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社評:德總理訪華鞏固兩國經濟合作關係

2024-04-17 00:03:37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
  中評社北京4月17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4月16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4月15日,德國總理舒爾茨抵達上海,開啟第二天的訪華行程。他訪問的第一站是重慶。在這個美麗的山城,他參觀中德合資氫氣動力系統。第二站到達上海,與同濟大學師生交流。德國《圖片報》4月13日報導,作為德國總理,舒爾茨從未訪問過一個國家如此長的時間。他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德國的經濟和就業,訪問團中有德國西門子、寶馬、奔馳等企業的負責人。這說明這位德國總理訪問中國,是為了進一步鞏固中德兩國經濟合作關係。

  中德兩國友誼源遠流長。同濟醫院是德國醫生創建的,同濟大學得到德國長期支持。在長達上百年合作交流關係中,德國為中國的企業、教育、醫療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中國是德國最大的合作夥伴,而德國在中國湖北武漢建設的“中德友誼醫院”,見證了兩國合作的歷史和現實。

  一種觀點認為,隨著美國2024年總統選舉明朗化,大西洋兩岸可能會出現裂痕。如果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當選,那麼,將會積極奉行極端保守主義,美國與歐洲國家合作關係有可能會遭到嚴重破壞,因此,歐洲一些國家領導人將目光投向東方,希望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非常坦率地說,這種非此即彼的地緣政治戰略分析,猶如小孩子的遊戲。

  作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德國在處理複雜地緣政治關係問題上,絕對不會貿然從事。德國總理訪問中國,顯然是有備而來。一方面,希望加強與中國經濟合作,解決德國經濟衰退問題。眾所周知,隨著東歐衝突加劇,德國和其他歐洲聯盟國家越陷越深,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如果美國減少對烏克蘭的援助,歐洲國家有可能會承擔更大的責任。這對於歐洲經濟的發展,對於歐洲地區和平穩定,將是非常大的挑戰。正因為如此,包括德國政治家在內的許多歐洲國家的政治家認為,必須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盡快調整地緣政治戰略,加強與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合作,實現經濟復甦增長。另一方面,對於德國製造企業來說,中國不僅是最大的合作夥伴,同時也是潛在的競爭對手。過去德國汽車風靡全球,如今隨著電動汽車普及,德國傳統汽車製造企業面臨巨大的壓力。儘管德國企業積極與中國開展合作,生產先進的電動汽車,但是,從整體而言,德國在電動汽車製造方面落後於中國。德國政府總理訪問中國,一方面是希望協調兩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政策,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步伐;另一方面也是為德國汽車製造企業轉型升級創造條件。

  這是一次非常“積極務實並且非常充實的”訪問。第一,德國總理訪問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在中德兩國傳統友誼基礎之上,為中德經濟合作增添新的內容。

  中國向歐洲出口電動汽車,遭到布魯塞爾官員們的阻撓。法國一些政府官員謊稱中國電動汽車獲得了政府的財政補貼,要求對中國出口歐洲聯盟國家的電動汽車增加徵收懲罰性關稅。德國總理訪問中國,如果中德兩國企業能夠達成在德國組建合資企業的協議,那麼,不僅可以平息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爭論,增加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出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變德國汽車製造產業結構,增加新能源汽車的比重,使德國在汽車產業領域,繼續保持優勢地位。

  新能源汽車有兩個技術發展方向:一個是電動汽車,一個是氫氣作為燃料的汽車。德國總理訪問的第一站,參觀重慶市氫氣動力系統製造工廠,就是希望在新能源汽車合作領域找到突破口。如果在電動汽車之外,找到一條全新的賽道,那麼,不僅可以解決電動汽車出口的困擾,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與日本等少數國家新能源汽車開展競爭。現在日本投入巨資,大力發展氫氣汽車。如果中德合資,在德國組建氫氣汽車製造工廠,那麼,除了電動汽車之外,兩國將會在第二條新能源汽車賽道跑出加速度。

  第二,中德關係早已超出了雙邊範疇,影響中歐之間的關係。作為歐洲聯盟“發動機”,德國在歐洲聯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德國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是沉重的歷史包袱。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德國在歐洲重大地緣政治關係問題上謹言慎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德國境內擁有大量美國軍事基地,德國軍事主權並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德國雖然擁有先進的製造業,有能力生產出坦克等先進作戰裝備,但是,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德國在軍事戰略方面缺乏主動權。北約為德國提供了保護傘,但同時也限制了德國的發展。德國本來希望依靠北約這個強大的軍事集團,減少在軍事方面的投入,聚精會神發展經濟。

  可是,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曾經毫不客氣地批評當時的德國總理,認為德國在承擔軍事責任方面態度消極,要求德國必須增加軍費開支,以便符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成員國的要求。可是,如果美國奉行孤立主義,拋棄德國等歐洲國家,那麼,德國必須考慮調整自己的軍事戰略,建立新的軍事防務體系。加強與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合作,借助於中國這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力量,平衡與各方面的關係,成為德國戰略選擇。

  德國總理訪問中國,目的是為了強化兩國經濟關係。但是,要想實現經濟發展,就必須強化與中國的地緣政治戰略合作關係,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充分交換意見,在求同存異基礎之上,爭取做到不會出現相互掣肘的現象。

  第三,維護世界經濟體系,是德國戰略重要組成部分。德國戰敗後,國土面積大幅度縮小。雖然德國是製造業強國,但是,國內市場空間有限。德國之所以積極加入歐洲共同體,成為歐洲聯盟的“發動機”,根本原因就在於,德國希望加強歐洲國家一體化步伐,借助於這個超級大市場,促進整個經濟發展。事實證明,歐洲一體化,給德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德國充分利用自己製造業優勢,借助於歐洲一體化所帶來的各種便利,在歐洲市場上一統天下。德國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東歐國家廉價的勞動力加快製造業的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助於歐洲聯盟這個自由貿易區,不斷鞏固自己的經濟地位。

  但是,歐洲聯盟自由貿易區畢竟只是世界經濟貿易體系的組成部分。歐洲聯盟之外還有廣大的市場空間。現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下,逐漸向其他國家關上大門。德國必須加強與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合作,一方面為德國企業找到出路,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帶領歐洲聯盟走出困境。

  眾所周知,布魯塞爾官員們意識形態掛帥,在一系列複雜地緣政治經濟關係中,經常損害歐洲聯盟成員的利益。歐洲議會通過的有關法案、歐洲聯盟委員會制定的各項政策,使歐洲聯盟許多成員遭受重大損失。如果德國受制於歐洲聯盟的小國,在布魯塞爾官員們支配下,隨波逐流,那麼,德國有可能會從技術性衰退變成持久的經濟蕭條。德國企業界已經行動起來,主動尋找發展方向。他們與中國企業開展合作,目的就是希望繞開布魯塞爾官員們設置的各種障礙,探索新的增長點。德國總理率領代表團訪問中國,顯然是聽取了德國企業家的建議,在重溫友誼基礎之上,為中德合作開拓空間。

  德國總理訪問中國,並非沒有反對意見。德國聯合政府的內部,一些政黨領袖對於德國總理的決定持保留意見。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德國加強與中國經濟合作的重要性,當然也沒有意識到,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地緣政治經濟關係即將發生變化。他們在美國等一些國家的鼓噪下,仍然沉浸在所謂價值觀外交之中不能自拔。他們絲毫不顧及德國企業界的需求,也沒有考慮到德國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他們對德國總理訪問中國表示不滿。但是不管怎樣,德國總理頂住壓力到中國訪問,一方面是得到了德國企業界的高度讚賞和強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位德國總理想實地考察中國快速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中德關係是一種典型的經濟利益共同體關係。中國希望德國在處理中德關係方面,採取積極務實的態度。妥善解決地區衝突,為中德開展經濟合作營造良好的環境。中德經濟合作,就像德國的哲學一樣,充滿理性而又富有邏輯性。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