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kpic.crntt.com/upload/202411/6/107000194.jpg)
廣東政協委員、香港梅州社團總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葉志明(中評社 段曉魯攝)
![](https://hkpic.crntt.com/upload/202411/6/107000196.jpg)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段曉魯攝)
中評社香港11月7日電(記者 段曉魯)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梅州社團總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葉志明在11月4日由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主辦的“中華民族與客家文化”研討會(“講客堂”第12講)開幕致辭時表示,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最深層、最具有底蘊的精髓。
葉志明表示,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成立至今,已在香港、台灣、大陸多地舉辦十一場“講客堂”研討會,研討海峽兩岸關係、中美關係、客家文化等,邀請兩岸高等學府知名專家學者,就國家關心的如何化解海峽兵凶戰危局勢、促進和平統一,建言獻策。積極推動多元化交流特別邀請台灣基層鄉親、大學、中學、優秀青年朋友、首來族等,通過舉辦富多彩的交流互動,促進三地青年在中華民族、同根同源上的情感交融。
葉志明指出,“講客堂”第十二講,探討中華民族和客家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猶如一條波瀾壯闊的長河,客家文化就是這條長河中生生不息的支流。客家文化作為兩岸共有特色文化之一,源遠流長,有魅力。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最深層、最具有底蘊的精髓,是客家先民在千百年不斷南遷的過程中形成的家國情懷。他說,他是客家人,跟大家分享客家文化的幾個特徵:
一、崇正報本,客家人無論遷徙到何地,認為中原漢族祖先是其正統的祖宗而不是南蠁。尊祖敬宗,崇尚華夏正統文化,恪守中華文化共有的禮樂教化,在各地開枝散葉,建立了自己的家園,這次組織兩岸三地新一代的客屬青年到梅州大埔尋根,通過增進兩岸三地青年的交流,讓青年們認識兩岸三地客家人是一家人,同根同源,血濃於水。
二、耕讀傳家。亦耕亦讀,耕讀傳家,客家人在南遷的同時,也不忘中原文化的觀念。他們初到客地山區,只能以農耕求生存。經過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他們深深體悟到:自己身處大山中,經濟和文化都比別人落後,在以農耕求生存的同時,還必須以“讀”求發展;要改變在當地所處的低下地位,唯有通過科舉登上仕途。“耕讀傳家”精神使得客家人人才輩出。兩岸三地新一代的客屬青年應該以耕讀傳家”精神為原動力,不斷開拓進取,在經世創業的舉程中,體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三、自強不息。特殊的的經歷和環境造就了客家人勤勞儉朴、忍辱負重、自強自立的品質。“情願在外討飯吃,也不願在家掌灶爐”。客家男子年齡稍長,就會有出門創業的念頭。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出洋開拓的客家先驅身上更能體現出來。曾憲梓、田家炳等一大批出洋創業成功的客家人身上,無不折射出客家人自強不息的光輝!兩岸三地新一代的客屬青年應該瞭解客家人的奮鬥史,應該培養自己自強不息的精神。不但要樹立遠大理想,而且為了堅持和實現自己的崇高理想,不斷磨礪自己。衹有做到自強不息,才能把自己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為振興客家、振興中華作貢獻。
四、精誠團結。客家人是在長期輾轉、艱苦開拓的舉程中,互助互愛形成了 誠團結的優良傳統。世界各地都有客家同鄉會、崇正會等。2024年10月24日在河南洛陽舉辦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上,五湖四海客家大團聚、大聯誼,增進了親情、鄉誼,促進了感情,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團結力量。
葉志明說,在座來自海峽三地的青年朋友們,發揚自強不息、精誠團結的精神,積極努力學習、工作,積極參與國家建設的大浪潮中,為中華民族貢獻青春力量。
“中華民族與客家文化”研討會(“講客堂”第12講)於11月4日上午在香港恒生大學舉辦,主辦單位為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協辦單位有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香港新界大埔鄉事委員會、台灣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