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社記者專欄

中評熱點:兩岸專家論台海變化態勢

2024-09-21 00:12:08
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理事、研究員周志懷(中評社 李子寧攝)
台灣政治大學教授林祖嘉(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中評社上海9月21日電(記者 李子寧)9月20日在上海舉辦的一場兩岸關係研討交流活動,兩岸專家學者在上午的主旨發言環節,就當前影響兩岸關係的外部因素、台灣政黨政局演變態勢、新時代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可行路徑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理事、研究員周志懷表示,就兩岸關係格局而言,民進黨雖然連續執政,但兩岸關係“陸強台弱”的基本格局不會變,兩岸必須統一、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不會變,大陸對民進黨當局的“台獨”進行持續高壓的基本形態也不會改變。這三個“不變”表明,兩岸關係的固有格局不可能被打破。就目前形勢看,大陸和民進黨當局的關係處於“無管道”、“無溝通”的敵對狀態,和國民黨特別是與國民黨基層的關係處於“有事好商量、多商量、會商量”階段。對於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大陸的紅線更加清晰。從2021年11月的“習拜視頻會”開始,習主席每次在中美元首會晤時,都反復強調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紅線立場,申明如果“台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概而言之,大陸主導主控台海局勢走向的趨勢不會改變。

  周志懷指出,對於如何維護兩岸和平,許多有識之士都認為,“九二共識”仍是維護兩岸和平的根本之道。如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先生曾這樣說:“維持‘九二共識’是兩岸維持關係與展開合作的可行方法。現在很難找到另一種可替代的形式。”這個看法很有見地。再如台灣“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也認為,達成和平最簡單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九二共識”,如此便不用買軍備武裝,把台灣變成“地獄”。這些忠言值得民進黨當局深思。

  台灣政治大學教授林祖嘉表示,過去幾年,受到中美關係惡化的影響,兩岸關係也受到相當幅度的影響。未來影響兩岸關係的最大因素還是中美關係的長期走向,而此一因素 又相當程度上受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的影響。由於近年以來,美國國內對於中國大陸的競爭愈來愈感到壓力,因此不論未來由誰擔任美國總統,想要改善中美關係可能都不容易。不過,由於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的政策相對穩定且可預測,因此如果由其當選,對於中美關係的發展也比較容易預測;相對的,由於特朗普一直都是一個難以預測的人,因此萬一特朗普當選,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勢很難預測,兩岸關係的走勢也可能更難預測。

  林祖嘉表示,至於在台灣方面,由於賴清德的個性使然,未來其兩岸立場不會輕易改變,因此兩岸關係將如何發展,除了取決於中美關係走向外,也在相當程度上決定於大陸對於賴清德的忍耐度,顯然這其中也存在著相當大的不確定因素。所謂“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如何維持和平穩定是兩岸領導人必需追求的首要目標。依過去馬英九時代的經驗來看,維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立場,仍然是確保兩岸和平穩定的最佳政策。因此希望未來兩岸領導人要以兩岸人民的福祉為最首要考慮,要促進兩岸的和平穩定與經濟發展,這才是正確且唯一的政策選擇。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教授李鵬表示,賴清德的“台獨”野心是危及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風險。其“台獨”野心並未因為上台而有所收斂,反而呈現“躍躍欲試”的姿態。他曾聲稱自己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不管擔任哪個職務都不會改變”,現在看起來所言非虛。賴清德上台前就聲稱要進行“國家重建”“社會改造”“洗滌人心”,最近在出席民進黨“全代會”時還聲稱要“打造自己的國家”“反併吞、確保國家主權”,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他最近的一系列言論都表明其“台獨”野心還在繼續膨脹,導致台海緊張的風險不斷增加。另外,民進黨當局阻礙兩岸民間交流,將兩岸交流活動全部扣上“統戰陰謀”“認知作戰”的帽子,以“安全”為借口妖魔化大陸,企圖以此阻止兩岸人民之間的往來,煽動兩岸民意對立,無異於使複雜嚴峻的台海形勢雪上加霜。賴清德上台後,不僅沒有全面恢復兩岸的交流交往,而且繼續尋求兩岸的“脫鈎斷流”,對兩岸智庫和學術交流進行各種阻擾。雖然賴清德在就職講話中聲稱“可以先從重啟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以及學位生來台就學開始,一起追求和平共榮”,但卻刻意強調“雙邊對等”,這實際上是為兩岸交流設置了不可能實現的前提、原則和門檻。在台灣島內,賴清德當局不斷打壓不支持“台獨”的力量,企圖製造寒蟬效應,這些行為不僅無助於台海形勢的緩和,還會加劇形勢的緊張。

  李鵬還表示,美國總統選舉將會給未來的台海局勢帶來高度不確定性。美國總統選舉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雖然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哈里斯政見不一,但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意圖“以台制華”的立場是一致的,他們的區別只是手段和路徑選擇上的差異。特朗普一旦上台,將會在兩岸之間進行“雙重訛詐”, 一方面“訛詐”大陸不要用非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訛詐台灣多交“保護費”,也不排除美國某些勢力刺激賴清德進行“台獨”挑釁而給台海地區帶來驚濤駭浪。而哈里斯上台大概率會延續拜登“管理競爭、避免衝突”的台海政策,但美台進一步加強勾連的基本態勢不會改變,台海地區危機的根源並未消除,風險依然存在。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英津表示,儘管百年變局並非完全由中國的民族復興所引發,資本主義的衰落才是重要原因,但美國卻將主要原因歸結為中國的民族復興,認為中國的民族復興對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構成了挑戰。其中,中國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被美國視為引發衝擊其世界霸權地位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甚至是百年變局的關鍵組成部分。美國擔心中國解決台灣問題會加速百年變局的進程,並使這一進程朝著對自己不利的方向演進。從目前美西方國家的態度不難看出,它們不願意接受中國成為世界領導者,並將阻止中國實現國家統一,視為阻滯中國成為世界領導者的關鍵一步。為達到這一目的,它們用通過涉台決議案、在國際組織中集體發聲、到南海和中國近海巡航游弋、組織聯合軍演等方式,向中國表達其反對採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和意志,並企圖讓中國意識到,倘若單方面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將付出沉重的代價,以期迫使中國放棄解決台灣問題。

  王英津指出,美西方國家心知肚明,中國解決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但它們卻不甘心讓中國實現國家統一,於是故意歪曲歷史和現實,竭力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從而為它們阻撓中國統一提供“合法性”支撐。台灣問題“國際化”增加了中國統一的艱巨性和複雜性。為此,中國大陸應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自信,同時積極做好應對各種不測事件發生的準備,包括反制裁的各項準備。同時,中國大陸在規劃設計國家統一的戰略框架時,一定要將國家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美戰略競爭、亞太格局變化、世界秩序變局結合起來通盤考量,惟此,才能深刻把握國家統一與百年變局的辯證關係,進而牢牢把握國家統一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台灣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周繼祥表示,去年《意見》的強勢出台,顯示大陸方面以極大的自信,踐行了自己宣稱的掌握對台政策的主動性與主導性,並藉此因應2024台灣地區大選的結果,以及近期“美、中及台灣地區”三角關係的拉鋸,甚至是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等因素對兩岸關係的可能影響。“融合發展”作為一種相對創新的兩岸合作模式理念,其核心是邁向“和統”,建構命運共同體;雖然其內涵、實踐仍在持續完善與落實,但無可否認,“融合發展”符合大陸對台軟硬兩手策略中“軟的更軟”這一手,傳達了中華文化的“王道”精神,意義深遠、重大。因此,更需要集 思廣益,爭取兩岸各界的廣泛支持和積極參與。

  周繼祥指出,經歷長年僵持對立後,兩岸間啟動的各式接觸交流交往,本是促進相互理解、累積善意的正向良性過程;即使因眾所皆知之故,以致兩岸關係陷入當前難解的僵局,但非涉高度政治性質的經貿文教交流合作仍具備開展的空間。與此同時,即便兩岸堅持各自立場,雙方仍可擱置爭議,進行事務性協商,以善意為基礎妥適處理髮生在台海的意外事件。而務實的溝通機制與對話管道,有機會累積出和平發展的制度性平台。此外,促進與實踐《意見》,有機會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願景,期盼信心與共識由此而生,雙方進一步開放視野與智慧,走出充滿活力的兩岸關係。

  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中國評論》月刊總編羅祥喜就《香港在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獨特作用》作主旨發言時表示,在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中,香港至少有機會在兩個方面發揮獨特作用:一是在推動兩岸對話協商上有機會發揮獨特作用。在新的兩岸關係情勢下,在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的今天,中央對香港實際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香港如果在促進兩岸擴大和深化交流、推動兩岸各界對話協商及共議統一上能夠主動作為、積極作為,有機會發揮獨特的作用。二是“一國兩制”港澳模式形成過程中的許多經驗和做法,以及“一國兩制”二十七年實踐中的許多經驗與教訓,可以為“兩制”台灣方案的探索和制定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此外,進行主旨發言的學者一致認為,反對“台獨”、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推動兩岸雙向交流應是當務之急。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教授李鵬(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英津(中評社 李子寧攝)
台灣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周繼祥(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中國評論》月刊總編羅祥喜(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創始主任、教授林岡(中評社 李子寧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