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中評編譯:韓專家籲中日韓應合作 超越矛盾

2024-08-14 00:36:22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首爾與韓國總統尹錫悅、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共同出席第九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圖源:新華社)
  中評社首爾8月14日電(記者 崔銀珍編譯)韓國西江大學名譽教授、前駐美大使趙潤濟日前在韓國《中央日報》上刊登評論文章,強調韓中日知識交流與合作非常重要。文章編譯如下:

  韓中日這東亞三國面臨著人口減少、生產效率下降、低增長等巨大障礙。一度中國的高增長進入2020年代後有所減弱,從2010年代的平均增長率7.7%降至過去4年的4.7%,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10年至19年的32%降至2020年至23年的24%。中國的經濟活動人口已經從2015年開始減少,投資率雖然仍然很高,但不再增加。需要彌補這一缺陷的生產率自2010年以後一直呈下降趨勢,最近中國政府再次出台了通過擴大財政、信用等扶持政策,但這只是暫時的效果而已。

  30多年前,日本就已經走上了這樣的道路。由於貿易制裁、廣場協議等,美國的牽制得到加強,老齡化開始,增長勢頭受挫,因此一直試圖通過擴大財政和貨幣來刺激經濟,但只助長了泡沫和危機,未能擺脫長期停滯。隨著重組的推遲,生產效率下降,到2010年為止一直保持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地位現在被印度超越,淪落為世界第五大經濟。依靠簡單的擴大財政金融,背了世界最高的國家負債比率。

  韓國現在似乎也走上了類似的道路。在勞動供應和投資增長率下降的情況下,為了防止增長率下降,必須提高生產效率,但這在過去幾年裡也呈現出下降趨勢。據韓國銀行的報告書顯示,自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50多年間,生產效率的提高對韓國經濟增長因素貢獻了約24%,但2010年代以後開始下降,過去3年間下降到了7.5%(趙泰亨(音),《韓國經濟80年及未來增長戰略》,2023年)。如果按照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10年後的增長率將是0%左右,20年後將變成負增長。這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

  近代工業化文明的發源地是西歐。在被稱為第四次產業革命時代的今天,它仍在繼續。亞洲在這些浪潮襲來時淪落為殖民地,只是學習西方技術和制度。科技和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不僅僅是由富有創造力和卓越的科學家、思想家和領導人一下子創造的。要有探索知識和信息、刺激討論和創意發揮的社會氛圍、新技術開發得到補償的市場環境和制度基礎、包容性的社會文化。從這一點看,東亞三國還跟不上西歐,雖然韓中日三國都模仿海外的技術、制度,製造業擴大的階段,生產效率的提高,但隨著到了需要自主進行革新和開發的階段,還稍顯落後。

  中國最近在科學論文發表數量上開始超過美國,但尖端技術和整體科學水平仍落後於美國。東方不如西方的不只是科學技術,社會科學更是如此。在英美發展起來的現代經濟學是基於它們的市場環境和發展過程。雖然有經濟對策,但沒有後發產業國特徵的增長率急劇上升、急劇下降時的重組對策。中國和韓國為了不跟隨日本走30年的失落道路,應該發展自己所需的經濟學。
  
  儘管如此,21世紀肯定會成為亞洲的世紀。到21世紀中期,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亞洲經濟將超過世界經濟的一半。到目前為止,歐美建立的世界經濟秩序、國際機構支配結構(global governance)的改變將不可避免。作為亞洲的領導者,韓中日三國為了在世界秩序改變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首先要在這些國家迅速發展和積累知識。韓國雖然是個軀體較小的國家,但知識水平也不能落後。

  歸根結底,基礎是最重要的。基礎是知識、技術和革新能力。如果沒有這些,經濟增長和國家繁榮都很難持續下去。世界秩序變化的主導作用更加難以發揮。現在韓國應該發展大學,提高對知識和研究的社會補償。韓美日合作固然重要,但從長遠來看,韓中日知識交流與合作、相互刺激和學習也非常重要。如果說韓美日合作是政治外交的課題,那麼擴大韓中日知識交流是展望未來的知識社會應該推進的課題。三國如果不超越矛盾和反目成仇的束縛,拓寬知識、經驗共享,走上合作之路,世界的未來只會比現在更加不穩定。

  (後方支援記者:郭至君)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