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國際時事

英國地方選舉保守黨大敗

2024-05-07 15:26:21
  中評社北京5月7日電/據澎湃新聞報導,5月2日,英國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舉行地方選舉投票,計票結果在隨後的周末兩天陸續出爐。民調支持率低迷、事先不被看好的執政黨保守黨不出意外再遭重創,在地方議會、市長和警察及犯罪事務專員的競爭中表現大幅下滑,被視為40年來最慘重的失利之一。此消彼長間,工黨繼續收割勝果,甚至突破傳統“紅墻”範圍,在保守黨傳統優勢區大有斬獲。

  由於下一次英國全國大選將不晚於2025年1月28日舉行,這次大選前最後的檢驗,被普遍視為各黨派大選走向的“風向標”。無比接近重新執政的工黨表現得尤為迫不及待,施壓保守黨政府盡快舉行大選。然而在大選何時舉行的懸念揭曉前,此次地方選舉折射出的問題與考驗已然近在眼前——面對選票壓力和路線挑戰,兩大黨是保持定力,還是“隨風轉向”?

  “不祥的預感”:選前就被各方看衰的保守黨

  5月2日的投票是英國連續第三年舉行地方選舉,以選出英格蘭地區107個地方議會約2600名議員、11名地方直選市長、25名倫敦議會議員,以及英格蘭及威爾士地區37名警察及犯罪事務專員。這是下次大選前最後一次常規選舉,地域上涵蓋英國主要城市(包括倫敦、大曼徹斯特、利物浦)和保守黨的傳統重要選區,還關乎英國首相、保守黨黨首裡希·蘇納克的權力穩固與否,因此被賦予了格外的意義。
 
  早在投票開始之前,執政的保守黨便已經不被看好。從最近幾次選舉記錄來看,2022年、2023年兩次地方選舉,約翰遜和蘇納克先後領導的保守黨一敗再敗,均損失了三分之一的議席,得票率累計下跌10個百分點;去年10月19日的英國議會補選,保守黨在一日之內連丟兩個百年傳統優勢選區,成就了工黨歷史性的翻轉。

  就保守黨過去兩年的表現和公共形象而言,外界眼中該黨內部派系林立、內鬥不斷、醜聞纏身,執政成績一再令民眾對該黨失去信心:宏觀來看,經濟停滯、通貨膨脹、能源危機、勞資糾紛、英歐爭端、北愛政爭、蘇格蘭“獨立”、醫療交通等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問題始終得不到有效處理;近期因為經濟下行、中央政府削減公共開支,激發多個城鎮破產危機的浪潮,又增添了在野黨和民眾質疑執政黨能力的理由。

  自今年3月起,英國中左翼媒體《觀察家報》、民調機構輿觀(YouGov)、英國國內分析人士的預測便唱衰保守黨,一致認為該黨此次將輸掉約半數議席(500席),工黨有望在全國範圍內收割勝利果實。

  就連競選期間的一些花絮新聞都凸顯了“不祥的預感”:4月27日,原保守黨籍議員丹尼爾·波爾特不滿蘇納克政府的醫療政策,宣布轉投工黨,成為過去兩年第二位從保守黨投奔工黨的現任議員;到了投票當日,前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在牛津郡被當地投票站拒之門外,原因是他沒有帶上附相片的身份證件,違反了他本人在2022年擔任首相期間推出的投票新規。

  “地方包圍中央”:工黨喊話蘇納克“讓路”

  周末兩天投票結果紛紛出爐,印證了各界預測:保守黨銳減474個議席,失去了10個地方議會控制權,贏得的地方議會和議席數量甚至少於自由民主黨,28年來第一次淪為“老三”;反觀工黨,不僅新增186個地方議席和八個地方議會控制權,在107個競選地方議會中控制了51個,更在11個市長直選中贏得10個,延續了工黨在各大城市的執政,儼然形成“地方包圍中央”的態勢。

  雙方的成敗不僅體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質量”上——關鍵選區的結果,更能說明保守黨這次輸得有多慘。

  最引發關注的便是首都倫敦市長之爭。該職位被工黨把持了八年,但由於對現任市長薩迪克·汗治下犯罪率控制不力的指責,以及他擴大“超低排放區”(ULEZ,即對進入該區域的尾氣排放超標車輛額外收費)覆蓋整個首都地區引發的爭議,給了保守黨翻盤的希望。然而事實上此次倫敦選情並沒有外界想象的慘烈,薩迪克漢拿下超過108萬選票和43.8%的得票率,擴大優勢、戰勝保守黨對手蘇珊·霍爾,歷史性地第三次當選倫敦市長。

  另一個給保守黨嚴重打擊的便是西米德蘭茲郡市長選舉。本次開放直選的11個市長中,保守黨選前只在西米德蘭茲郡和蒂斯穀地區執政,面對來勢汹汹的工黨對手本就輸不起。時任西米德蘭茲市長安迪·斯特裡特執政七年取得了不錯的政績和頗高的人氣,但即便如此他也竭力與民望低迷的保守黨“切割”,通過英國天空新聞對外強調“這是我的競選,我用我的方式競選”,結果事與願違——以1508張選票之差,惜敗工黨候選人理查德·帕克。

  衹有在蒂斯穀地區市長選舉中,保守黨籍的現任市長本·霍欽連任過關,勉強給蘇納克的首相生涯“續命”,不過他此次對工黨對手的領先優勢,比三年前的選舉大幅縮水33.3%。看著這樣的成績,英國政治學者、政治評論人約翰·柯蒂斯直言這是“保守黨過去40年來地方政府選舉最糟糕的表現之一”。在公眾面前堅持“不輸陣”的蘇納克,也不得不承認地方選舉的結果“令人失望”。

  正如此前兩年的地方選舉,保守黨的“失”在很大程度上(雖然不完全)意味著工黨的“得”。如今工黨坐擁的地方議會與議員最多,占據絕大多數地區市長和直選市長職務,收復了約翰遜時代一度丟掉的傳統“紅墻”地帶,並進一步突破,在英格蘭中部等保守黨傳統優勢地帶斬獲勝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方選舉投票的同一天,南布萊克浦選區還舉行了英國議會補選,而這個歷史上先後被兩黨長期把持的選區,見證了工黨再創奇跡——憑借得票率比2019年大選時猛增20.6%的巨大進步(保守黨候選人得票率暴跌32.1%),實現了驚天大翻轉。

  英國廣播公司(BBC)、《衛報》等主流英國媒體指出,復制此次地方選舉在全英各地所贏得的關鍵選區,工黨可在即將到來的大選中贏得再次執政的足夠議席。加上同日補選的勝利,難怪工黨黨首基爾·斯塔默迫不及待地對蘇納克喊話,要求後者趕緊“讓開路,舉行全國大選”。

  一場並非“一家歡喜一家愁”的選舉

  按照相關規定以及英國選舉委員會確認,本屆議會將不晚於今年12月17日解散,下一次全國大選將不晚於明年1月28日舉行。蘇納克已經承諾將在今年下半年解散議會、舉行大選,意味著今年年內英國政壇是否“改朝換代”的懸念就將揭曉。

  無論是作為風向標的大選前最後一次地方選舉,還是這幾年的各項民調,都在重復著老生常談的預判,即保守黨將在下次大選中慘敗下台,工黨時隔14年重新執政已成定局。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的跟蹤民調顯示,今年以來工黨的民調支持率穩定領先保守黨20%(最新數據是44%比23%)。而輿觀最新調查發現,如果以滿分10分來衡量,英國選民票投工黨的平均可能性指數為4.64,遠高於保守黨的2.98。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簡單的“一家歡喜一家愁”,也不等於工黨將高枕無憂地全面取代保守黨。仔細觀察本次地方選舉,便可發現看似勝負分明背後的端倪。就政黨得票率來說,工黨和保守黨雙雙微弱下降1%。造成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在於保守黨的失地並未理所當然地被工黨接收,甚至工黨在某些地區反而遭遇了明顯的選票流失。

  例如,這次地方選舉見證了一些在野小黨收割勝利果實。中左翼的自由民主黨(英國第三大黨)和左翼的綠黨增長幅度僅次於工黨,前者新增104個地方議席與兩個地方議會控制權,後者的地方議席更是擴充接近70%。此外,前工黨成員喬治·加洛韋成立的不列顛工人黨也拿下四個地方議席。正是因為在野左翼陣營其它政黨的發力,消減了工黨開拓選票的潛力。更有甚者,這些政黨在部分地方選區起到“攪局”作用,分流工黨選票,反而導致後者敗選。

  保守黨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由英國脫歐黨(Brexit Party)轉型成立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英國改革黨(Reform UK)不僅在哈文特選區實現地方議席零的突破,在桑德蘭地方議會選舉進步明顯,把保守黨拉到“老三”的位置,更在南布萊克浦議會補選中得票數進入前三,僅落後保守黨117票。

  此前英國改革黨更是直接“挖角”保守黨有生力量。今年3月,保守黨原副主席、現任英國議員李·安德森改投英國改革黨,令後者不費吹灰之力實現議會席次零的突破。看著此消彼長的勢頭,該黨主席理查德·泰斯得意地表示英國改革黨正在英格蘭北部、中部及威爾士地區變成工黨的實質性對手,並諷刺保守黨“崩盤得如此之快”。

  傳統中左、中右的老牌大黨工黨和保守黨被光譜更鮮明的小黨擠壓,乃是以往選舉中便引發注目的現象。當下國際環境與熱點事件的外溢效應,則在今年的選舉中被放大了。工黨此次地方選舉的“美中不足”便可見一斑:本輪巴以衝突爆發後,斯塔默沒有在第一時間呼籲停火,而是率先抨擊哈馬斯的“恐怖主義行徑”,引發原本親工黨的穆斯林群體反噬。據BBC統計,在穆斯林居民占比超過20%的58個地方議會選區,工黨此次選舉得票率比2021年地方選舉減少了21%。

  大選在即,路線問題考驗兩黨定力

  由此可見,在考慮下次大選何時舉行、能否奪取首相大位之前,蘇納克和斯塔默的當務之急是各自光譜、陣營的路線挑戰問題。簡言之,除了兩大黨互相爭取選民支持,保守黨如何調整、應對越發高調的英國改革黨,工黨如何避免被自由民主黨、綠黨、不列顛工人黨吸走選票乃至黨內成員,已然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本次選舉開票後,保守黨內圍繞要不要靠攏乃至聯合英國改革黨,出現了明顯分歧。公開對蘇納克遞交不信任函的保守黨議員安德烈亞·詹金斯認為,保守黨應該努力與英國改革黨達成合作協議。也有人建議保守黨應該進一步“右轉”,從而擠壓英國改革黨的生存空間。

  黨內外的反對者將這種觀點稱為愚蠢的想法,因為保守黨越右傾,更多偏中間地帶的選票和政治人物都將被工黨趁機收編。倫敦瑪麗女王大學政治學教授蒂姆·貝爾分析,“相比於中間和左翼的力量,保守黨更容易受到右翼力量的傷害”,一旦保守黨在政策綱領上靠攏英國改革黨,便會把更多的選民推向後者的側翼。

  對於工黨來說,斯塔默自四年前出任黨首後便致力於切割的“科爾賓路線”——親巴勒斯坦、左翼民主社會主義理念——正在國內社會經濟問題頻發和巴以衝突激化的作用下重返黨內爭論的焦點。

  斯塔默在巴以衝突問題上與G7國家領導人保持一致,不願全力譴責以色列,加劇了黨內分裂,工黨穆斯林成員要麼辭職出走,要麼以聯名信的方式對斯塔默施壓。部分親巴勒斯坦的工黨籍國會和地區議員我行我素,公開參加挺巴活動,進一步把黨內矛盾公開化。

  至於強調環保理念的綠黨、注重勞工權益的不列顛工人黨,以及始終希望躋身大黨之列的自由民主黨,也更有可能證明自己是中間和左翼選民的可靠選擇。畢竟輿觀在今年2月底的調查報告便指出了今日英國選民的真實心態:工黨和斯塔默沒那麼受歡迎,但保守黨更不受歡迎。具體到調查數字,36%的選民認為斯塔默會是“不合格”或者“糟糕”的首相,而對蘇納克持相同看法的選民高達56%。

  面對大選前最後一次“考試”,蘇納克堅稱地方選舉不同於全國大選,保守黨仍有希望;斯塔默則信心滿滿,在《衛報》發文《現在是時候結束英國的分裂了:工黨是全民政黨》。不過設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無論今年晚些時候的大選結果如何,路線挑戰的定力、處理國家難題的能力,將是未來執政黨與政府更艱巨的挑戰。

  (胡毓堃,國際政治專欄作家、中國翻譯協會會員)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