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焦點

社評:法德須修正路線 避免被美牢牢拴住

2024-04-30 00:07:12
  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日警告“歐洲將走向死亡”,引起國際社會關注。法國和德國是歐洲聯盟發動機,兩國合作,歐洲聯盟就能起死復生。反過來,如果法國和德國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出現分歧,歐洲死亡並非不可能。

  4月25日出版的《南德意志報》,系統分析了德國和法國之間的關係。作者悲觀地認為,“理想歐洲並不存在”。這一方面是因為法國和德國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無論是在對待俄羅斯戰略問題上,還是在歐洲經貿和產業政策問題上,法國和德國觀點存在明顯差異。法國希望強化歐洲市場的戰略地位,抗衡美國與中國,而德國政府則希望加強與中美的經貿合作,實現經濟平衡發展。在俄羅斯問題上,法國總統和德國總理分歧顯而易見。法國總統希望派兵支持烏克蘭。而德國總理朔爾茨則認為,不可能向烏克蘭派遣北約部隊。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法國總統雖然警告“歐洲會死亡”,但是法國總統表現得更像是“思想家”而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治家”。思想家可以提出要求,但政治家必須提供解決方案。法國總統雖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但是,只要北約存在,法國總統的建議就不可能實現。除了法國之外,還有誰可以指揮發射歐洲核武器呢?這篇文章作者認為,有關歐洲安全架構的理論探討非常多,但很難付諸實施。

  將作者觀點翻譯出來,大體上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美國就像是一個拴馬樁,法國和德國都被牢牢地拴在北約這個柱子之上。法國總統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永遠無法掙脫美國領導北約的束縛。歐洲自主從來都是一個“烏托邦”。這是因為只要美國領導的北約繼續在歐洲發揮作用,歐洲國家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獨立自主。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之所以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目的是為了強化在歐洲的軍事存在。

  法國、西德、英國、荷蘭等國家都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歷史悠久,具有獨立的生存能力。戰後重建,他們可以給美國訂單,但是,未必會聽從美國的召喚。美國必須建立一個軍事集團,牢牢地控制歐洲國家的軍事防務大權。丘吉爾這位英國前首相在美國發表的“鐵幕”演講,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存在提供了依據。既然歐洲國家必須對抗共產主義,那麼,就必須有自己的軍事集團。北約存在就有了合理性。

  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所謂北約“腦死亡”的概念,驚醒了美國。美國認為必須在歐洲製造動亂,因為衹有這樣,才能鞏固自己在歐洲的戰略地位。當初美國領導的北約在巴爾幹半島對南斯拉夫聯盟發動空襲,目的是為了打擊剛剛誕生的歐元。美國精心策劃烏克蘭衝突,則純粹是為了製造對抗,破壞歐洲一體化建設,強化德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對立關係,利用烏克蘭戰爭消耗俄羅斯,牽制歐洲聯盟。

  法國總統並非沒有意識到歐洲的危險處境,多次提出歐洲防務自主的建議。但無論是北約還是歐洲聯盟,成員結構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東歐國家加入歐洲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和歐洲聯盟內部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分歧。東歐國家普遍認為,歐洲軍事防務必須高度依賴北約。烏克蘭衝突爆發之後,東歐國家幾乎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給了北約。雖然東歐國家經濟不太景氣,但是,在北約框架內,他們援助烏克蘭不遺餘力。一些東歐國家已經掏空了自己的家底,他們把各種軍事裝備運送到烏克蘭,希望烏克蘭取得勝利。儘管烏克蘭在戰場上節節敗退,但是,畢竟頑強頂住了俄羅斯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俄羅斯只能在烏克蘭東部地區展開軍事行動。烏克蘭實際上已經成為東歐許多國家的戰略緩衝區。

  法國希望擺脫對北約的依賴。可是,烏克蘭衝突爆發之後,法國總統不得不承認,北約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方面是因為美國領導的北約多數成員,支持烏克蘭抗爭到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東歐一些北約成員認為,如果離開了北約這個強大的軍事集團,烏克蘭將一敗塗地,俄羅斯的戰線將推進到他們國家的邊境。這是他們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法國總統提出戰略自主,希望建立獨立的歐洲防務體系,在北約內部無人喝彩,在歐洲聯盟內部孤掌難鳴。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迅速投降。戴高樂領導的流亡政府堅持抗戰,並且在盟軍幫助下,打敗法西斯,建立法蘭西共和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和德國之所以迅速媾和,是因為他們面臨世界金融危機。

  眾所周知,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尼克松宣布不再兌換黃金,破壞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世界金融危機爆發。法國和西德損失慘重。為瞭解決經濟發展問題,法國和西德建立共同體,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共同發展經濟。

  發展經濟的共同使命,將法國和西德牢牢地捆綁在一起。但是,法國和西德國家基因差異很大,經濟模式也有很大的不同,雙方在合作的過程中難免會磕磕碰碰。經濟共同體變成歐洲聯盟之後,法國和德國作為重要經濟體,在歐洲聯盟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國和德國雖然在許多問題上存在分歧,但是,面對美國的掣肘,法國和德國不得不在同一個“馬槽”覓食。德國雖然擁有強大的製造能力,法國是軍工產業發達的國家,但是,在北約框架內,法國和德國發揮空間有限。

  法國和德國存在競爭關係。無論是在經貿市場上,還是在地緣政治方面,法國和德國經常發生齟齬。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歐洲事務方面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德國是戰敗國,不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是,經濟實力超過法國,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更有號召力。德國官員曾經提出,法國讓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由歐洲聯盟代表整個歐洲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成員,享有1票否決權。德國政府官員的建議,被法國斷然拒絕。這一方面說明德國和法國在歐洲內部存在分歧,究竟誰是真正的領導者,存在競爭關係;另一方面也充分說明,雖然在美國指揮下,法國和德國都是北約的成員,但是,法國曾經一度脫離北約,希望走自己的路。只不過由於國際形勢發生變化,法國不得不重新回到北約框架之內,成為被美國駕馭的一匹“戰馬”。

  不論是法國總統還是德國總理,對於歐洲當前的局勢顯然都不滿意。但是,他們無能為力。究其原因就在於,美國之所以策劃烏克蘭衝突,就是為了對歐洲國家分而治之。法國和德國存在矛盾,正是美國希望看到的結果。充滿矛盾的歐洲,有利於強化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法國和德國希望掙脫束縛,走自己的路。可是,他們不得不承認,在北約這個軍事集團籠罩下,法國和德國只能對美國惟命是從。

  俄烏戰爭爆發之後,法國總統多次穿梭訪問烏克蘭和俄羅斯,希望找到和平解決衝突的辦法。但是,法國總統的喋喋不休。對於法國提出的調解方案,俄羅斯興趣索然。雖然俄羅斯已經意識到,發動特別軍事行動,會帶來嚴重的後果。但是,俄羅斯不得不硬著頭皮,將這場戰爭持續下去。至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俄羅斯所面臨的軍事形勢不是逐漸轉好,而是越來越糟糕。大批北約軍事裝備源源不斷地進入烏克蘭,雖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烏克蘭戰場上的局面,但是,會給俄羅斯軍隊帶來巨大壓力。俄羅斯本土已經燃起戰火,戰略轟炸機被烏克蘭發射的導彈打下。俄羅斯不得不隨時考慮動用自己的核武器,關鍵時刻拼死一搏。

  北約在芬蘭集結大量的部隊,運送大量的軍火。美國、法國、德國,英國的軍事裝備源源不斷地進入烏克蘭,烏克蘭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可能會憑借遠程打擊武器,給俄羅斯帶來災難。如果俄羅斯不盡快改變自己的策略,那麼,北約提供的軍事裝備,很可能會讓俄羅斯在戰場上狼狽不堪。

  對於北約來說,這場戰爭不能輸掉。對於俄羅斯來說,這場戰爭必須取得勝利。現在的問題是,必須找到平衡點,重新定義勝利和失敗。假如國際社會參與調停,俄烏簽訂停火協議,那麼,雙方都可以宣布自己取得勝利。反過來,如果北約試圖迫使俄羅斯從已經占領的土地撤軍,俄羅斯絕對不會向後撤退,戰爭將持續,北約國家將不得不竭盡全力,繼續支持烏克蘭。

  法國和德國既是北約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歐洲聯盟的發動機,如果戰爭持續,那麼,法國和德國都將遭受重大損失。如果說美國是法國和德國的拴馬樁,那麼,烏克蘭戰爭,實際上是美國給法國和德國以及其他歐洲聯盟國家戴上緊箍咒。對於法國和德國來說,戰略自主根本不可能實現。

  法國和德國必須充分意識到問題的症結所在,修正自己的發展路線,調整自己的地緣政治戰略,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逐步擺脫對美國的依賴,通過談判結束戰爭。因為衹有這樣,才能避免被美國牢牢地拴在一起,沒有自主發揮的餘地。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