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林正儀:兩岸故宮要多交流 但政治因素難

2024-05-23 01:03:06
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林正儀。(中評社 方敬為攝)
  中評社彰化5月23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兩岸故宮交流,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林正儀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兩岸故宮有歷史淵源及文史脈絡,站在文史發展的角度,其實歷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都認同兩岸故宮要多交流,只是近年受到政治因素影響,難以進行,相對可惜,他建議,兩岸的文化交流可由民間先行,故宮方面則可以數位文物的交換展示為開端,降低敏感與政治疑慮。

  林正儀,台灣師範大學藝術行政博士、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在蔡英文第一任期2016年5月到2018年7月間出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曾任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台灣美術館館長、台灣工藝研究所所長、台灣交響樂團團長等職。

  北京台灣會館與彰化鹿港鎮公所合辦“科舉制度在台灣-台灣進士專題展”22日在鹿港公會堂開幕,林正儀受邀出席展覽開幕式引言,對於兩岸文史交流以正面態度看待,並表示很樂見兩岸民間在文化方面能夠互動,增進對兩岸歷史淵源的了解。

  談到兩岸故宮交流議題,林正儀向中評社表示,故宮博物院在1924年成立,即將成立100周年,近期他聽說中國大陸方面有對兩岸故宮博物院交流的呼籲,這點他很贊同,其實台北故宮博物院歷任院長或主管都認同兩岸故宮要多交流,但由於近期兩岸關係相對緊張,政治方會受到一些限制,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林正儀指出,過去兩岸故宮交流比較不便的地方在於,考量到文物展覽的風險,近來兩岸情勢政治因素格外敏感,對於文化展覽的風險必然又會掀起一番議論,即使兩岸故宮人員都有交流的意願,也恐怕受照現實因素而不易實踐,他個人建議,兩岸故宮若要交流,或許可考慮透過數位文物展覽的方式著手,現在台北故宮已有許多文物透過新的科技數位典藏,例如AR/VR技術,或許可透過的數位展覽的方式促進兩岸文物交流,降低敏感與政治疑慮。

  他說,但當前政治問題仍然是兩岸故宮交流的一大關卡,所以或許還是先透過民間方式開展兩岸文史交流,就像這次透過北京台灣會館牽線,促成兩岸文化相關“科舉制度在台灣-台灣進士專題展”,是很好的典範。

  談到兩岸故宮在文物數位化典藏的差異,林正儀表示,北京故宮在文物修復典藏的人力相對充足,這是台北故宮需要設法精進的地方,尤其是在“圖書文獻類”文物的數位典藏格外困難,他2016年到任時,相關文物數位化比例只有11%,他為此爭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經費約新台幣7億元投入,希望加快數位化進程,到現在也才到達到18%左右。

  林正儀說,北京故宮在文物數位化保存典藏的人力充足,進展相對有效率,由於大部分書畫類或器物都是各個單件文物,數位典藏、保存相對容易,但圖書文獻類如果要數位典藏,就必須將書頁拆解開來,書籍本來裝幀的技法要記錄、還原,耗工、耗時,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也是台北故宮需要克服且精進之處。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