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中評現場:學者專家聚香港論新質生產力

2024-04-23 00:40:36
香港中國學術紫荊論壇(中評社 段曉魯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昌林(中評社 段曉魯攝)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中評社 段曉魯攝)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中評社 段曉魯攝)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雪松(中評社 段曉魯攝)
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劉遵義(中評社 段曉魯攝)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中評社 段曉魯攝)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中評社 段曉魯攝)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中評社 段曉魯攝)
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平(中評社 段曉魯攝)
論壇現場(中評社 段曉魯攝)
  中評社香港4月23日電(記者 盧哲 段曉魯)由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辦、紫荊雜誌社協辦的“香港中國學術紫荊論壇2024:邁向新質生產力驅動的中國經濟”22日在香港舉行。來自內地、香港及海外的近百名學政社商各界人士齊聚論壇深入研討。

  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昌林發表題為“新質生產力驅動的中國經濟”的開幕演講。他指出,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開局良好,市場銷售穩定成長,就業物價整體平穩,工業成長速度較快,投資持續恢復向好,外貿出口維持穩定成長。

  王昌林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製造業高端化取得重大進展,數字經濟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成長壯大,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化工 、健康產業、綠色能源等新興產業活力湧動,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種趨勢性、格局性變化顯示新質生產力對中國經濟成長形成了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王昌林強調,要充分發揮香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包括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積極打造教育高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 ;加強香港與內地聯繫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

  隨後,圍繞新情勢下中國經濟與新質生產力等議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劉遵義,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駐印尼、東帝汶及東盟事務代表神穀,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雪鬆,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發表主題演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求變”,其關鍵在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性創新,根本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要從“跟隨型”創新轉向“引領型”創新、從集成創新轉向原始創新,並抓住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先機,推動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王一鳴說,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有“從0到1”的原創研究、“從1到10”的應用研究,也要有“從10到100”的科技成果轉化和“從100到N”的大規模產業化。王一鳴還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絕不是要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在中國產業結構中占比八成,是中國實體經濟的基本盤。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就應對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

  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劉遵義指出,被引次占全球前1%的中國科研文章數量不斷上升等一系列數據,說明國家的創新能力有明顯提升。他認為,未來應進一步增加在人力資本、研發資本等方面的無形資產投資,以及在醫療、教育、環境等方面的公共物品供應,並保持在經濟領域和科技領域的開放政策,推動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劉遵義還在演講中提出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產能過剩的關係的思考。劉遵義表示,在市場經濟下,長期的產能過剩是不可能持續的,短期的產能過剩是創新或者是新市場帶動的市場自由競爭的必然結果。現在是各顯神通,之後是適者生存,最終就是高質量高效率的企業才能繼續發展下去,市場產能過剩的問題會自動解決。

  就數字金融如何支持和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表示,要通過一系列措施優化金融服務,包括提升數字金融服務效率、統籌推進數字金融發展和安全、加快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和基本制度建設、為數字金融構建寬鬆有序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於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當前中國在研究成果落地方面取得很大成效,但“從0到1”的基礎性研究仍是發展短板。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在基礎研究領域發力,重視大型創新企業的作用,形成鼓勵創新的氛圍。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駐印度尼西亞、東帝汶和東盟事務代表神穀介紹了東南亞國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工業政策,並肯定了中國近年來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打造創新的生態系統、推動綠色轉型等方面對於世界經濟的貢獻。他表示,中國提出的“新質生產力”代表著對基礎研究的重視,而後者是當前新興經濟體在發展產業過程中所欠缺的。同時這一概念也融合了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和企業的社會責任等,為其他新興經濟體發展同類經濟提供了借鑒。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表示,衹有從國家發展戰略、大國競爭的全局視角出發,才能充分理解建立新質生產力及金融強國的意義,才能更好地分析中國股票市場、地方債市場、房地產市場、科技創新融資、以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未來發展等重要問題。肖耿強調,金融需為實體經濟服務,技術創新亦需要大量投入。若僅靠單一方面投資,可能會造成投資回報率低、風險偏高等後果。香港的金融市場發展成熟,可以成為重要的風險分散機制,為內地和香港本地的技術創新提供充足金融工具,創造可控風險。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