無法帶來穩定收入。與中國公司合作後,杜拉的漁獲不再擔心銷路,中國公司照單全收。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也是世界最大的水產品出口國。近年來,中國與近20個非洲國家開展漁業合作,相關產品年產量約30萬噸。據非盟數據顯示,預計2030年,非洲藍色經濟規模有望增至4050億美元。

  休戚與共 共向深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23年8月於南非舉辦的中非領導人對話會上,中方提出願實施“中國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計劃”,著手推動漁業、近海水產養殖、海洋生物技術產品等領域交流與合作,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發展。

  在烏幹達首都坎帕拉市郊的烏幹達水產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水產專家陳太華正蹲在池塘邊查看魚苗情況,一位當地員工熟練地投喂飼料。烏幹達水產研究與發展中心是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烏幹達(三期)南南合作項目水產示範基地,這裡的漁場排灌系統採用中國技術建設而成。

  2022年11月,陳太華等9名中國農業專家抵達烏幹達,執行為期三年的農業技術合作任務。當地漁戶主要養殖胡子鮎、羅非和鏡鯉,由於不瞭解生物特性,也未打通銷售渠道,最初對技術合作積極性不高。

  中國專家團隊因地制宜,設立面積1215平方米的稻田養魚示範池,投放胡子鮎670尾,結合池塘養魚的投喂方式等實用技術,既降低水稻蟲害防治成本,又增加水產品收入,逐漸得到當地認可。

  截至今年3月,陳太華團隊已在烏幹達10個地區開展了池塘養殖、稻田養魚、市場銷售等方面培訓,共428人參與獲益。

  位於印度洋西南海域的馬達加斯加是世界著名蝦場,外匯收入主要依靠魚類和養殖產品出口。2009年,中國水產(集團)總公司通過收購經營不善的馬達加斯加漁業公司,進入該國漁業市場,多年保持盈利,用工本地化率超90%。

  “我2015年應聘入職,工資很不錯,還可以資助父母。工作期間,我得到了公司資助的深造機會,已經取得管理學碩士學位。”中水集團馬達加斯加漁業公司會計師安尼薩告訴記者,她不光事業有成,還在工作中結識了同公司的海員丈夫,組建家庭。

  馬達加斯加漁業和藍色經濟部長波貝爾·馬哈坦泰表示,藍色經濟是推動馬達加斯加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歡迎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合作夥伴攜手推動本國漁業發展。

  百川歸海 聚於一灣

  在漁業與水產養殖方面的技術交流合作不斷加深的同時,中非港口航運物流進一步暢通。海洋讓四海聯通,世界交融。港口建設則是海上交通的基礎,滿載貨物的船舶在這裡停靠啟航。

  大西洋幾內亞灣岸邊的詹姆士敦是加納首都阿克拉的傳統漁業社區。上百年來,這裡一直是當地最貧困的區域之一,設施破舊不堪的舊漁港阻礙了當地漁業進一步發展。2020年8月,中國援建加納漁港綜合設施項目正式破土動工,讓成千上萬居民感到振奮。

  功能齊備的碼頭,寬敞明亮的魚市……歷經三年多時間建設,一座現代化漁港已經完成,待移交加方正式投入使用後,這裡將變成一個集漁民靠泊卸魚、漁船維修,水產品儲存、交易、生產加工等功能的綜合體。

  詹姆士敦居民保羅·奧烏蘇難掩喜悅:“我們迫不及待想看到漁港投入使用,它將徹底改善漁民們的作業環境和生活水平,也將使詹姆士敦社區的整體面貌發生巨變。”

  2016年,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對巴塔舊港進行的擴改建工程竣工,這是赤道幾內亞建國以來單體投資額最大的超級工程之一;2023年,由中國港灣承建的坦桑尼亞第一個現代化大型漁港——基盧瓦漁港項目奠基,作為坦桑政府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旗艦項目,預期成為激活其新經濟領域增長點的重要抓手;2024年,由中企開發的尼日利亞萊基港迎來史上最大貨輪,尼日利亞港口擁抱大型集裝箱貨輪的夢想變為現實。

  以風為信,向海而興。中企承建的一座座港口如同橋梁,將分散的非洲各國引向區域協同發展。深水行舟,大宗貨物得以通達世界各處,一座座現代化港口猶如嵌在非洲綿長海岸線上的珍珠,閃耀絲路,聯通中非命運與共。

  坦桑尼亞畜牧和漁業部部長阿卜杜拉·哈米斯·烏萊加表示,中國不僅在漁港建設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還在農業和漁業技術方面提供寶貴幫助。通過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非洲國家農業和漁業產量顯著提高,民眾收入也顯著提升。

  近年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藍色夥伴關係原則”,“一帶一路”藍色合作倡議等文件。中非雙方結成藍色夥伴關係,中非藍色經濟合作機制和平台朝著多領域、全方位和深層次的方向不斷發展。“相信在共同努力下,中非將繼續攜手合作,在浩瀚大海中實現共同繁榮。”烏萊加說。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