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術界都認為,在“一國兩制”的概念中,最為重要的核心問題是“一國”的具體政治內涵。中國大陸基於“實事求是”的精神,重視的是兩岸統一的實質內容,而非表象的名稱問題,“一個中國”的“中國”究竟該如何定義,可以由兩岸共同討論決定,並非是鐵板一塊。
鄧小平的國家統一的戰略思想考慮、謀劃得更多更遠,1981年8月26日,他對一位海外知名人士說,如和平解決不可能,不排除以武力形式解決台灣問題。即使武力方式解決,台灣的現狀可以不變。按照鄧小平所設想的“一國兩制”,武統後台灣若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所遇到的阻力與障礙會相對較少。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的發展。歷經一段時間的過渡,當社會主義的競爭力超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各種優越性勝過資本主義,島內民眾自然而然會從向往以致躍升到自我重新認定與選擇。
新年伊始,“習五條”在台灣“大選”年發表,這出乎兩岸絕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外。吹響中國完全統一號角的“習五條”引起海內外極大震動、具有最大創意之處,在於習總書記第一次公開宣導“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對於這個最為亮眼的公開宣導,兩岸學界自有不同、甚至完全不同的解讀與觀念,其最為核心的分歧在於對“一國”與“兩制”的爭議。……
|