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副教授劉燈鐘。(中評社 方敬為攝)
台灣積極強化備戰措施。(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台中11月6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台官方近期備戰相關舉措,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副教授劉燈鐘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賴清德今年5月20日就任後,民進黨政府就開始鋪墊備戰的安全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越接近美國總統大選,相關舉措就越積極,不排除是藉此向美方釋放“願意配合戰略部署”的訊號,同時在安全方面綁住美國。但可以發現,美方除了擴大對台軍售外,並沒有其他安全承諾,相關風險係數應審慎評估。
劉燈鐘提到,台灣為了備戰又或是為了配合美國的戰略要求,不斷提高“國防”預算支出,但台灣軍力卻有難以調整的結構性問題,例如兵源吃緊、基礎軍裝備不足,更遑論是兩岸軍力有極大幅度的不對稱,台灣即使力求備戰,但實際面對緊急事態時,恐怕力有未逮,且持續擴大“國防”預算支出,也可能對整體財政產生負面影響。
劉燈鐘,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現任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副教授、中華卓越青工總會會長。研究專長包括中國大陸研究、兩岸關係、政黨與選舉、國際治理。
美國總統大選5日投開票,國際間都在關注美選過後對全球區域情勢的影響,劉燈鐘向中評社表示,通常在美國總統改選這段不確定因素較多的期間,國際間都會採取相對穩定施政方針,但台灣民進黨政府比較另類,反而不斷在軍事相關議題打轉,積極對外展現備戰姿態。
他提到,10月4日台灣駐美代表俞大㵢接受美國福斯新聞專訪,宣稱台灣人民準備好打仗;10月23日台灣“農業部”拋出戰時存糧政策;10月25日美國宣布對台軍售,賴清德赴金門紀念古寧頭戰役等,種種行徑都與準備打仗有關。
劉燈鐘分析,賴清德上任以來就一直主張備戰,並宣稱“備戰才能避戰”,但根據歷史經驗,備戰難以避戰,反而更容易走向衝突。但賴之所以如此,首先當然是為了鞏固選票基本盤,賴清德大選得票率僅40%,所以需要採取更為激進的方式,確保泛綠選民不會流失;其次是藉此向美方釋放“願意配合戰略部署”的訊號,並希望在安全方面綁住美國,所以才會在越接近美國大選的時刻,越是動作頻頻。
他指出,賴清德的“國防”政策是針對大陸,主張備戰,並聯合美日等國家共同抗中。賴清德說“有決心提升自我防衛能力,跟民主夥伴加強合作,確保和平與繁榮”。當日本與菲律賓的2+2合作機制運作後,台灣宣布跟進,台日進行海上巡防合作。台灣軍方並宣稱,台灣是美國“聯合島嶼防衛概念”的一部分,“美軍將與日、菲、台等協調,在第一島鏈,聯合對抗解放軍”。
劉燈鐘指出,根據公開資料,賴清德5月20日上任以來,每周至少安排一場軍事視導行程,100多天內視察10多個軍事單位,並強調其“三軍統帥”的身分,稱“面對大陸威脅,要讓台軍知道他是如何領導台灣”。顯然,賴清德是透過強化備戰措施,達到政治目的。
他提到,雖然賴清德多次表明,要繼續強化不對稱戰力,並讓台軍得到更好的訓練、裝備和照顧,可是台灣軍事防衛方面仍有許多盲點。例如,美國對台政策層級戰略模糊,美軍介入的情境與時間點顧慮重重;台軍組織從裝、編、訓、演、戰、後勤到政軍整合戰備困難,與基礎設施、民心士氣、作戰決心等問題;台軍各單位的戰場共同圖像有落差,平戰轉換的後勤補給動員能力相當有限,後備部隊召集與訓練效率不佳等,並有作戰士氣、能源、電力、民生、醫藥等基礎設施的應變與安全等問題。
劉燈鐘說,就2024年的全球軍事實力而論,大陸軍力排第3名,台灣排第24名,兩岸實力明顯懸殊,台灣即使力求備戰,但實際面對緊急事態時,恐怕力有未逮。然而,台灣在“國防”總體預算的支出,包括基金與特別預算,持續創新高,明年度相關預算高達新台幣6470億元,比2024年增加7.7%,創下歷史新高,占GDP的2.45%,可是在前述問題沒有根本改善之下,這些資金的投入效益,有待商榷,就怕對財政造成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